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西行漫记》是世界新闻史的典范。它不仅是严谨的新闻作品,更是优秀的文学作品,同时也为中共党史的研究提供了宝贵的资料。本文从作者斯诺的新闻素养、该书的写作特点和新闻学意义三个方面入手,探究《西行漫记》的写作特色和斯诺身上与众不同的品质,以期为当代通讯报道和新闻工作者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2.
张哲 《传媒》2022,(18):66-67
<正>新闻体裁的因袭和固化,新闻叙事的单一和线性,使传统新闻写作僵化、硬化,缺少基于生活和事实本身的流动和丰富。借鉴文学的表现手法,在叙事中引入“介入者”这一概念,可以丰富新闻叙事的主体,拓展新闻叙事的空间,形成叙事张力。“介入”,《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插进其中进行干预”。所谓“介入者”,即指“插进其中进行干预者”。在新闻写作特别是在通讯类等叙事文体写作中,如果拘泥于对事件发展过程的线性叙述,叙事空间密闭,缺少主体空间外其他因素的干预介入,  相似文献   

3.
步长磊 《视听》2016,(11):80-81
电视新闻节目在告别了政治说教式播报方式以后,叙事型新闻逐渐被受众所接受。电视新闻稿件写作的叙事方式对于新闻播报方式的选择具有重大的影响。本文以河南卫视的《河南新闻联播》、都市频道的《都市报道》以及民生频道的《民生大参考》为研究对象,探讨不同类型的叙事结构所表现出的特点。  相似文献   

4.
本文以《西行漫记》为例,从实践操作角度探讨新闻经典的建构问题。具体从两个层面进行思考:第一,它是否成为满足人们需要的新闻作品?这是成为新闻经典的基础层面;第二,它是否形成经得起历史检验的新闻经典?它构成新闻经典的标杆层面,包括新闻作品要具有紧扣时代的主题、超越时代的前瞻性视角、激发人思考的力量,并蕴涵人类永恒精神价值等四方面,最后对斯诺和《西行漫记》新闻经典建构的意义进行了评价。  相似文献   

5.
刘庆的长篇小说《长势喜人》无论在内容还是形式上都明显地借鉴了新闻写作特点,体现着独特的叙事意义。他的创作欲望源于新闻敏感,小说素材源于新闻事件,认真负责的创作态度源于新闻职业;同时小说中简洁的语言、冷静的叙述、平民化视角也都与新闻写作有关。  相似文献   

6.
盛洁 《新闻世界》2013,(7):283-284
【摘要】《西行漫记》作为西方记者第一部全方位深层次系统描述中国共产党的新闻性专著,它的问世引起了世人的关注,在西方新闻界乃至整个新闻史上都占有一席之地。本文试图从它的新闻视角与新闻聚焦角度,理清本书叙述框架,找到书本切入点,找准其报道的侧重点,分析《西行漫记》的成功之处,加以借鉴。  相似文献   

7.
《中国震撼世界》被誉为可与埃德加·斯诺的《西行漫记》相提并论的一部新闻巨作,然而,长期以来,新闻界对于《中国震撼世界》和杰克·贝尔登的了解和关注却远远不如《西行漫记》和埃德加·斯诺。《中国震撼世界》的典范性主要表现在:客观公正的职业精神、描绘世界的广阔细腻、刻画人物的丰富多姿、深沉独到的问题分析,然而由于政治权力、教育机制、媒介批评等因素的影响,《中国震撼世界》这部杰出的新闻巨作被埋没了。  相似文献   

8.
关悦 《今传媒》2005,(4):10-11
在中国的新闻文本中,说到影响之远、流传之广,恐怕没有几本能和《西行漫记》相比。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和《西行漫记》这两个名词,已经作为划时代的里程碑,被永远载入史册。正如美国历史学家肯尼思·休梅克称赞的那样,“《西行漫记》的出版,本身就是中国现代史中的一个大事件。”它“标志着西方了解中国的新纪元”。在现有对《西行漫记》的分析文献中,可以看到这样一种现象:在考察《西行漫记》对历史的影响时,采用历史学的视角,突出这本书对中国革命的开展、对世界认识中国所产生的深远影响。而在考察其成功原因时,却立足于新闻学,强调它题…  相似文献   

9.
《西行漫记》是一部具有历史意义的新闻作品,“这是斯诺访问我陕甘宁边区后向外界介绍我党和伟大领袖毛主席的名作”(裘克安语),书中出现了许多重要历史人物,仅该书附的“人物注释”中出现的人物就有77位,但《西行漫记》中黎民百姓的形象同样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内容,在整本书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谁在说话?     
新闻是叙事作品,而现场短新闻的叙事特点更加突出。因此它的写作和阅读必然涉及到叙事人称及相关问题。即谁在说话?这方面的探讨似不多见。通过对一批现场短新闻的结构分析,我们发现,叙事人称的准确把握和成功转换,乃作品内容深化和品格升华的关键所在。从鉴赏来看,短新闻的艺术魅力和审美效果也多半产生于此。《人民日报》1990年8月29日刊登的《花钱买回童心乐》正是作者熟练运用叙事人称的转换而使作品不同一般。  相似文献   

