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由于美育在高职教育中没有健康地发展起来,高职生在理论上的迷惑和实践上的困窘,导致其审美能力缺失,审美观念偏颇。高职美育的主要任务可以概括为培养和提高学生感受美的能力、鉴赏美的能力、表现关创造美的能力和追求人生趣味和理想境界的能力。改变现状可以从以下四方面着手:以自然陶冶获得审美感受,以社会美育实现审关价值,以艺术形式获得审美体验,以教育美育提升审美能力。  相似文献   

2.
美育在塑造大学生健康人格的过程中起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要坚持美育服从健康人格塑造,自然美育、社会美育、艺术美育相结合,以及美育与课程教学相融合的原则,探索理性化、多样化、艺术化的途径,高效地促进大学生健康人格的塑造。  相似文献   

3.
艺术社团是大学生进行审美体验和创造性体验的有效途径,是高校艺术教育教学的重要载体,对提升大学生的情操教育和审美素养发挥着独特的作用,大学生艺术社团应充分探索艺术社团的课程化、精品化及专业化发展路径,深入构建能有效推进高校美育工作开展的长效协同机制,切实发展为高校实施美育教育的有效阵地,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4.
孔子美育观     
本文探讨了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教育家孔子的美育思想和美育实践。孔子极重视审美教育,在他看来美育就是一种情感教育,“诗教”和“乐教”就是他艺术教育的内容,他倡导审美的学习境界,他在教学中采取直观启悟和和诉诸情感的具有审美色彩的教学方式,往往达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教学效果。孔子的教育理想是人生的艺术化与审美的伦理化的化合相加。  相似文献   

5.
作为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美学家之一,朱光潜的美学思想体现了丰富的教育意涵。其"人生的艺术化"理论以及文艺道德美学思想,对当代高校的美育教学具有深刻启示。一是以中国古典诗歌为依托,重视情意的启发和美感能力的熏陶,培养大学生的高级趣味;二是以艺术教育为核心,经由文艺增加对于人情、物理的深入认识,促进大学生生理与心理的健康成长;三是以跃升精神境界为目标,重视内在深层精神的陶冶,直抵追求真善美统一的境界,树立大学生以审美或艺术精神为价值取向的人生观。  相似文献   

6.
美育,又称审美教育或美感教育,是美学研究的最终归宿,也是美学和教育相结合的产物,是人类从愚昧走向文明、从低级走向高级的历史进程中逐步形成的一种自我完善的教育方式.它是对审美对象形象直观的情感体验.学校实施美育教育,是培养德智体美劳能全面发展一代新人的需要.大学生正处于人生的黄金成长阶段,可塑性极强,要抓住大学这一有利的人生阶段,着力实施美育教育,以提高大学生的整体素质.  相似文献   

7.
在散文中,情感与美感是并行不悖的艺术元素。高中阶段语文教学要充分考量学生的素质差异,坚持以"双主"为基础,实现散文交流式审美;坚持以理性为原则,实现散文迁移式审美;坚持以解构为方法,实现散文示范式审美。总之,散文审美才能实现人性化、艺术化,散文教学才能成为审美的艺术体验。  相似文献   

8.
中小学教师的艺术修养直接影响多媒体教学的质量。中小学教师多媒体艺术修养内涵由艺术审美能力和艺术呈现能力组成。艺术审美能力的培养以美育教学理念为前提,以学生审美认知需要为中心;艺术呈现能力的提高以教师艺术知识技能为基础,以教学艺术与多媒体教学相结合为手段。中小学教师只有通过"知"、"孕"、"化"的艺术体验过程,其多媒体艺术修养才能在实践中得以提高。  相似文献   

9.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和教育事业的迅速发展,美育在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学校教育中日益显示出重要作用。通过几年来实施素质教育,开设艺术课程以及校园艺术化建设的实践,我们体会到艺术教育是美育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健康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0.
该文把审美教育与生活实践紧密联系 ,阐明了审美教育对人生的重大现实意义。通过审美教育实现艺术生活化、生活艺术化。  相似文献   

11.
布迪厄的著作涉及很多的领域,而且其在这些领域中都颇有建树,目前国内对布迪厄的研究大都集中在其社会学、教育学以及文化思想等方面,对其美学思想进行集中研究的著作和文章都还比较少,但是美学思想在其整个思想中又占有重要的位置,《区隔——一种趣味判断的社会批判》作为布迪厄美学思想的代表性著作,是探究布迪厄美学思想的重要切入点,但是其至今还没有被翻译成中译本,目前国内对其进行的专门性研究相对来说也还比较少,且不够系统还有待进一步深化。  相似文献   

