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学生物教学》2019,(2):77-78
<正>在现行人教版《生物·必修2·遗传与进化》第1章"遗传因子的发现"教学中,学生对自由组合定律概率计算及推导亲、子代基因型普遍觉得有难度。针对这一问题,笔者结合自身教学经验,谈谈在教学过程中总结出的解题方法和技巧。1自由组合定律概率计算题的一般解法解题总原则:无论有多少对相对性状,一次只研究一对相对性状。  相似文献   

2.
等位基因是高中生物有关遗传的核心概念之一。人教版新教材必修Ⅱ《遗传和进化》模块中将其表述为"控制相对性状的基因",这与旧版教材所提及的"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的同一位置上控制相对性状的基因"表述相比要客观而且合理得多,原因有二。1尊重了等位基因的源自背景,赋予了概念内涵可塑性延展的空间孟德尔以豌豆作为试验材料,对七对"相对性状"逐一展开了遗传杂交试验研究,并通过假说演绎论证了成对遗传因子控制成对相对性状的遗传机制,发现了分离定律。后人将孟德尔假设存在的控制生物性状的基本功能单位——遗传因子改称"基因",而"成对  相似文献   

3.
高中生物教学中,遗传这一部分知识既是重点,也是高考的热点。这部分知识内容抽象,涉及问题较多,解题难度较大,学生不易掌握,因此又是教学中的难点。高中生物遗传题的解法有多种,只有抓住规律,掌握方法,才能有效提高解题速度。笔者就此总结了几种解题技巧与方法,供参考。一、先找有几对相对性状例如,豌豆的黄色圆粒和绿色皱粒中,有两对相对性状,黄色与绿色是一对相对性状,圆粒与皱粒是一对相对性状。一般一对相对性状符合孟德尔的分离定律,两对相对性状符合孟德尔的自由组合定律。  相似文献   

4.
谭雪青 《科学教育》2006,12(4):35-37
基因自由组合定律是指控制不同性状的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可自由组合到配子中的定律。该定律是高中生物教学的重点内容。由于该定律涉及两对或多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常使学生解题时思维混乱,错误百出。笔者在教学过程中摸索出一套能让学生容易记忆且易于巧妙运用的方法,希望能与同行共同探讨。1自由组合定律的巧记基因分离定律是自由组合定律的基础,在教授自由组合定律前,必须让学生牢记基因分离定律的有关遗传几率。以豌豆籽粒黄色Y与绿色y的性状遗传为例说明:(1)YY×yy F1→表现型100%黄基因型100%Yy(2)Yy×Yy …  相似文献   

5.
分离律是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规律,自由组合律是二对相对性状彼此独立遗传时的遗传规律;而连锁和互换律是存在于同一对染色体上的二对相对性状的遗传规律。这三条遗传规律乃是孟德尔遗传学说的中心内容。结合遗传规律再做些遗传习题以巩固知识和加强学生的思维活动,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兹以1982年高考中的试题为例,介绍一例正确和简便的解题方法: 试题:在番茄中,紫茎和绿茎是一对相对  相似文献   

6.
有关多对等位基因考查遗传定律的题目在平时训练及高考题中很常见。若多对等位基因分别位于不同对的同源染色体上,各自控制的性状的遗传符合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若同时位于同一对同源染色体上,则符合基因的分离定律。笔者结合近几年高考中有关多基因遗传题不同的呈现形式及相应的解题方法进行分类整理,以期能够帮助学生快速解题。  相似文献   

7.
在遗传题的解题中,常用正交与反交的方法对相对性状的遗传方式进行判断,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3个方面.  相似文献   

8.
解遗传题特别是综合性的遗传题的方法很多,虽然都能殊途同归,但却繁简迥异。为了提高解题效率,应充分发挥目标导向作用,即从问题出发,结合已知条件寻找理想的解题途径求解。下面仅以97年上海生物高考题第51题(2)小题的解法为例予以说明。 (97年上海生物高考题第51题:)为了说明近亲结婚的危害性,某医生向学员分析讲解了下列有白化病和色盲两种遗传病的家庭系谱图。设白化病的致病基因为a,色盲的致病基因为b,请回答:  相似文献   

9.
叶建伟 《教学月刊》2005,(10):55-56
遗传系谱图的有关问题,不仅是生物教学的重点,学生学习的难点,还是历年高考、会考的热点。特别是关于两对相对性状的系谱图是学生高失分率的试题之一。究其失分原因,主要有两个:(1)就试题本身而言,这类试题灵活多变,解题过程烦琐;(2)就学生而言,由于对自由组合规律的本质理解不透彻,解题思路难以理清。笔者从这两方面原因出发,根据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总结出一种简易高效的解题方法——分离法。  相似文献   

10.
张辉 《中学生物教学》2013,(Z1):103-104
<正>孟德尔的基因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是高中学生需要掌握的两大基本定律,是教学的重点,也是高考的热点。基因分离定律研究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而自由组合定律研究两对或两对以上相对性状的遗传。基因分离定律是自由组合定律的基础,它们之间有着微妙的联系,学生如果能掌握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那么在解题中就会事半功倍,笔者下面通过几个例题来讲解这两大规律在遗传题解题过程中的一些技巧。  相似文献   

