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日益普及和完备的网络在为我们提供了丰富资源和极大便利的同时,其负面效应也日渐呈现,产生了诸多网络问题甚至网络违法犯罪。构建和谐网络生活,要求广大网民在网络生活实践中不断提高自身素质,用网络公德来调整、规范、优化我们的网络行为。加强网络公德建设,着力培养、提升广大网民的网络公德水平,是网络生活和谐的重要前提,在构建和谐网络生活中发挥着带有根本性的、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
伴随现代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人们对于“网络”早已不再陌生。甚至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计算机网络走进了千家万户的生活,成为了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同时,对于我们来说网络的作用也是巨大的,它丰富着我们的生活、辅助着我们的工作,给我们平淡的工作和生活带来了无限的精彩。然而,随着网络技术的广泛传播,暴露出来的一系列问题也值得我们关注。网络黑客的恶意入侵、网络病毒的肆意泛滥等外部攻击给我们的互联网带来了极大的破坏,网络安全问题一度成为我们面临的重大课题。文章从计算机网络的安全现状出发,从主观和客观的角度探析了网络安全的防范技术。  相似文献   

3.
<正>一、前言似乎是在转眼之间,信息化的大浪就席卷而来,网络、论坛、E-mail……各种高科技使得新新人类们甚至来不及畏避它就被它同化,时代发生着天翻地覆的变化,一场历史性的变革在我们身边悄然而又迅猛地改变着我们的学习和生活。网络,成了人们接触世界、认识数字地球的最佳工具,二十一世纪中,它扮演着一个举足轻重的角色,成为人们的生  相似文献   

4.
随着信息技术和互联网的建立和发展,计算机网络迅速进入了教学过程,给教学过程注入了新的活力。多年来网络教学的实践已经证明,它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和质量。在教育资源共享、教育普及、教育与学习超时空限制等方面也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不少人甚至认为,在不远的将来网络在我们的生活中将占主导地位。  相似文献   

5.
网络的出现几乎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它在短时间内全方位深入并影响到我们社会的方方面面。当人们感叹自己的生活被网络控制,即将成为网络奴隶的时候,我们又发现网络以其特有的自由开放的传播优势,为人类的信息交流和学习生活、尤其为广大成人的学习带来了超常的便捷,不经意中,它的优长与我们建设学习社会的种种需求相耦合。只要加强科学的管理,充分发挥其不可替代的传播优势,网络传播应该成为发展成人教育和学习、构建学习社会的重要促动力量。  相似文献   

6.
网络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为学校教育带来丰富的教育教学资源,提供极大的方便。与此同时,网络信息也给我们的教育带来不少负面影响。一些青少年网络成瘾,整天沉迷于网络游戏,甚至受色隋网站等影响而走上犯罪道路。然而,网络又是无法回避的,无论你是否喜欢,它都注定要成为每个人生活的一部分,不让学生上网,  相似文献   

7.
电脑正改变着我们的生活,它既是我们的得力助手,又是我们的玩伴。可是,如果被电脑俘虏了,沉迷于网络世界,甚至把虚拟世界与真实世界本末倒置,就是非常危险的事情了。你知道自己对电脑的迷恋达到了什么程度吗?赶快来测试一下吧。  相似文献   

8.
1 引言 网络语言即互联网用语,代表了一定的互联网文化,广泛地出现在聊天、网络论坛等各种互联网应用场合并渗透到现实生活中.对我们的生活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它来源广泛,多取材于方言俗语、各门外语、缩略语、谐音、甚至以符号合并以达到象形效果等等,这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混合语.  相似文献   

9.
当前,网络已成为青少年学习、生活和社会交往的重要工具,网络强大的优越性和便捷性深深吸引着年轻人。但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它在丰富青少年学生课余生活、拓宽青少年学生知识领域的同时,也经常使一些缺乏自我保护意识的未成年人沉迷其中,甚至受到不良信息的影响,难以自拔。 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为我们在新时期开展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提出新的发展方向和战略要求。上海市卢湾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未成年人沉湎于经营性网吧等问题,面对网络环境下  相似文献   

10.
网络已成为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数以万计的网民,每天上网查阅资料,下载文件材料,了解新闻,聊天游戏……但是,不可否认的是,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它既是天使,也是魔鬼,它导致一些学生人文精神失落,甚至引发犯罪,据报道,青少年违法犯罪案件中与网络有关的已经占到80—90%。在网络这个虚拟的学堂里,你学到了什么?你遭遇过什么?  相似文献   

