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媒体竞争如此激烈的今天,受众每天面对的新闻信息铺天盖地,地方新闻切忌日记本、流水账式的新闻报道方式,必须增强新闻的持久影响力。新闻的及时性和可读性从字面来看,及时性和可读性应该是所有新闻都应具有的基本特质之一。但是,地方新闻尤其需要强调及时性和可读性。及时性是基础。  相似文献   

2.
新闻的可读性在新闻媒体众多、竞争激烈的今天显得十分重要。可读性强的新闻读者喜欢读且记得牢,而可读性差的新闻却难于留住读者的目光润为读报没有强制性。新闻的可读性是什么?简单地讲就是新闻便于阅读,吸引读者的特性。(引自《新闻学简明辞典》)可见,可读性虽不像真实性、新鲜性那样属新闻的本质属性,却是不能缺少的。那么,怎样提高新闻的可读性?以下几个途径不妨一试。——抓最新鲜的新闻,增强可读性。从新闻心理学角度讲,读者对新闻都有一种迫切的欲知心理,所以最新鲜的新闻本身就孕藏着很强的可读性。举世瞩目的第四十四…  相似文献   

3.
报纸新闻的可读性是读者的要求,也是编辑、记者的追求。强调报纸新闻的可读性,是为了让读者接受更多的新闻。这就是说,报纸新闻的可读性的强或弱,直接关系到新闻价值的体现,这种新闻价值的体现,表现为报纸社会效益的提高和报社经济效益的增长。从一定意义上说,报纸新闻的可读性越强,报纸的生命力也越强。  相似文献   

4.
可读性,这不是经典的马克思主义新闻学的概念,是近几年新闻界在探讨新闻改革中提出的新概念。不过,毛泽泽同志在延安整风时期提出的宣传要看对象,作品要为老百姓所喜闻乐见,要有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反对党八股、学生腔等等,似乎都与可读性有相通之处,但又不同于今日之所谓可读性。研究新闻的可读性,是新闻改革的一个重要课题。研究经济新闻的可读性,更是在全党全国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上来的新时期里新闻改革的重要课题。但是,对新闻尤其是经济新闻可读性的研究,不  相似文献   

5.
很多经济新闻缺少贴近性和可读性,影响了经济新闻的传播,弱化了宣传效果。笔者就如何增强经济新闻的贴近性和可读性谈些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6.
一个媒体能否在竞争中不断巩固和扩大受众阵地,求得生存和发展,关键在于新闻的质量高不高,尤其是新闻的可读性强不强。因此,如何加强新闻的可读性,是每个新闻工作者必须面对和迫切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作为新闻资料工作者,我认为资料对于增强新闻可读性的作用不能忽视,它与新闻的可读性有着密切的联系,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资料与新闻人才成长  相似文献   

7.
新闻、报纸要有可读性,早已成为人们的共识。党报也应具有可读性,也成为共识。所谓可读性,是指一条新闻或一张报纸适于读者阅读的程度和吸引读者的能力。这种程度越高,吸引能力越强,可读性就越强。可读性是新闻和报纸的重要属性之一。没有多少可读性的报纸,在激烈的报刊市场竞争中是难以站住脚的。当然,可读性也有高雅阳粗俗之分。我们讲的可读性,是指高雅健康、生动活  相似文献   

8.
新闻可读性刍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报纸上的新闻是给人阅读的,可读性是读者对新闻的必然选择。随着时代的发展,读者对可读性的要求越来越高。研究新闻的可读性,提高新闻的可读性,通过可读性来吸引读者,已成为媒介从业人员的共识。可读是读者的天性可读性指新闻便于阅读、吸引读者的特性。可读性的实质是吸引读者阅读新闻并顺利接受信息。报纸上的新闻面对的是不同年龄、性别、职业、文化程度的读者对象,要努力使最大多数人读懂、爱读,必须研究读者的阅读习惯与心理、思维方式与接受能力,并在新闻中体现可读的要求。  相似文献   

9.
新闻界关于“新闻的可读性”的讨论由来已久,尤其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怎样增强新闻可读性,同仁各抒己见。笔者结合供职的《吐哈石油报》实践,认为要深入研讨这个问题,得从什么是新闻的可读性、可读性与低级趣味的区别及新闻可读性的标准三个方面来分析。一、可读性是新闻对读者的吸引力报纸既是精神产品,又是信息载体。它既有政治属性,又有信息、文化和商品属性,其中政治属性是最重要的,代表社会最高利益。众所周知,新闻首先要使读者喜欢看,有吸引力,才能体现新闻的政治属性,实现报道的指导性和其他相关功能。因此,不论思考新…  相似文献   

10.
吃饭要求可口,看报要求可读。可读性,是报纸最基本的品质之一。较之社会新闻和文体新闻,经济报道偏理性,思辨色彩比较浓,因此增强经济新闻的可读性,是提高经济类报纸新闻竞争力的重要途径。经济新闻如何增强可读性?笔者个人理解,就是所报道的经济新闻要重要、要鲜活、要贴近、要实用。  相似文献   

