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诗歌的失宠是一个世界性的历史问题,它不只发生在当下的中国文坛。在这个不读诗歌的时代,我们再来回顾一下诗歌的这种历史境遇。截取的是20世纪30年代美国诗歌史的一个片段和一个自杀诗人的剪影。20世纪30年代的美国是一个没有  相似文献   

2.
叙事性在90年代以后的汉语诗歌中全面彰显,不仅是一种诗歌写作策略的转换,更代表着一种新的诗学观念与审美追求。这种变化是根植于20世纪八九十年代中国社会历史文化语境的深刻转变,根植于个人化写作下诗人对自身主体性的认识,更来源于新的历史时期诗人对诗歌文本有效性的诉求。  相似文献   

3.
倘若说80年代诗歌值得重新回望、审视和探讨,那么只要将作为当时"在场"的校园诗群体,放置于80年代的文化背景下加以聚光和考察,就可发现校园诗歌作品意蕴辐射绝非各自孤立、纯粹偶然的一般现象。当我们重返80年代时,只有将目光的关注点延伸到校园诗歌的创作,才能更加立体、全面、客观地重返历史"现场",还原80年代诗歌的整体风貌。从这个意义上说,探讨并寻找80年代校园诗(群体)的经验、演变过程、价值意义及其文化影响力尤为弥足珍贵。无论是触及社会环境对诗歌发展,还是诗歌发展有利于社会环境,都能为我们带来丰富的启示和意义。  相似文献   

4.
当代中国先锋诗歌论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当代先锋诗歌”这个概念的提出和运用,始自80年代后期,但它所涵盖的现象,在时间范畴上,应往前推至80年代中期的诗歌运动。“先锋诗歌”这一概念的具体涵义到底体现在哪些方面,它所包含的历史和诗学的重要特征有哪些,这是展开研究的必要前提;同时,从新诗产生与发展的独特性出发,如何重新界说新诗传统及其与翻译诗歌的关系,又是我们深入研究必须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面对无知,中国的历史正在掩面哭泣。一位女歌星在听过《满江红》后,要求唱片公司请岳飞为自己作词一首;另一女歌手在说到“清朝是我最喜欢的年代”时竟不知清太祖是谁……明星对历史的无知虽然不能代表群体,但历史正在被人们淡忘和歪曲却是不争的事实。从几年前我们看到的武松用电脑、宋江  相似文献   

6.
[精彩话题]诗歌是中华艺术宝库里的一道绚丽色彩。一首诗,或许就是一幅图画,或许就是一段历史,透过这些诗歌,我们往往可以触摸到诗人的脉搏,倾听到历史  相似文献   

7.
这是一首80年代末期出现的诗歌。当我们在今天再回首80年代,这首诗歌是远远超出了我们的阅读经验的:——与80年代人们的躁动不安相对,它显得那样的宁静、自然,既远离了所谓的先锋或者实验,又与当时的农业诗有着迥然别样的趣味。——陈超曾在一篇评论中说,大解的诗歌有着“自然与生命,历史与现实,文化与人性的深度综合”(见《诗歌》,大解著,花山文艺出版社1990年版),我觉得这对大解的诗歌而言,是非常准确而深刻的。尤其是对于这首《淡泊》。宁静、超然,似乎放弃了尘俗,又无处不散发着一种人类亘古以来积淀的文化意蕴。 “淡淡地泊着 这一片房子/宛如水边的青萍 年年绿得好看”,——这是第一节的开头两行。“淡泊”一词本来是指淡薄名利清心寡欲,但大解一开始就把这个词的意义进行了拆解和重构。拆解的是题旨,使读者对传统的语言意义产生转向,重构的则仍是对“淡泊”一词的传统意义的恢复——但经过了诗人灵魂的过滤:我的故乡淡淡地“泊”着,宛如水边的青萍年年绿得好看,难道这不也是一种“淡泊”的境界吗?这其中我们仍旧可以读  相似文献   

8.
为了修正诗歌与现实的关系,恢复写作的有效性和活力,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诗歌将叙事作为主要的话语方式。这一话语方式的形成包含着多方面的原因:历史的选择、修辞策略、见证历史的抱负和信心以及审美现代性的自觉。其特征则表现为零度叙事、复调叙事和非史诗叙事。90年代以来的诗歌叙事扩大了当代诗歌的表现视域和处理复杂经验的能力,同时,它的局限性和负面影响也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9.
步入姹紫嫣红的古代诗歌园地,我们能够发现诗歌种类特多。咏史诗、闺怨诗、羁旅行役诗就是其中的三朵奇葩。夫子自道咏史诗咏史诗是以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为题材的诗歌。咏史诗,如果从诗人写作意图角度来考虑,可分为三类。一是表明自己对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的观  相似文献   

10.
《梨花映月云房蛰龙山馆词稿合刊》是一份十分珍贵的文史资料,有着很重要的历史价值。它的发现,填补了对承德三十年代诗歌研完的空白.用事实证明了当时承德有一批诗歌创作者。其作品真实的反映了承德三十年代的社会和自然风貌。  相似文献   

