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前,就我们新闻队伍的整体而言,作风和文风都是比较好的。但是也应当承认,在新闻队伍作风和文风上,确实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和不良现象。“七靠记者”所表现出来的作风和文风,就是这些问题和现象的最集中体现。所谓“七靠记者”,即:靠剪贴资料、材料写稿的“剪刀记者”,靠吹捧大款得好处的“老板记者”,靠通讯员提供初稿的“挂名记者”,靠跑赞助、拉广告写稿的“还账记者”,靠参加典礼、出席会议过日子的“请帖记者”,靠道听途说拼凑稿子的“马路记者”,靠文凭和报社牌子混日子的“牌子记者”。凡此种种,不一而足。“七靠”现象产生的原因是什…  相似文献   

2.
报社招聘记者一批又一批,经试用,有的能留下,有的则被淘汰;而留下的,有的能在短时期内崭露头角,有的则不能。仔细分析原因,有基本水平上的差异,但更大的因素还在于记者是否用心。过去有一种观点,说当记者,要“七分动腿,三分动心”,或叫“七分跑,三分脑”。笔者认为,这种观点如果是有意强调记者要多深入基层,多深入生活,当然  相似文献   

3.
采访,是记者获取新闻事实的主要手段。有人说:“七分采访,三分写作”、“七分跑,二分想,一分写”。还有人说:“新闻是用脚写出来的。”新闻界就有“跑新闻”、“脚板新闻”的行话。“跑”,就是深入生活,深入实际,如同蜜蜂飞向花丛,钻进蜜源深处一样(据生物学家考察,蜜蜂酿1公斤蜜,须在200多万朵花上采集)。深入生活,在新闻采访中是非常重要的。然而,初做新闻工作的记者,特别是刚从学校门出来的青年记者,最容易忽视这一点。在他们看来,只要笔杆子硬,就能当个好记者。其结果可想而知:弯路走了不少,步子迈得不大。有没有“捷径”可走呢?我的切身体会是:“捷径”只有一条——深入生活,深入采访。我进报社5年,平均每年写稿不下120篇,其中能  相似文献   

4.
王彩平  洪波 《新闻窗》2005,(2):33-33
2005年,中央电视台七个频道及央视国际网络进行“两会”报道,投入记者量、栏目量、现场直播量、新闻报道量、制播专题量等多个指标都较历次“两会”报道有较大突破。本文将对今年中央电视台的“两会”报道进行数字解读。  相似文献   

5.
我是“3·24”上海列车相撞事故中的幸存者。在列车相撞之后,我急着去抢头条新闻,结果新闻没有“抢”上,七个小时后,我却成了记者的采访对象,事故后的第二天,我带着伤赶写出了《“3·24”上海列车相撞目击记》,《钱江晚报》发表后,我这个有16年记者生涯的记者也成了新闻界的新闻人物。 3月24日这天,我乘坐由长沙开往上海的208次  相似文献   

6.
美国《塔尔萨论坛报》记者鲍勃福尔斯曼曾说:“笔下的功夫布强照样能当一名出色的记者,但不善于进行访问是绝对当不好记者的。”中国老记们也常说“七分采,三分写”。这就要求记者必须有与被访者沟通的能力,要想有这种能力首先必须了解采访是一种什么行为,揣摩被访者的心理状态,弄清这些后才是提什么问题的时候。  相似文献   

7.
记者云集早有人说,一年一度“两会”的记者云集可称作中国的“记者节”。 3月18日、20日开幕的全国政协七届五次会议和七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于春暖花开之际再次令人瞩目。作为中国的窗口,里面传出迅疾的改革开放的鼓点,引得记者蜂拥而至。据统计,除随团记者外,这次参加“两会”报道的中外记者达1050多名,其中外国记者来自近30个国家,达170余名;香港、澳门记者来自21家新闻机构,60余名;台湾记者来自14家新闻机构,27名。香港记者比去年增加较明显。大陆记者  相似文献   

8.
吕建江 《视听界》2013,(6):97-99
出镜记者在传播信息的过程中,自我表现同新闻事实一同展示在观众面前,故出镜记者的新闻播报中有了“表现式”成分。本文从表现力、自信力、应变力、推断力、归纳力、控制力、抗压力七个方面探讨出镜记者的综合素质。  相似文献   

9.
这是一起罕见的记者告记者及多家新闻单位的较为复杂的“新闻官司”,也是我国首次两人共同起诉侵犯肖像权的案例,且索赔金额总计高达108200元。 原告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新闻中心记者郭胜昔(女,28岁)、耿庆庆(女,29岁)在起诉书中说: 1991年七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和政协七届四次会议期间,原告二人在人民大会堂采访  相似文献   

10.
赵苏 《军事记者》2001,(10):16-18
阎吾小传:阎吾,山东荣成人。1922年生。“七·七”事变后,15岁时即参加中共荣成县委领导的“河山话剧社”,从事抗日救亡活动。1938年2月参加八路军。1940年秋,他在战斗中负伤后到山东纵队宣传部任干事。1946年开始军事记者生涯,先后在新华社第三野战军总分社、志愿军分社、海防前线分社、解放军总分社当记者,曾任新华社军事编辑组组长、解放军分社副社长、解放军总分社第一副社长兼党委书记等职。有新闻作品集《雄风录》、《奇志集》、《阎吾战地情景新闻选》面世。生平事迹被收入《中国当代十大名记者》一书。(…  相似文献   