11.
新闻媒介是舆论宣传工具。新闻的思想性是“新闻媒介传播的新闻及其它材料所具有的教育意义和所体现的思想观点。”①新闻的可读性是“新闻内容与新闻形式完美结合的尺度。新闻提供的事实同受众利害有关,有新闻价值,是可读性的支柱。”②只有寓思想性于可读性之中,新闻媒介的舆  相似文献   

12.
秦殿杰 《今传媒》2005,(10X):37-38
《今传媒》9月号(下半月刊),登载了郗望同志写的《怎样写出可读性强的新闻》一稿,读来受益颇多。这不由得引起笔者的联想。新闻稿件为什么“可读性不强”呢?如果能防止新闻稿件的“不可读性”,那么自然就能增强稿子的可读性了。因此,笔者写了《论新闻稿件的不可读性》一文,求教于新闻同行。  相似文献   

13.
王新 《新闻前哨》2008,(8):44-49
“可读性”是新闻吸引受众的利器.在市场竞争激烈的今天,对受众的争夺,不仅是媒体影响力的展示,也是经济效益的较量。在追求新闻“可读性”的时候,少数媒体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误读“硬新闻”和“软新闻”,倡导“新闻娱乐化、新闻艺人化”.“戏说”新闻.“色”溅新闻,制造新闻,愚弄受众,走火入魔,闯入了“新闻可读性”的误区。  相似文献   

14.
《学习与思考》1984年第4期发表何光先的文章认为,新闻的可读性,是指新闻所具有的对读者有益、有趣和可信的素质。作者在分析新闻可读性的诸因素及其相互关系时指出:真实性是可读性的  相似文献   

15.
新闻的可读性是获取受众的一个重要前提条件,对于报纸这一媒体来说,可读性是增大其销量的重要关键所在。面对媒体的激烈竞争,增强新闻的可读性对于任何媒体来说无疑都是至关重要的。本文结合笔者以往的工作经验,就如何增强新闻的可读性提出了几点看法。  相似文献   

16.
新闻媒体是党的喉舌,肩负着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围绕党和政府中心工作搞好宣传报道的责任,是党和人民群众之间沟通的桥梁和纽带。新闻的可读性不仅是新闻的命脉所在,也是新闻在新的历史时期构建价值体系的关键所在。因此,研究和提高报纸新闻的可读性,通过可读性吸引读者眼球和心灵,是新闻工作者必须研究的课题。  相似文献   

17.
新闻需要解释,已是新闻写作中一条无庸置疑的原则。科技新闻更需要解释。因为它报道的是科技领域里的新成果、新技术、新发现、新材料。惟其新,科技新闻才有新闻价值。也惟其新,一般读者就更难于理解和接受。因此,解释对科技新闻来说更显得必要和重要。科技新闻的传播对象不止是有关专家、学者和大学问家,还面对着不懂行的广大读者,这就决定了科技新闻要注重解释。在新闻界,人人都在谈论可读性问题,科技新闻也不能不讲可读性。诚然,真实可信、生动有趣、亲切感人是构成可读性的重要因素,而分析深刻、逻辑有力、解释透彻、耐人寻味,也是使新闻具有可读性的必不可少的因素。而且解释得深入浅出、分析得入情入理,是构成可读性的更高层次的因素。要使科技  相似文献   

18.
党报的发行工作愈来愈难,这是无法否认的严峻现实。尽管承认这种现实需要勇气! 党报出路何在?去年2月,中宣部部长丁关根在全国省级党报总编辑工作会议上强调,党报要把新闻舆论工作提高到新水平,必须在增强权威性、指导性和可读性三个方面下工夫,其中一个方面就是可读性。可见,努力增强党报的可读性,已经成为当前从新闻舆论领导机关到所有办报同仁的共识。 什么是新闻的可读性?至今我国还没有一个报界资深权威人士就此问题作专门的诠释。按西方新闻学者的解释,可读性是指新闻便于阅读和吸引读者的特性。在我们的传统习惯上,一谈到可读性,人们就容易联想到那情节诱人的故事或某些十分新奇古怪的社会“花边新闻”,这样去理解可读性的含义当然很狭窄。  相似文献   

19.
近来报纸上的新闻多起来了。新闻多了,还要注意新闻的“可读性”。新闻越富有“可读性”,宣传效果越好。这是可以想见的。  相似文献   

20.
新闻的可读性,首先表现在内容上,即新闻内容所具有的那种激发读者阅读兴趣的力量,那种对读者的感染力量。一篇新闻,是否被读者接受,最关键的就是这篇新闻所关注的内容。如果是读者所关注的内容。如果是读者欲知之内容,那么新闻就算差一点,读者也愿意看下去。——抓最新鲜的新闻内容,增强可读性。求新,是人们的一种普遍心理,人们之所以选择新闻,就是希望通过新闻来了解社会所发生的新事情、新变化和新进展。从新闻心理学角度讲,读者对新闻有种迫切的欲知心理,所以最新鲜的新闻内容,本身就蕴藏着很强的可读性。——突出时代精神,增强可读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