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比喻是一种使用频率较高的修辞手法,人们在说话或写文章巾常用到它。提及它的作用一般概括为使文章语言生动,形象具体。但如果细细品味,比喻在不同文体中的作用略有差异。下面分别谈谈比喻在记叙、抒情、议论、说明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初中语文第一册的《海滨仲夏夜》一课,在对“霞光”的描写一段中,有这样一句:“那映照在浪峰上的霞光,又红又亮,简直象一片片霍霍燃烧着的火焰,闪烁着,消失了……”“霍霍”一词,有两种意思:一是“闪动的样子”,一是作象声词。教材上注释是“闪动的样子”,我认为,讲作象声词更确切一些。因为,根据上下文来看,文章对映在浪峰上的霞光随波闪动的动态描  相似文献   

3.
夕阳落山不久,西方的天空,还燃烧着一片桔红色的晚霞。大海,也被这霞光染成了红色,而且比天空的景色更要壮观。因为它是活动的,每当一排波浪涌起的时候,那映照在浪峰上的霞光,又红又亮,简直就像一片片霍霍燃烧着的火焰,闪烁着,消失了。而后面的一排,又闪烁着,滚动着,涌了过来。天空的霞光渐渐地淡下去了,深红的颜色变成了绯红,绯红又变为浅红。最后,当这一切红光都消失  相似文献   

4.
<正>夕阳落山不久,西方的天空,还燃烧着一片橘红色的晚霞。大海,也被这霞光染成了红色,而且比天空的景色更要壮观。因为它是活动的,每当一排排波浪涌起的时候,那映照在浪峰上的霞光,又红又亮,简直就像一片片霍霍燃烧着的火焰,闪烁着,滚动着,消失了。而后面的一排,又闪烁着,滚动着,涌了过来。随着夕阳的逐渐西沉,天空的霞光渐渐地淡下去了,深红的颜色变成了绯红,  相似文献   

5.
夏夜     
夜,来临了。是一个非常幽静的海滨的夏夜。夕阳落山不久,西方的天空,还燃烧着一片橘红色的晚霞。人海,也被这霞光染成了红色,但是,它比天空的景色更要壮观。因为它是活动的,每当一排排波浪涌起的时候,那映照在浪峰上的霞光,又红又亮,简直就像一片片霍霍燃烧着的火焰,闪烁着,滚动着,消失了。而后面的一排,则又闪烁着、滚动着涌了过来。随着夕阳的逐渐西沉,天空的光渐渐地淡下去了,淡下去了。深红的颜色变成了绯红,绯红又变为浅红,最后,当这一切红光都消失了的  相似文献   

6.
一、修辞美 1.比喻美题目采用比喻的手法能生动形象地揭示文章主旨,概括文章内容。如话题为“互助”的作文,拟题“荒漠甘泉”,以“荒漠”中的“甘泉”喻困难之中的热情相助,从而以贴切的比喻增强文章的表达作用。  相似文献   

7.
现在的中学生作文大多脱离实际,词句生编硬套,往往废话连篇,想到哪里写到哪里。如何改变这种现象呢?我们看一段峻青的《海滨仲夏夜》一文中的描写:“夕阳落山不久,西方的天空,还燃烧着一片橘红色的晚霞。大海也被这霞光染成了红色……”这段文字是在描写海上的晚霞,那么作者是如何抓住了海滨夏夜的特色(用“橘红色”来形容晚霞,用“染成了红色”写海水的色彩,用“燃烧”一词生动地描绘了晚霞的情态),把海滨夏夜的景色写得如此逼真形象呢?是因为作者以现实生活为写作素材,通过细致入微的观察、感受和思考,  相似文献   

8.
1.观察生活,力求写实现在的中学生作文大多脱离实际,词句生编硬套,往往废话连篇,想到哪里写到哪里。如何改变这种现象呢?我们看一段峻青的《海滨仲夏夜》一文中的描写:“夕阳落山不久,西方的天空,还燃烧着一片橘红色的晚霞。大海也被这霞光染成了红色……”这段文字是在描写海上的晚霞,那么作者是如何抓住了海滨夏夜的特色(用“橘红色”来形容晚霞,用“染成了红色”写海水的色彩,用“燃烧”一词生动地描绘了晚霞的情态),把海滨夏夜的景色写得如此逼真形象呢?是因为作者以现实生活为写作素材,通过细致入微的观察、感受和思考,抓住了景色的本…  相似文献   

9.
比喻修辞手法在《大学英语·精读》中的运用赏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比喻是作者常用的一种修辞手段。它能使文章更生动、更形象、更鲜明、更感人。了解和正确理解比喻语言是阅读的重要技能 ,它能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文章的内容 ,提高读者的欣赏水平和审美能力 ;也有助于读者体会到文章的“感染力”、更好地理解语言的“神奇功能” ,从而更好地欣赏作品。常见的比喻方式有 :明喻、暗喻、拟人、换喻和讽喻等几种形式 ,本文拟对《大学英语·精读》中的比喻修辞手法的应用进行简析。  相似文献   

