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在2006年春天,自称“非著名相声演员”的郭德纲几乎成为了所有媒体的焦点,有调查显示,郭德纲的“钢丝”,很大一部分是白领、大学生,他们都是受过良好教育、有相当文化素养的中产阶层或准中产阶层。他们80%是40岁以下的中青年人,是当今社会最活跃、最有消费能力的中产阶层群体。中产阶层在用自己的方式接受媒体,他们有自己独特的接受方式。注重信息接受的符号性中产阶层在经济上是殷实的,拥有了一定的社会财富,保守而求稳定的心态使得他们力求用一种平和的方式来获得社会的主导地位,在很大程度上,这个拥有强消费力的群体把消费过程中购得的商…  相似文献   

2.
中产阶层(中产阶级)历来被公认为现代社会的“稳定器”.近年来,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中国中产阶层的出现和发展趋势,日益受到社会、学界的广泛关注,中国中产阶层成为学界的热门话题.郑坚教授长期以来,潜心研究现代化历程中的中国中产阶层,其新著《中产阶层的媒介形象与认同建构研究》由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是探讨媒介与社会关系的一部具有探索性的著作,视角独特,论述严谨,成果丰富,实为近年来研究中产阶层的一部力作.  相似文献   

3.
中国立场     
有房安居,有车代步,有钱旅游,有暇“充电”——四有俱全,则当之“中产阶层”无愧。WTO首席谈判代表龙永图曾经估计,十年内,中国的中产阶层将达到5亿人。经济学家肖灼基的预言是,未来十至二十年将是中国中产阶层形成的重要时期。 一个庞大的全新的阶层正在飞速成长,这个群体不但是财富的主要创造者,也是市场的主力消费者。不了解这个阶层的实力和要求就难以把握中国的未来。  相似文献   

4.
本刊第400期的重头策划——“中产者:信念的力量”,推出一组有目标有理想的中产者名单,认为“我们处在一个极剧变化的年代。在这样的年代里,中产阶层的崛起无疑是社会稳定和发展的基石”。清华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院院长李强教授,针对当前中国社会问题,力图厘清中国中产阶层的主体、社会责任和未来,是对本刊第400期策划的一个重要补充  相似文献   

5.
读者来信     
科举制和教育公平;“以费养人”何时能刹车;免费上学与富人消费加税;中产阶层的“官本位”取向。  相似文献   

6.
中国先富起来的那些个体工商户很少进入现代中产阶层,因为他们是靠钻政策的空子富起来的,等政策一完善,他们就没有继续敛财的机会了,同时,由于暴发户心态所形成的消费习惯和特定的文化氛围,注定了这部分人与现代中产阶层格格不入。  相似文献   

7.
“望京事件中的业主,绝大多数属于中国正在成长的中产阶层。他们的温和与坚定,既维持了现有社会秩序,又对现有社会秩序产生冲击”  相似文献   

8.
记与行     
记与行孙月沐“记者”,顾名思义,就是“记录者”。用新闻的行话说,是将新近发生的新闻事实客观地记录下来,发表出来。换言之,“记”乃是记者安身立命之本,记者之首要任务。这似乎已是新闻常识,新闻ABC了。可我们说,仅仅会记,是不够的。如果一个记者仅仅满足于...  相似文献   

9.
一、时尚杂志的受众构成 英国人类学家马林诺夫斯基曾指出:“文化是包括一套工具及一套风俗——人体的或心灵的习惯,它们都是直接或间接地满足人类的需要。”时尚类杂志作为一种承载文化的媒介形态,它的出现也是基于市场的需求,诞生初期就以敏锐的眼光觉察到在我国出现并逐渐扩大的白领阶层——中产阶层的雏形,并且深信这个阶层具有时尚消费的巨大潜力。以白领为代表的中产阶层构成了时尚杂志的核心受众。  相似文献   

10.
论文通过对《时尚·伊人》、《新周刊》这两份时尚消费类杂志相关人物专栏的内容分析,呈现了当前媒介话语所建构起的中国中产阶层形象的部分特征。研究的主要发现是:从涉及到的人群来看,体现出丰富性中的片面性。即一方面,文本呈现了多种职业、行业领域里的中产阶层人物形象;另一方面,总体而言,又表现出对某些职业群体较为集中的呈现和对其他群体的相对轻视,没有客观全面地反映中产阶层内部多样的构成。从人物的形象特征来看,体现出积极正面的取向下某些关键要素隐蔽的欠缺。即文本展示了中产阶层的良好形象:努力奋斗、执着敬业,同时充分享受劳动成果、追求“物质生活里带来的精神富足”等,但在对其个人成就予以肯定的同时屏蔽了个人应具有的社会责任感等要素。这样的媒介呈现对于中产阶层自身及其之下的人群可能会同时产生积极和消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中产阶层的恒产使其成为社会稳定和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很多人没有意识到,实际上30年代德国法西斯主义的出现,恰好是因为经济萧条带来的中产阶层的崩溃。  相似文献   

12.
《新闻导刊》2006,(5):32-32
媒介融合并不仅仅意味“合”,更意味“分”。融合只是手段而不是目的,“合”是为了更好的“分”,通过融合达到更高层次的多样化,这才是媒介融合的终极目标。  相似文献   

13.
大众传媒制造了关于中国中产阶层在经济、文化、政治、社会等方面的认知,形塑了其群体形象和身份认同。其中,众多面向中产阶层受众群体的媒介绘制的中产阶层形象,既是消费主体和生活方式样板,又具有职业理想和社会关怀。特别是那些具有社会责任感和行动能力、敢于为尊严和权利去努力行动的中产阶层人物受到推崇。这些中产阶层人物形象被视为已具有行为示范,价值观及社会规范创建、引导等社会功能。  相似文献   

14.
你们好。当我称呼“中产”时,这个概念依然在我脑内模糊不清。我的理解是,属不属中产阶层,既取决于你占有的相对恒产(有绝对恒产吗?),同时又与你的自我体认相关。  相似文献   

15.
媒介融合时代的“合”与“分”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媒介融合并不仅仅意味“合”.更意味“分”。融合只是手段而不是目的,“合”是为了更好的“分”逼过融合达到更高层次的多样化,这才是媒介融合的终极目标。  相似文献   

16.
V搜索者     
可以设想,当IPTV和视频博客迅猛发展的时候,我们钭面临的是成千上万个“频道”,如何在这些“频道”里找到想要的东西?仅仅靠翻阅是无法实现的了,必须借助视频搜索这个“遥控器”。[编者按]  相似文献   

17.
《中国广播》2004,(10):25-26
对于广播而言,手机短信并不仅仅是沟通手段,更是一种“人人参与”的娱乐精神。  相似文献   

18.
人们真正关注的,并不仅仅是“赵安”这样一个具体的个人和他究竟“犯了多大的事”,更是他手中掌握的特殊权力的寻租空间  相似文献   

19.
中产泡沫     
按中国社科院的一项调查。中国适龄人口中只有4.1%的人可以算做实际意义上的中产,而对如此少的数字,我们不得不承认,中产还很难称之为中产阶层,而他们创造方式和社会价值态度,也很难称之为中产阶层文化,在某种程度上,它最多只能算是一种精英文化  相似文献   

20.
朱斌 《新闻窗》2011,(1):38-39
近十余年,都市报取得了良好的发展业绩,但在其“红红火火”的背后,却存在着隐忧:以社会新闻立报的办报方针已导致“小报”形象在读者心中根深蒂固:家长里短的报道内容已不适应新兴的中产阶层受众的口味;通俗化的办报风格已严重制约了报纸品位的提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