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70 毫秒
1.
在中国近现代史中,一些先进的知识分子利用报刊表达自己的思想,报刊成为他们参与公共生活的媒介,也成为公共意见形成的主要阵地。本文选择李大钊主编时期的《晨报》副刊来分析在新文化背景下,现代知识分子是如何利用报刊来构建属于自己的思想文化公共领域。  相似文献   

2.
文人论政是中国近代知识分子的优良传统,近代中国报刊的发展使时评成为文人论政的轻骑兵.纵观中国新闻史,时评热多发生在社会转型期.社会问题多发,公民的参政意识增强,在报刊上形成公开讨论社会问题的公共领域,成为公共领域的主要担当.当代时评热发生在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历史时期,新媒体的高度发展、新闻娱乐化的大背景,导致了时评症结的出现.  相似文献   

3.
在近代中国社会的社会思潮传播中,刚诞生不久的近代报刊成为传播的重要阵地,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主要表现为:中国近代史上的三次办报高潮与中国近代社会思潮传播的高潮叠加涌现;中国近代报刊造就了中国近代最早的公共领域,为社会思潮的传播提供了公共空间;中国近代报刊促进了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身份转型,客观上为近代社会思潮的传播扩充了新型传播主体;中国近代报刊的副刊对通俗文艺作品的传播为社会思潮的传播提供了"第二空间"。  相似文献   

4.
本人从大众传媒的视角,在公共领域的框架内对《新青年》进行考察,探讨集结在《新青年》旗下的知识分子群体是如何通过这份刊物在当时构建起一个从文学到政治的公共领域,他们又是用何种公众舆论来充实这个公共领域的。正是这样的公共领域的构建及其影响,使得《新青年》充分发挥了报刊的社会动员作用,在中国掀起一场声势浩大、影响深远的新文化运动。  相似文献   

5.
陈小康 《新闻世界》2011,(5):150-151
近代报刊的诞生,为建构报刊公共领域提供了可能性。邹韬奋主编《生活》周刊期间,通过设立"信箱"栏目,就社会民众所关心的问题进行讨论,实现了近代报刊建构公共领域的尝试。  相似文献   

6.
邵绿 《新闻传播》2013,(6):19-20
本文从自由主义和公共性的理论出发,对相关文献进行梳理,进而对报刊理论中的新闻专业主义、社会责任论进行梳理,最后对公共新闻业与它们的关系进行了分析。本文认为,新闻专业主义与社会责任论的理论基石为英国哲学家以赛亚·伯林提出的"积极自由"与"消极自由"两分法,而哈贝马斯的公共领域学说也为报刊的公共新闻学理论与公共新闻业兴起提供了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7.
清末民初时期,女性办报活动出现高潮,涌现出一大批优秀的女性报刊和女性知识分子。她们以报刊为平台,摆脱家庭和地域的束缚,开始以新兴群体的面貌参与到社会生活之中,形成了知识女性群体在公共空间的集体发声的现象,推动了女性主义发展和女性人格解放。  相似文献   

8.
20世纪以前,以新式报刊为代表的大众传媒虽有所发展,但就中国社会而言,信息传递仍以人际传播为主。而晚清最后十余年,在公共知识分子引导下,社会信息系统实现了结构性与全局性的变迁--从人际传播为主逐渐过渡到群体传播、大众传播为主的新的信息传播形态。本文拟对晚清公共知识分子在传播中的作用进行分析,以展现这一时期社会信息系统的衍化及其影响。  相似文献   

9.
陈淼 《新闻世界》2012,(3):95-96
公共领域,不仅是17-18世纪欧洲历史发展中的实在,也是一种理想的模式,是哈贝马斯对社会进行批判所使用的工具。哈贝马斯的公共领域概念,深刻,寓意丰富,是一个集思想内涵,社会意义和政治功效于一体的综合性概念。而以《时务报》为首的政论性报刊的繁荣,也促进了中国近代公共领域的最终形成。  相似文献   

10.
晚清时期报人、读者借助于报刊小说建构起了以社会批判话语为核心的公共领域,报刊小说成为晚清时期聚集主流社会文化的载体,对于推动社会变革起到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1.
杨帆 《新闻传播》2010,(3):123-123
文章从三个层次:中国古代社会的士大夫传播、近代社会的士人蜕变期传播流变、20世纪之交的公共知识分子传播,论述了中国古代至晚清阶段知识分子阶层的传播状态,并综合运用社会学、政治学、心理学、传播学的观点来重点考察晚清的最后十余年期间,公共知识分子对公共领域的构建作用。  相似文献   