10.
张利莹 《湖南教育》2005,(21):38-38
一篇优秀的文章,不仅要立意深刻,文从字顺,还应语言生动形象,具有文采。子曰“:言之无文,行而不远。”刘勰在《文心雕龙》中也说“:言以文远。”大意是说,文章因有文采,才能流传千古。而写作中最让人头疼的便是写出的语言“干巴巴”,不生动、不形象,没有文采。如何使语言具体、形象,笔者认为一种最有效、最重要的手段就是巧用比喻修辞手法。比喻,又叫“譬喻”,俗称“打比方”,就是根据心理联想,抓住并利用不同事物的相似点,用人们常见的事物或具体的形象来描绘所要表现的抽象、深奥的事物与道理。比喻一般分明喻、暗喻等。它一般由三个要素…  相似文献   

11.
比喻讽刺     
鲁迅先生的杂文好用比喻,他的比喻具有勾画某一形象时作“点睛之笔”的妙用。同时,他的比喻又尖锐、泼辣,于生动形象之中表达强烈的讽刺意味。  相似文献   

12.
朱自清在优美散文《荷塘月色》的写景中运用了许多比喻,既形象生动地描绘了淡淡月色中荷塘上许多美丽的景物,又营造了浓郁的诗的意境,无不把读者的思绪带入了一个理想的、美的“另一世界”里。辨析比喻在《荷塘月色》景物描写中的作用,可以得出两点认识,一是运用比喻能够使景物描写更加形象生动,二是运用比喻能够营造出浓郁的诗的意境。发现并掌握比喻的这些规律,将有助于更好地欣赏作品和理解作者。  相似文献   

13.
我独自行走在海边. 傍晚的海金碧辉煌,神秘而美丽.那映照在浪峰上的霞光,就像一片片燃烧着的火焰,闪烁着,滚动着,一浪高过一浪.大海,也被这霞光染成了金黄色.我的眼睛紧盯着夕阳,希望从里面找到那年风的自由.  相似文献   

14.
一、比喻论证与比喻修辞 可以说,修辞学中的比喻辞格和议论文中使用的比喻论证是一对孪生姊妹,因它们各自的本体和喻体都是两类本质不同而仅仅是相似的事物。它们都有使言情、说理生动形象的作用。但二者又有明显区别。比喻辞格是语言修饰,是使语言生动形象化的手段。比喻句往往是单个的句子。例如郑愁予《错误》中的诗句“那等在季节里的容颜如莲花的开落”,把那种“等待”“寂寞”写得十分生动、逼真。那种“等待”,那种“容颜”,  相似文献   

15.
阅读建议     
《第一片雪花》《雪景》 两文都运用了比喻和排比来描绘雪花的特点.描摹得细致、具体,又形象、生动。《第一片雪花》打开了对“第一片”的感觉之门。让人感受到它蕴藏的气息:  相似文献   

16.
《新作文》2007,(10)
巧妙运用各种修辞格式,会使你的作文语言文采焕然,瑰丽多姿。常用的效果明显的修辞格式有比喻、排比、引用、拟人等。一、可巧用比喻比喻,用在记叙、说明、描写中,能使事物生动、形象、具体,给人以鲜明的印象;用在议论文  相似文献   

17.
小说《围城》能如此生动形象地塑造了抗日战争时期知识分子“一类人物”,这与它语言表达上的独到之处不无关联。本文就小说《围城》中精彩纷呈的比喻,谈一些粗浅的感受。(一)一语破的式比喻文学作品语言要生动形象,要讲究文采,而比喻可以说是较能体现生动形象和讲究文  相似文献   

18.
比喻是语言中最令人着迷的一部分,是一种常见的修辞手法。恰当地使用比喻可以使讲话、文章具体鲜明,形象生动,给人以深刻的印象。世界上几乎各民族都有具有本民族特色的比喻。古希腊人常用天神比喻快乐逍遥,阿拉伯人常用风暴比喻灾难,非洲人常用橄榄树枝比喻和平,墨西哥人则常用仙人掌比喻独立。至于世界各个民族用太阳比喻美丽,用火焰比喻激情,更是屡见不鲜。 比喻不同于一般的陈述,它是一种形象化的语言(Pictorial Language)。比喻的心理基础是联想,即对某些有共同特点事物的联想。“比喻辞格是对感知过程中产生的联想进行描述的一种语言艺术手法。”如果把中国人常用的比喻和英国人常用的比喻作一个对比,我们就会发现有许多惊人的相似之处。例如;中国人和英国人都用羊比喻温顺,用钢铁比喻坚硬,用大象比喻大,用狐狸比喻狡猾等等。  相似文献   

19.
议论文中常用比喻的方法把抽象的道理具体化,把深奥的道理通俗化,以增强文章的生动性和说服力。《放下包袱,开动机器》、《批评和自我批评》这两篇议论文中,用了不少比喻,但比喻的性质和作用却有明显区别,教学中应该引导学生分辨清楚。《放下包袱,开动机器》一文,用比喻的方法提出中心论点。开头说:“为了争取新的胜利,要在党的干部中间提倡放下包袱和开动机器。”结尾说:“如果我们既放下了包袱,又开动了机器,既是轻装,又会思索,那我们就会胜利。”一头一尾,两个借喻,前后一贯,观点鲜明,语言既形象鲜明,又简炼生动。为了阐述这个中心论点,文章用了两  相似文献   

20.
比喻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打比方”。好的比喻可以使文章的语言生动鲜明,使事物的特征形象具体,让人回味无穷,进而增强文章的艺术感染力。一、比喻要贴切。比喻的事物和被比喻的事物必须是不同的两种事物,二者之间又具有某种相似之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