11.
采访,是记者获取新闻事实的主要手段。有人说:“七分采访,三分写作”、“七分跑,二分想,一分写”。还有人说:“新闻是用脚写出来的。”新闻界就有“跑新闻”、“脚板新闻”的行话。“跑”,就是深入生活,深入实际,如同蜜蜂飞向花丛,钻进蜜源深处一样(据生物学家考察,蜜蜂酿1公斤蜜,须在200多万朵花上采集)。深入生活,在新闻采访中是非常重要的。然而,初做新闻工作的记者,特别是刚从学校门  相似文献   

12.
“七年之痒”,指的是许多事情发展到第七年,就会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而出现一些问题。就像婚姻容易出现“七年之痒”那样,新闻记者也常常饱受职业瓶颈的困扰。有人说,现在媒体是“70”“80”后的天下。他们“初生牛犊不怕虎”,他们年轻,有活力,充满着新闻激情。而许多中年的新闻记者开始步入“记者是吃青春饭的”怪圈,普遍出现危机感。  相似文献   

13.
电视采访的技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新闻是七分跑,三分写。”从新闻界一直流行的这句话, 不难看出采访的重要性。一、摆正记者身份,以“情”取胜。在采访活动中,第一步是要接近采访对象,这是采访成功与否的关键。这就需要记者放下身架,有时候甚至要故意“套近乎”。而在实际工作中却有一些从事电视新闻的记者把话筒和摄影机作为自己的尚方宝剑,似乎所有人都有义务回答提问。在这种情况下,如果采  相似文献   

14.
《中国记者》编辑:你们刚从七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和全国政协七届四次会议上回来,你觉得今年的“两会”有何特点? 答:由于这次的“两会”主要是审议和讨论关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年规划和第八个五年计划纲要及关于这个纲要的报告,所以就与一年一度的例会大不相同。代表和委员们普遍认为,这个纲要关系到中国今后十年的发展,关系到我国人民从温饱奔向小康  相似文献   

15.
这是一组长达七年关注后完成的新闻摄影作品。早在2013年,记者看到一组网友拍摄的照片:村民坐着“铁篮子”,从几百米高的悬崖上凌空飞渡出行,网友配文:“没有公路,只能飞出山……”然而没有留下任何拍摄地点的线索。通过多方打听,记者终于找到了这个地方——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鹤峰县铁炉白族乡渔山村。  相似文献   

16.
1405年的7月11日,伟大的航 海家郑和在江苏太仓刘家港起锚,开始七下西洋的惊世壮举。 595年后的这一天,2000年7月11日,“中国新闻百佳”、“范长江新闻奖”获得者、湖北《武汉晚报》女记者范春歌,专程赶到当年郑和七下西洋起锚地刘家港,搭乘“崇明3号”车客渡轮,开始踏上“重走郑和路”的万里征程。出行前夕,太仓人民广播电台记者与范春歌在太仓郑和纪念馆作了一次关于重走郑和路的对话。 记者(以下简称记):请你介绍一下这次重走郑和下西洋的路线情况? 范春歌(以下简称范):今天是郑和当年(1405年)启…  相似文献   

17.
中国会出现优秀政治记者吗?一年一次的全国人大和政协会议又结束了。说来也是我的一种“幸运”,从六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开始至今,我已陆陆续续参加了5次这种重要的“国会”报道。前几次,代表中风平浪静,大会按部就班,记者的新闻嗅觉似乎也‘丧失”了。而从去年七届人大一次会议开始,民主气氛渐浓,整个“两会”  相似文献   

18.
加速改革开放,如春潮涌动,使不久前闭幕的七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和全国政协七届五次会议举世瞩目,也为千余名记者提供了“游泳”的海洋。“两会”期间,他们以超乎往年的热情写精神、书民意、“画”未来,将报道搞得有声有色。这里荟萃了几位刚从“两会”走出来的记者的笔墨,请读者和他们一道回味一下“新闻战”这场竞争中的酸、甜、苦、辣。  相似文献   

19.
七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和全国政协七届五次会议,是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时刻召开的重要会议。人民日报编委会对“两会”的宣传报道高度重视,除精心组织新闻报道外,还要求在言论上很好地体现和宣传会议的精神,既抓好社论,也抓好小言论。“两会”期间,人民日报共发表“两会漫议”8篇,“记者随感录”11篇。“记者随感录”是今年的新品种。这些四五百字的小言论犹如一朵朵小花为人民日报“两会”  相似文献   

20.
一位老朋友打来电话,约我去采访,他那个单位属“七所八站”之列,是编辑部明确要求少跑的。我问他有什么新闻?他哈哈一笑:“有什么新闻?你记者一来,就有新闻;记者到哪儿,哪儿有新闻。”这话我一直放在心里。现在不少新闻单位不是记者跟新闻跑,而是新闻跟记者跑。这种现象绝非是个别的,很值得我们深思。 本来,新闻报道是源于新闻事实的,记者得跟着新闻跑,而“新闻跟着记者跑”,就使本末倒置了。工作再出色的单位,事迹再突出的个人,记者不去写、不去拍,就成不了报纸上、电视里的新闻;反过来说,有些单位工作虽说平平常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