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教师是实施新课程改革的关键,是 新世纪推进创新教育、素质教育的主力 军,课程改革对教师提出了更高、更新、 更全的要求。 1、教师教学方式的多样性。 教师必须改变传统的以知识为核心 的观念和行为,真正体现教学形式的多 样性。在教上,要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 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的角度来 考虑;在教学中,要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思 维能力和自学能力。变学生被动的学为 主动的学,使学生学会生存,学会做人, 学会求知,学会健体,学会审美,学会合 作。变模式性的教,为开放性的教,要让 学生动起来,多"想一想",多"看一看", 多"做一做",多"说一说",从感知中领悟  相似文献   

2.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善于传授知识,还要善于诱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探索,在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取知识,掌握规律,拓宽思维,使学生真正变"学会"为"会学",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笔者认为,加强学生创造力地培养,是素质教育的具体化和  相似文献   

3.
我国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经明确提出"做、学、教合一"的教学思想,而且新课程改革明确要求教师在教学活动开展中将这一教学思想落到实处,用自己的教学实践来践行这一思想,在教学中实现知识教学与知识实践的相结合。因此,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妨使用"做、学、教"这一学习模式来践行"做、学、教合一"的教学思想,这种教学模式不仅强调教师的教,更强调学生的学,强调师生合作,即这种模式需要学生自己"做",师生一起"学",小组合作"教"。  相似文献   

4.
"教"是为了"不教",教师"教"目的是让学生学会去"学",能在"学"中获得收获,得到发展。传统物理教学以教师为中心,"教"即"讲","学"则为"听"、"记"、"背"、"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较为被动,且以掌握应试知识为主,创新能力难以得到培养。在物理课堂中教师多创造一些机会,让学生多说、多想、多问、多思,这样,学生的主体性才能得到凸显,物理教学才会更上一层楼。  相似文献   

5.
课堂教学是教与学的统一,教与学的关系是"导"与"学"的关系,教学要坚持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原则.教师的"导",重点在于指导,一是指导学生掌握获取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和智慧技能,变知识为能力;二是指导学生掌握科学有效的学习方法和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变"学会"为"会学".在变知识为能力与变"学会"为"会学"的过程中,必须重视培养与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和能力.  相似文献   

6.
教学生"学会学习",就是要改变学生单纯接受教师传授语言知识为主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学会不断提出问题,进而学会不断解决问题。让学生"学会学习",既是教师教的任务,又是学生学的目标。"会学习"单靠教师教是无法完成这个任务的。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努力学习,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掌握学习的技能和方法,才会逐步实现"会学习"这一目标。因此,"会学习"应是师生双方共同完成的事情。教师应该以学生的"学"为出发点,"教"为"学"服务启发学生"学",引导学生学。在教与学的过程中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使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为此教师应让学生在用中学,学中用,在语境中操练语言结构,归纳语言规则。  相似文献   

7.
<正>近些年,学校深化课堂教学改革,提出了"少教多学"的教学理念。所谓少教多学,要是从字面上揣测,就是要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尽其所能"少教",学生要竭尽全力"多学"。那么,教师该如何"少教",学生又该如何"多学"呢?在近两年的教学中,我在不断实践和思考,以下就是我对"少教多学"的朴素思考。一、精准定位教学关系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先生只管教,儿童只管学,好像是学的事情,都被教的事体打消掉了。论起名字  相似文献   

8.
变"讲堂"为"学堂",就是要把教师讲课的"讲堂"变为学生自主学习的"学堂"。怎样才能实现这一转变呢?一、观念更新是变"讲堂"为"学堂"的思想基础1.课堂教学观的更新。过去,教学是以"教师为中心",注重的是"教师的教",学生只是通过被动的听,去适应、配合教师。现在是要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自主地学",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的学。过去是教师带着知识走向学生,教师从自己的"一桶水"中舀"一杯水"给学生;现在是教师带着学生去找"水",并指导学生怎样才能找到"水"。  相似文献   

9.
新课程实施以来,越来越多的学校推行"先学后教""边学边教"来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以此期望将传统的"教为中心"转变为"学为中心".这里的"学为中心",是指教学中把学生作为教学的真正主体,让学生尝试自主学习、探究,生生合作、交流探讨,主动获取知识.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教师从以"教为中心",研究怎样教,转变为以学生的"学为中心",研究学生怎样学,  相似文献   