12.
公共知识分子,是具有学术背景和专业素质的知识者,是进言社会并参与公共事务的行动者,是具有批判精神和道义担当的理想者。本文从这一视角解读19世纪末20世纪初划时代的知识分子陈独秀,浅谈他身上具备的"公共知识分子"性质。  相似文献   

13.
“公共领域”一词最早出现在德国学者哈贝马斯1962年的著作《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中.“公共领域,即指除政治权力之外,作为民主政治基本条件的公民自由讨论公共事务、参与政治的活动空间.”①公共领域是介于国家和社会之间的公共空间,公众在这个空间中的言论不受国家干涉.纵观中国报业史,中国的公共领域的构筑与报刊息息相关.不同时期报刊对公共领域的构筑究竟发生了哪些变化?本文对上个世纪30年代新记《大公报》的“星期论文”和现在的《南方周末》评论版进行比较,通过分析报刊与公共领域的具体关系来窥探其建构的发展历程.  相似文献   

14.
传媒“议程设置”与公共知识分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成然 《新闻界》2005,(6):124-125
公共知识分子(public intellectua1)已经成为大众媒体的一个大众传播符号(意见领袖)出现在公众视域之中。网站的论坛,报刊的专栏专访,电视节目中的嘉宾讨论、辩论会,公共知识分子明星般的频频在媒体空问亮相出声,他们本身也成为了公众和媒体讨论的热点。去年秋《南方人物周刊》就策划了一期“影响中国公共知识分子50人”的专题,紧接着各个媒体给予了很大的关注,公众也参与了积极的讨论,将这一话题推向了高潮。  相似文献   

15.
20世纪30年代,《申报·自由谈》编辑黎烈文,团结了一批进步知识分子,以《自由谈》为阵地,关注社会事件,开展社会批评,拓展世界眼光,研究社会问题,倾注人文关怀,建构了中国现代知识分子的公共领域。  相似文献   

16.
韦魏  杨静 《新闻世界》2011,(7):150-151
近年来,公共领域研究成为学界的热点。我国历史上到底有没有报刊公共领域,笔者的答案是肯定的。本文以邹韬奋主持的《生活》周刊为例,讨论了当时报刊公共领域的建构。  相似文献   

17.
<正>茶馆,或称茶社、茶肆、茶铺、茶楼、茶园,是一个介于私人领域和国家公共权力领域之间的一种社会公共领域。民国时期,昆明茶馆数量急剧增加,成为昆明社会生活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和缩影,为人们提供了一个自由的公共空间,从上层精英到下层民众,从知识分子到体力劳工,从富人到穷人……都可以在茶馆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公共空间和生活方式。同时,茶馆也为市民提供了一个文化娱乐活动的舞台,在茶馆里,不只是喝茶、闲聊,你可以听评书、听清唱、看戏,  相似文献   

18.
中国的近代知识分子一方面是精英文化的先锋,但在中国的近代史舞台上,更大程度上展现的是其的带头作用。本文以章士钊作为其中的典型,试探讨近代知识分子在急剧变化的公共交往中,从事报刊活动及其如何反映当时的社会形态。  相似文献   

19.
本文通过以下四个视角,试图梳理中国知识分子与媒体关系自清末起变化的几个要素:1.将报刊作为“文人立言”传统的继承发展:2.报刊舆论功能的强调,试图通过影响舆论来建立影响:3.五四前后出现职业新闻人,知识分子进入媒体内部:4.在党报原则下,知识分子与媒体在融合.而笔者认为.随着媒体环境的改善、网络的出现,中国公共领域的复苏成为可能.前三个要素将渐渐回归到知识分子与媒体的主要关系中。而面临的最大危机,是娱乐化的“电视知识分子”的出现。  相似文献   

20.
在知识分子和大众传媒日益亲密的互动关系中,大众传媒彰显知识分子群体,型塑知识分子媒介形象的社会意义在于:提升社会整体文化格调;实现社会监督;发起“知识成就未来”的全民想象与社会动员;公共领域的建构与社会关怀意识的彰显等多方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