12.
兰宁 《辽宁高职学报》2013,(11):47-48,54
在高职版式设计教学中,为了使学生适应社会的需要,更好地学习和运用好版式设计,就需要我们教师注重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运用启发式教学,深入浅出地辅导学生,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和水平,让学生掌握最基本的审美方法。运用“三度空间”的审美规律的设计理念,多探讨,多积累,勇于创新,让我们把平面上的“三度空间”设计得更为丰富多彩,让人们阅读时得到美的享受。  相似文献   

13.
体验式教育是以参与体验的学生为主体,以“体验”为主要行为模式,强调参与者的亲历性和情感性以及体验后进行反思而成为自觉行为的一种教育形式。在高校课堂教育教学活动、专业教育活动、就业教育活动等各项活动中融入体验式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将体验式教育应用于“90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可以拓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渠道,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14.
优秀的辅导员具备了较高的艺术修养,就能摆脱生硬枯燥的说教,就有了帮助和教育学生的多种方法,就会使学生感到亲切和"佩服"。提高辅导员艺术修养的主要途径是:从树立正确的世界观着手;从培养辅导员的生活审美情趣着手;从提高辅导员艺术鉴赏能力着手等。  相似文献   

15.
杜威完整人格教育理论,强调以经验为核心,通过建立各种事物联结在一起的世界,进而对个人经验进行良好改造,以形成其完整人格,并呈现出其经验的连续性、教育的交互性与养成的完整性等特性。杜威这一完整人格教育思想对我国学生健全人格的养成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注重生活、经验、交互、自我教育以养成完整人格;以去功利化、去贵族化、去教条化与自治的"三化一治"的人格教育模式培育现代的健全人格;教师自身人格的健全优化有利于为学生养成完整人格树立典型示范。  相似文献   

16.
With its inherent attributes such as qualitative immediacy, imaginativeness, and embodiment, John Dewey’s concept of aesthetic experience makes a difference in moral education, in the ways of empathetic moral perception, moral reasoning, and moral action. If it matters then how can we help students gain aesthetic experience? By analyzing teacher Ho-Chul Lee’s approach to teaching drawing, called living drawing, this question is examined in terms of aesthetic style of teacher and teaching, and the aesthetic educational environment. This article will provide insights into how living drawing as an approach promotes aesthetic experiences and how it influences students’ moral experiences.  相似文献   

17.
检视现代远程教育语境下《中国现代文学专题研究》课程新诗教学,分析了教材内容与课程性质的偏离、辅导老师受制于先在教育视野、学习者对新诗敬而远之三个方面的问题,依据现代远程教育丰富的多媒体资源、灵活多样的学习方式和多层次的学习目标,突出新诗的审美本体特性,探索出“感悟---理解---探究---写作”的新诗教学模式。  相似文献   

18.
尽管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的"应用型"办学被称为"一场悄然兴起的教育变革",但我们不得不警惕其市场化、功利化、职场化等倾向,不可忽视大学的成人教育目标、人格提升使命和铺垫人生基石的任务,应该为学生建立起码的知识与经验、方法与能力、智慧与创造三维教育坐标,重视读书之要、课堂之本、视野之阔和能力之实,真正培养起具有文化底蕴和发展潜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相似文献   

19.
在近代经史嬗变的过程中,陈黻宸肯定了章学诚“六经皆史”说的“尊经重史”思路。在此基础上,为应对近代学术和社会的变迁,他以史为媒介,调和今古文之争;赋予史学“道德之权舆”的功能,以史代经,实现经学的道德教化功用。这一“六经皆史”论的泛化,不仅为保留传统文化的精华提供了思路,也丰富了“新史学”运动。  相似文献   

20.
诗意德育是以促进学生道德素养全面发展为目的,通过诗意言说的方式,让学生在诗意文化的熏陶下,涵养诗意情怀、发展诗性智慧、形成诗意品质、积淀诗意语言的归真、求善、至美的德育。学生积极人格发展召唤诗意德育,诗意德育也发挥着促进学生积极人格发展的功能。实现这种功能的策略是在生活的诗意中历练学生的积极人格;建构家庭、学校、社会三元融合的诗意德育体系;培养学生审美情感和自由精神,促进诗意人格的建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