10.
《华章》2007,(12)
课堂教学改革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实施素质教育,就要加强教法和学法研究,变灌输式为探索式,变训练式为创新式,把被动变为主动。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学生是主体,而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指导者,起主导作用。因此,以往意义上的"教学"要变为"学中教,教中学",虽从表面看变化不大,但里面所蕴涵的意义却有了重大改变。  相似文献   

11.
以学定教,简言之就是要让教学从过去的"教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教师怎么教学生怎么学"转变为"学生需要学什么教师教什么,学生想怎么学教师就怎么教",这样做不仅是生本位的体现,更是教育职能从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的体现。  相似文献   

12.
赵静 《教育艺术》2021,(1):80-80
英语阅读教学要凸显一个"做"字,以"做"将"教"与"学"有机统一,在做上教,在做上学。帮助学生搭建英语阅读的平台、指导学生探究英语阅读的方法、引导学生参与英语阅读实践活动,从而将"教"转变为"教学生学",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学习,变机械记忆为深度体验,变书面学习为实践运用。一、在做中教,因材施教当下小学英语阅读课存在着"过度超前"的倾向,将阅读课上成了语法课,过分强调了生词和语法知识的教学,让原本生动有趣的阅读文本变得枯燥无味。  相似文献   

13.
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要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引导学生做学习的主人,做到自主学习、主动求知、独立思考、不断发现、合作探讨.教师要转变教育理念,改进教学方式,变"先教"为"先学",变"教师"为"导师",变"教堂"为"学堂",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才能提高课堂效率,提升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14.
在素质教育和终身教育的今天,教师的职责主要不在于"教",而在于引导学生"学";教师不能只满足于学生"学会",更要引导学生"会学".掌握知识是成才的基础,而学会获取知识的方法则是成才的关键.  相似文献   

15.
张保根 《河南教育》2007,(7):116-116
一、课堂教学的指导思想趋向于"学" 教学是师生相互作用的过程,教离不开学,学离不开教,教与学之间是辩证发展的关系.应试教育以考试为目的,所以一些教师急功近利,表现在课堂教学上,则是把知识"嚼碎了喂给学生",导致学生的学习处于被动接受的境地.因此,生物课堂教学改革必须正确贯彻"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教学原则,发展趋向学生的"学".只有认识到这一点,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才能把学生置于"主体"地位,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由"学会"转变为"会学",从而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16.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对教学中教师与学生的地位越来越关注,新课程标准的核心理念就是"以学生为本",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强调要转变教师的角色,强调"课程功能从单纯注重传授知识转变为体现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做人"。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真正把课堂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指导者与合作者,以实现  相似文献   

17.
初中科学教师的主要职责不在于"教",而在于指导学生去"学",不能满足学生学会,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会学".在教学中注重知识的形成过程,设计和实施能反映知识形成规律的教学,做到学生与教师互动,实验与探究并重,这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际能力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8.
目前,阅读教学活动一直是围绕着教师的"教"转,而忽视了学生的"学",这直接导致阅读教学的低效。在教学中,教师要真正从学生立场出发,以学定教;让学生主动探索知识,自主获取知识,在学习中学会学习,主动发展,使阅读教学更有活力。  相似文献   

19.
教师的教学要从学生的认知实际、情感实际和思想实际出发,以学生为主体,让"教"为"学"服务。教和学是相互矛盾的,外在因素是教师的"教",学生的"学"才是最主要的,是知识转化为能力的依据,教师的"教"要通过学生的"学"才能起作用。因此,教学活动应该是教师为学生服务,教师提供最佳的条件为学生的学习服务。课堂评价是课堂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在课堂教学中,多种评价方式能激起学生的共鸣和感应。语文课程的性质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具体表现为"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三维目标的有效整合。将三维目标有效整合,特别是要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使课堂充满一股浓厚的课程改革的新鲜气息。  相似文献   

20.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已逐步走向深入,新的教材,新的课程标准,需要新的教学理念、与时俱进的原则、策略和方法.使学生变学会知识为学会学习,实现两个转变,即由重知识传授向重人的发展转变,由重教师的"教"向重学生"学"的转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