11.
今年是美国记 者埃德加·斯诺赴延安采 访、写作《西行漫记》60周 年,特发此文,以作纪念。  相似文献   

12.
新闻领域的非虚构写作一般呈现为特稿形式,作者通过文学的写作手法和技巧进行叙事。《大兴安岭杀人事件》是一篇较有影响力的非虚构新闻作品,叙事功力是其取胜之道。本文从叙事者、叙事话语和叙事结构三个方面对文章进行分析,发现文章通过叙事聚焦和多元叙事充分展现细节并遵循新闻的真实性,作者通过情景事实、背景事实和图片的应用,向读者告知以事,用事实说话。通过对不同事件的复杂组合最终构成文本的事实建构,但其不足之处在于缺乏深度。  相似文献   

13.
李玮 《编辑之友》2011,(6):95-97
从现有的教科书和我们主观的教学思维来谈新闻经典,可以说是已经有太多的"经典":斯诺《西行漫记》是新闻经典,范长江《中国的西北角》《塞上行》是新闻经典,史沫特莱《震撼世界的十天》是新闻经典,邹韬奋《萍踪寄语》《萍踪忆语》是新闻经典……但是当我们试图站在"建学"的高  相似文献   

14.
新闻的真实性规范了新闻写作必须作到语言的科学、准确,无论是叙事、状物、描写,都要真实地反映客观实际。但在新闻实践中,我们又明显发现,由于客观事物不间断的矛盾运动以及不同事物间的交叉性、包容性,记者有时又难以确定某事物的性质、范围、时间等,因此在新闻写作中便应用了一些模糊语言。比如:1992年12月23日《中国青年报》报道的《保镖女俏傲金陵》中写道:  相似文献   

15.
书讯     
《新闻写作技法》出版 鮑宣著的《新闻写作技法》一书,已由青岛出版社出版。该书是依据古为今用的原则,为了满足广大写作爱好者以及新闻工作者的需要而写的。作者撷取历代文论的精英和典范性的名家名篇,联系现代文章或新闻写作经验和技法,探索出新的写作技法,如从起笔、立意、叙事、描写、议论、抒情呼应,承转到结尾,计有37种技法。每种技法或笔法,论述精确,例  相似文献   

16.
《新闻界》2016,(3):61-65
本文分析了《纽约时报》最新的数据新闻实践,从新闻叙事的视角切入,指出《纽约时报》的数据新闻叙事方式具有全媒体、互动性、游戏化、移动式特点,完成了对传统新闻一元叙事的革新。这种新闻实践探索既是大数据时代开放理念的必然产物,也契合了新媒体环境下受众的阅听习惯。  相似文献   

17.
陈英 《新闻窗》2012,(3):28-29
一、新闻报道的叙事 《现代汉语词典》中把“叙述”定义为:把事情的前后经过记载下来或说出来。早期的传统观念认为,只有文学作品和故事片当中才存有叙事,而以忠实反映事件真相为基础的新闻节目中,则很难或根本没有叙事。但随着新闻事业的不断发展,新闻的报道方式也在发生着变化。特别是上世纪60年代在西方社会出现了新新闻主义,用小说的笔法写新闻故事。力主冲破传统新闻报道观念和写作手法,在报道方式上融合小说的创造想象力及新闻记者的采访技巧……强调写作的风格及描述的品质。  相似文献   

18.
延安《边区群众报》具有群众化特色,这使得该报刊登的新闻文本之间产生了内在张力.本文对延安《边区群众报》的新闻文本进行分析,发现该报的叙事策略也是其宣传策略,最重要的叙事模式则是宣传模式;该报新闻文本话语结构简单,重塑了乡村话语空间.  相似文献   

19.
黄顺 《新闻世界》2011,(2):23-24
本文以报纸新闻叙事为研究对象,文中所涉的叙事与新闻写作层面的叙事有区别,它突破了单纯经验层面的叙事范畴,借鉴和运用叙事理论来指导新闻运作,将新闻与叙事进行有机整合。  相似文献   

20.
本文通过对1870~1920年代《申报》与《纽约时报》的新闻图式分析,推导中美新闻叙事结构的演变和趋同的现象,以及电报在其中发挥的主要作用。电传新闻建构了新的叙事模式。从电传新闻启用到新闻叙事结构的成熟,美国报纸用了30年,而中国用了50年,可见传播技术对美国叙事模式的影响效率明显快于中国。但最终传播技术仍导致不同文化中新闻叙事结构趋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