11.
基因的分高规律是遗传学的基本规律。在运用这一规律解题的时候,因为题目中涉及到多对相对性状,和多对等位基因,常使学生思维混乱,错误百出。本文介绍一种“分别分析法”,这种方法若能被学生所掌握,许多疑难问题将会迎刃而解。1何谓“分别分析法”凡是具有两对(或多对)相对性状的亲本进行杂文,如果非等位基因之间表现为自由组合.那么,在解题的时候,我们可以先分析其中的一对相对性状.分析清楚之后,再去分析另外一对相对性状。依此类推.然后综合分析,直至所有问题都得以解决。这种解题方法.就是“分别分析法”。2“分别分析…  相似文献   

12.
把握遗传的基本规律,根据遗传试题的特点,分析解题思路与方法,帮助学生掌握细胞质、细胞核遗传的确定方法,判断基因的位置,确定相对性状的显隐性,灵活运用基因分离定律、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以及伴性遗传的特点,解决各类遗传题。  相似文献   

13.
在近几年的高考题中,生物实验题占有较大的比例。学生实验操作能力不强,引发实验题解题障碍.这是新课改和同行教师关注的问题。笔者在实验教学中通过分析高中生物实验的特点,剖析学生对生物实验题的解题障碍,寻找提高学生解题能力的方法.使学生能够准确规范地解答生物实验题。  相似文献   

14.
卢英  杨永庆 《新高考》2006,(7):97-100
纵观近年各地高考题,几乎每年都出现与人类遗传病相关的遗传方式推断及计算型试题,且大都为占分数比值较大的非选题。这类试题往往是分离定律、自由组合定律与伴性遗传的综合运用,对基本原理的理解与掌握程度要求较高,需具备较强的逻辑推断能力,大多学生对于此类问题都觉得错综复杂,难以准确应付。在高考专题复习中,引导学生通过比较、归纳与总结得出该类题型解题的一般规律与原则,有利于学生理清解题思路。把握解题方法。  相似文献   

15.
对于《遗传定律》习题,教材推荐在图解的基础上对相对性状对数较少的使用棋盘法,相对性状对数较多的使用分枝法.笔者发现,运用概率法辅以图解来解《遗传定律》习题简捷清晰,事半功倍,饶有兴趣.  相似文献   

16.
基因的分离规律、基因的自由组合规律、基因的连锁和互换规律,均是遗传的基本规律.对于由一对基因控制的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现象,通常可用基因的分离规律来解释,这类问题比较简单,这里不作研究讨论.对于由两对(或两对以上)基因控制的两对(或两对以上)相对性状的遗传现象,通常可用基因的自由组合规律或基因的连锁和互换规律来解释,此类问题比较复杂,特别是不完全连锁遗传中配子比例的确定.目前有些生物学教师尚缺乏良好的解题方法,采用试探法来解,不仅需要化费较多的时间,而且常常得不到确切的答案,笔者通过研究,根据有关遗传规律的实质,运用数学知识,找到了这一类遗传题的解法及解题"公式",现把它总结如下,供大家参考.  相似文献   

17.
<正>分离定律与自由组合定律中,就一对相对性状而言,遵循分离定律;就多对相对性状而言,如果控制相对性状的基因位于多对同源染色体上,则遵循自由组合定律。初学者解题时往往用"棋盘法",此种方法易懂易掌握,但较麻烦,费时,且统计时极易出错。为提高同学们的解题技能,在此介绍一种解自由组合定律题的简便方法——"分解组合法"。此法可以简化解题步骤,具有计算简便、速度快、准确率高等优  相似文献   

18.
自由组合规律是高中生物学教学中的难点。学生是通过对两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实验,来认识这一规律的。我们发现初学遗传规律的学生,在利用这一规律,写关于两对相对性状的亲本杂交的F_2基因型和表现型时,往往费时较多,且不能作深入的理解。笔者在学生已经掌握分离规律的基础上,向学生介绍一种简便的方法如下:  相似文献   

19.
<正>生物会考复习遗传变异这一章节时,班上有很多学生提出问题:老师,到底什么是相对性状?遗传图怎么画……?这些问题直指学生课堂的基础知识没有掌握,没有基础知识就不会有上层建筑!这节课笔者就如何夯实课堂基础进行了教学改进。生物的遗传这一节的知识点较晦涩抽象,在备课的过程中以课堂基础知识为原点辐射出去,引导学生建立属于他们自己的知识框架。  相似文献   

20.
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高中生物教材中只讲到两对基因分别控制生物两对相对性状的情况,学生都以为两对基因在作用上是没有关系的,其实,在这些自由组合的基因中,有些基因影响着同一器官的形状和色泽,从而在它们之间出现了各种形式的相互作用,非等位基因间的相互作用,在教材中虽没有明确讲述,但在全国高考卷中已多次出现有关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