11.
经过了蒸汽时代和电力时代,现在我们正处于信息时代。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标志之一是电子计算机的产生和应用,继而网络也应运而生。现在的21世纪,网络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有相当重要的作用。不管是电脑,手机,还是平板电脑,只要有宽带,流量,甚至是最常见的Wi Fi,我们就可以做到随时上网。网络上的世界是非富多彩,无穷无尽的。虽然那是一个虚拟的空间,但是它带给我们的知识是远远超出我们在生活中学到的知识的。而在近几年,微信作为新的网络载体出现在大众的视线中,给人们的生活带来很多的改变。本文就是根据社会现实,浅显的分析一下微信的特点以及相关内容。  相似文献   

12.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现在网络已经到了各家各户,微信作为网络的一个宠儿,现在已经在我们的生活中扮演着不可缺少的角色。现在我们基本都是每个人都有一部手机,微信则看中了这点走向了我们的身边,丰富着我们的生活,它同时也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着不可估量的影响。微信是一把双刃剑,我们要权衡它的利弊,合理地运用,让它为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作出积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毋庸置疑,网络已经参与了我们的生活。不仅是生活中的工具,它几乎成了人们生活中的一个角色。影响着大家的生活方式。比如.过去我们去邮局寄信。现在我们在网上发电子邮件;过去我们花钱给朋友打国际长途,现在我们在网络上用即时聊天工具,既可以看见对方又不花电话费;过去我们去超市买油盐酱醋。现在我们在网上购物,还有人给送到家……这些都是网络给人们的生活带来的变化。但是,一提起网络,身为父母的人大多有些担心,生怕孩子和网络沾上边。仿佛沾上网络的孩子都会变坏。  相似文献   

14.
在现代信息社会,网络具有声情并茂、视听交融、动静交错、感染力强的特点,集文字、声音、图像于一体,它在处理图文、动画、视频、音频等方面发挥了前所未有的作用。而对于大多数农村小学生来说,网络信息在为他们开阔视野、提供学习和生活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有些学生整日沉溺于虚拟的网络世界,甚至到吃饭、睡觉时都难以自拔。  相似文献   

15.
赵定建  陈玲 《课外阅读》2011,(11):146-147
网络是人类文明的精华,尽管它有很多的弊端,但毕竟它极大地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方式,我们的生活、工作,已经越来越离不开网络了。让孩子远离网络是错误的,也是不现实的,只有正确引导孩子,让网络为我所用,这才是作为家长和老师应当考虑的。我们应当趋利避害,加强引导,把德育工作与现代网络结合起来,利用网络的平等性、开放性和互动性的特点,寓教育与网络,通过网络来开展生动活泼的青少年思想工作。  相似文献   

16.
21世纪,网络已进人了千家万户。并且已经影响着我们的工作与学习,在教学工作中也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网络资源已不是遥不可及、远在天边,而是已经在我们身边。触手可碰的,甚至已经充斥着我们的生活,影响着我们的神经。随着学校计算机教育的全面普及和电脑逐步进人千家万户,网络已经渐渐成为小学生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7.
《当代学生》2013,(Z1):10-15
如今,网络已经成为我们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网络文化也对我们的语言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网络体,是伴随着网络的发展而产生的一种网络特有的流行文体,主要创始人是"80后""90后"。新的网络体一出现,往往就会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在网络上迅速传播,甚至影响到人们的现实生活,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越来越多地得到应用。  相似文献   

18.
在信息化社会中,网络作为信息化最基础的架构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已经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为应对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在高校开设甚至普及计算机网络类课程是非常必要的。  相似文献   

19.
当今社会处在网络时代,网络已经渗透到我们工作和生活的方方面面。它在给我们的工作和生活提供便利的同时,也在改变着我们的观念,帮助我们成长,促进我们自身的发展。现在,已经有相当一部分青年教师,在网络中成长起来,自身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相似文献   

20.
“不玩网游.怎么在’朋友圈’混?”这是一位小学生在网上的”吐槽“。现在很多孩子在生活中已经离不开网络.他们有了自己的手机、iPad.会发微信“朋友圈“、打“怪兽”、聊QQ、听音乐、网购.甚至还会用”作业宝”帮助自己做作业。这些是不是让您刮目相看7中小学生正因为手机和移动互联网的普及而受益。《2013年度北京市中小学生网络生活方式蓝皮书》显示:互联网正在成为中小学生获取课外知识的重要来源。本期策划,我们关注中小学生的网络生活。首先.三个典型案例从一个“特长生”个体.到北京市中小学生的整体.再到以“作业宝”为代表的学生网络生态环境.勾勒出当前学生网络生活的现状。同时,学生网络生活现状也引发了我们更多的思考:数字时代.学校如何引导学生过健康的网络生活?本期我们特别邀请了广西师范学院教育技术系郑小军教授、南方科技大学实验小学唐晓勇副校长等教育工作者就“如何为学生构建健康的网络学习生态”进行争鸣和讨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