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新世纪青春电影不断出现,已成为一种现象。本文运用伯明翰学派的青年亚文化理论和文本分析法,研究新世纪青春电影的青年亚文化特征,及其呈现出的青年亚文化仍将在保持自身特色与最终被收编的张力中继续发展的趋势。  相似文献   

2.
姚园园 《东南传播》2014,(1):110-112
新世纪青春电影不断出现,已成为一种现象.本文运用伯明翰学派的青年亚文化理论和文本分析法,研究新世纪青春电影的青年亚文化特征,及其呈现出的青年亚文化仍将在保持自身特色与最终被收编的张力中继续发展的趋势.  相似文献   

3.
薛可  方慧 《新闻界》2007,(5):45-47
亚文化这种非主流的、局部的文化现象在传统渠道中生存较为隐匿,但在网络传播中,特别是随着播客的兴起,亚文化由此而得到了生存和扩展的土壤.一些非主流的文化思想也借助网络的力量得到释放,并对社会个体现实行为产生了明显而重要的影响.文章旨在从播客的传播现象着手分析网络亚文化传播与社会个人形象之间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屑丝文化以互联网传播环境为土壤而繁殖起来,是一种网络亚文化现象。在新媒体构建起技术文化鸿沟以影响整个信息流通结构的传播环境下,亚文化的生成、发展及去向将大不同前,研究网络亚文化传播路径及其与主流文化的互动作用具有极大的现实意义。本文以席丝文化的源起、发展及影响为研究的切入点,管窥网络亚文化的文化传播模式及影响力。  相似文献   

5.
“屌丝”现象的亚文化解读与反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郝雨  路阳 《新闻界》2013,(10):30-34
近年来在网络盛传的"屌丝"一词,反映了一种重要的文化现象,实际上完全可以将其看作一种独特的亚文化形态。"屌丝"从网络上向现实中漫延和传播,使得这样一个近乎粗俗的词语,成为了代表着极富指向意义的社会表达。作为一种亚文化形式,"屌丝"现象有鲜明的亚文化成因,并呈现出独有的亚文化特性。面对其不断地传播和漫延,不仅需要我们去客观关注这一现象,更需要对其进行学术化的反思以及谋求相关问题的解决。  相似文献   

6.
进入新媒体时代,伴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高校中的亚文化现象更加繁盛。大学生亚文化极大的丰富了校园文化生活,尽管这种文化具有叛逆性和边缘性特征,但与此同时,它也激发了大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它一般不与主流文化形成抵触和对抗,但它仍然有可能对主流文化造成一定的影响。本文主要阐述了新媒体时代大学生亚文化的各种表现,并探讨了新媒体时代大学生亚文化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7.
随着网络媒体的发展,网络恶搞现象层出不穷,引起了亚文化研究学者的关注.本文通过梳理这些研究,总结了我国关于网络恶搞亚文化研究的研究路径和基本问题,在此基础上,分析我国网络恶搞亚文化研究的局限,提出了今后值得亚文化研究关注的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8.
宋高祥 《大观周刊》2012,(28):66-67
亚文化是一种与主流文化相对应的非主流的、局部的文化;而犯罪亚文化是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青少年生理和心理的特殊性.犯罪亚文化对青少年有着天然的影响性和倾斜性。导致青少年实施违法犯罪行为和越轨行为.对犯罪亚文化产生的原因和其对青少年犯罪的影响之间的联系进行深入了解.对青少年犯罪予以有效地预防和遏制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伍美欢 《新闻世界》2012,(11):76-77
亚文化是与主流文化相对应的一个概念,由于其广泛存在并对社会发展产生十分重要的影响,其潜在的群体也不可被忽视。网络媒体的发展使得我国的亚文化群体的话语权出现了诸多变化,本文以网络的发展为背景来探讨我国亚文化群体的话语现状。  相似文献   

10.
凌艺婷 《今传媒》2013,(5):51-54
对于青年亚文化的分析在西方社会较多,在中国还属于前沿研究领域。为加深对大众传媒与当代中国青年亚文化关系的宏观研究,选取兼具流行性与复杂性的《全美超模大赛》电视选秀节目进行分析,向受众展示符号及其背后的亚文化现象。目的在于借助青年人中火热的《全美超模大赛》模特电视选秀节目,从传播学视角,以跨学科的分析方法,探索电视选秀流行热潮下,青年受众群被亚文化影响的传播过程,提出考虑地域性差异与受众反馈的跨国传播模式。  相似文献   