11.
舒婷是朦胧诗创作的核心人物之一。诗歌语言的问题是20世纪中国新诗历史发展中一个相当重要的论题,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关于中国文学和诗歌语言的话题更为郑重地进入了人们地视野。人们开始认识到,正是语言的变迁从根本上改变了20世纪中国文学以及诗歌的面貌。通过对舒婷诗歌的实证分析,我们大致可以看出它的语言体系的现代性,从而感受它在思想上的现代性,正是这种语言本体层面上的提升奠定了新诗新的审美原则,使新诗得到了又一次诗体解放。  相似文献   

12.
20世纪90年代中国经济文化转型,历史进入以后现代主义为特征的大众消费文化时代。伴随大众消费文化时代的来临,90年代的诗歌也发生转型,呈现出种种断裂性的后现代先锋写作特征。诗歌写作出现了鲜明的个人化倾向,诸如散文化、口语化、叙事化、非诗化。正是这种高度的个人化写作迅速瓦解了传统诗歌美学观念,使诗歌由传统的结构主义诗学时代滑向后现代的解构主义诗学观时代,呈现出一种非历史化的平面性狂欢写作状态。  相似文献   

13.
长期以来,评论界较多关注90年代诗歌的消解,而对其重构倾向重视不足乃至忽视。论文讨论了重构倾向的两个方面:反思历史和对80年代中后期消解姿态的收敛,并从90年代的社会文化语境和诗歌自身的发展轨迹,说明重构在90年代诗歌中何以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14.
在我国古代的艺术殿堂中,诗歌始终象一颗璀璨的明珠,放射出经久不衰、灿烂夺目的光彩。朦胧诗歌作为诗歌长河中的一条支流,历经漫漫岁月,其存在的价值是不可轻视的。我们完全可以这么说,我国古代朦胧诗歌的萌蘖,是与我国社会历史和诗歌艺术自身以及人们的审美心理结构不断发展分不开的,朦胧诗歌发展的历史,就是它不断创新日臻完善的历史。  相似文献   

15.
林徽因诗歌的知性书写是在20世纪20年代诗歌知性书写的基点之上进行的,较之更为成熟,即使在20世纪30年代诗歌知性书写的历史中,其价值也不容忽视。梳理并考察中国新诗知性化的书写历程,并将林徽因的诗作置入中国现代诗歌发展的历史框架中,系统考察其知性书写的具体内涵及存在价值,可以重新认识并评定其诗歌创作的文学史意义。  相似文献   

16.
论文以海登·怀特的“后现代历史叙事学”理论为基础,分析了中国20世纪80年代诗歌中顾城、第三代诗、海子的诗歌写作。他们分别代表了80年代诗歌写作的不同阶段,由此,可以看出诗歌中的“提喻写作”综合型写作的话语特征,这对于当代诗歌写作有着积极的建构意义与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17.
卢青 《考试》2009,(1):62-62,71
诗歌作为民族文化的精华承载着传承文明,传递文化,弘扬精神的时代重任,中国的诗歌也同这个国度一样有着辉煌的一页,从某种意义上说,诗歌就是中华民族的一面旗帜。然而“往者不可谏”,我们不可能回到过去,回到历史,作为文化传播者的我们又将如何面对这一内涵和外延同样丰厚的文化遗产,又将如何引导学生走进诗的世界、艺术的世界、文化的世界,这正是中学诗词教学的困惑,也是众多语文教师正在不懈探索,共同研究的问题。本文将从诗词教学的现状与解决方法两方面对中学诗词教学作初步的研究。  相似文献   

18.
中国是诗歌的国度。在绵延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无数诗人给我们留下了一首首描绘不同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社会生活及历史发展趋势的无比珍贵的史诗,为历史课堂教学提供了丰富的资料。那么,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如何运用诗歌词曲呢?一、在课堂教学中适当引用诗歌词曲,  相似文献   

19.
林徽因诗歌的知性书写是在20世纪20年代诗歌知性书写的基点之上进行的,较之更为成熟,即使在20世纪30年代诗歌知性书写的历史中,其价值也不容忽视.梳理并考察中国新诗知性化的书写历程,并将林徽因的诗作置入中国现代诗歌发展的历史框架中,系统考察其知性书写的具体内涵及存在价值,可以重新认识并评定其诗歌创作的文学史意义.  相似文献   

20.
中国是诗歌的国度。在长达数千年的阶级社会中,无数诗人通过具体、生动、典型的艺术形象,在其作品中多方面地展示了广阔而复杂的社会生活,给我们留下了一首首描绘不同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社会风尚等诗歌,为我们历史课堂教学提供了补充和注解材料。如果我们能在历史教学中恰当地引用一些诗歌,就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本文拟就诗歌在历史教学中的作用谈一些个人的尝试与体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