11.
新媒体修辞反映了其有别于官方、媒体所倡导的主流文化特质,具有亚文化中最原初的抵抗特征,在其发展的过程中,需要我们客观的关注这一文化现象,剖析其出现的原因。  相似文献   

12.
青年亚文化研究是伯明翰学派亚文化研究最具特色、影响最为深远的组成部分之一。作为伯明翰学派的奠基人物,理查德·霍加特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就已开始涉足青年亚文化研究。然而,对电唱机男孩等青年亚文化群体的分析和评价却使他招致学界的批评和忽视。本文在对霍加特的青年亚文化研究进行介绍和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将之放置到伯明翰学派青年亚文化思想的发展轨道之上,从阶级和抵抗两个层面对霍加特青年亚文化研究存在的问题及价值进行阐述和评价。  相似文献   

13.
青年亚文化被看作是一种对主导文化、权威文化、强势文化的反抗,与社会主流文化的价值冲突愈来愈凸现,并成为人们不得不正视的文化现象。因此了解青年亚文化的含义特征与影响,将青年亚文化运动所蕴含的创造力从其反常形态中拯救出来,成为图书馆社会教育功能中的一个重要任务。图书馆利用其先进文化手段加以渗透和引导,使其回归主流文化,促进青年个性的全面发展和生命本质的理想实现。  相似文献   

14.
【目的】为探究新时代B站用户的青年亚文化特征和心理画像。【方法】通过问卷调查和参与式观察对B站及其用户进行调查和实证研究。[结果 ]B站用户的行为特征及其心理可从青年亚文化视角分析,发现B站青年亚文化群体与主流意识形态及传统文化之间的某些互动和融通。【结论】B站内容生产者存在现实与网络的反差、内容接收者是个性化推送的受益者、内容传播者是具有紧密关系的用户传播;B站用户具有多元的使用动机和用户特征,并反映出其中的心理需求。主流媒体应该辩证看待B站中的青年亚文化现象,用优质的内容生产引导青年亚文化正向发展。  相似文献   

15.
自近代以来,台湾社会在受到日本殖民影响、国民党威权统治、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文化的广泛传播等,不仅调和了本土与外来文化,又在文化融合的过程中,因社会环境、消费习惯、媒体报导等的影响,通过冲突、包容、结合等方式产生了不同的亚文化现象并衍生出不同的亚文化团体。笔者通过对搜集到的近些年来台湾青年亚文化相关论文资料的整理解读,从五个方面介绍和评述了台湾青年亚文化研究的现状,发现台湾青年亚文化研究总体呈现出后亚文化理论中多重混杂、文化影响相互交织的特点。  相似文献   

16.
作为近年来新出现的一种青年亚文化现象,网络'丧文化'备受青年群体和社会舆论的关注。从后亚文化理论及其语境出发,通过'符号表达'仪式展演'与'线上狂欢'三个层面探析网络'丧文化'的社会表征。网络'丧文化'这种复杂的社会文化现象,不可能简单地一笔抹煞,应对其作客观评析,但其背后潜在的价值虚无主义、犬儒化倾向与自恋主义也需引起重视和警惕。  相似文献   

17.
马宪刚 《今传媒》2012,(1):138-139
亚文化人群已经逐渐浮现在大众的视野中成为主流的被关注人群。但是传统意义上的性别定位已经无法对一部分亚文化人群进行性身份定位。本文运用性身份定位理论通过对同性恋、伪娘、人妖等亚文化人群的文本分析,来重新设计新的性别符号从而对亚文化人群的性身份进行定位。  相似文献   

18.
刘玲妙 《新闻世界》2014,(7):181-182
在网络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以个人为中心的新媒体已经从边缘走向主流,这种变化导致了一种新的文化形态的形成,即新媒体时代的青少年亚文化。本文以网络语言这一独特现象作为主要研究对象,分析了网络语言的青少年亚文化特征及其对青少年带来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新闻界》2013,(3):46-49
网络视频广告是伴随互联网技术的发展而出现的一种网络广告形式,网络视频广告的主要目标受众是青年,当代青年有自己的文化归属,在网络上呈现出其特有的亚文化特征。因此,研究当代青年网络亚文化,对提高网络视频广告的传播效果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刘欣雅 《新闻世界》2012,(5):99-100
网络春晚自诞生之日起便受到广大网友的追捧、社会各界的关注。而央视网络春晚中体现出来的青年亚文化现象也值得人们关注。央视网络春晚强化了“草根”话语权表达的实践,尝试将青年亚文化与主流文化的抵抗加以融合,体现了青年的身份认同和多元表达。同时,央视网络春晚本身也成为青年亚文化的一部分,并将青年亚文化从幕后推向台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