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去年12月间,大众日报曾在一版刊登一篇题为《一曲精神文明的赞歌》的通讯,其引题中曰:“遇难者安然脱险”。该文还附了一张照片,说明为:“这是安全脱险的七名农民矿工。”这就奇怪了:“遇难”岂能“脱险”,查《现代汉语辞典》,关于遇难一词的解释是:因迫害或发生意外而死亡。遇难,不是遇到困难或危难。还有一篇题为《送子伏法受称赞》的报道,一看标题,耸人听闻。“伏法”,犯人被执行死刑也。而报道的事实是:大队党支书把扰乱学校正常教学秩序而出走的儿子找回,送到政法部门,而政法部门只是将其“收审”而已,哪里谈得上“伏法“? 看来,望文生义极易以词害意。这一点,为文时不能不予注意。  相似文献   

2.
1993年5月2日凌晨5时05分,我国执行大洋海底多金属结核资源调查任务的“向阳红16”号科学考察船,在东海海域不幸遭外轮撞击而沉没,船上110名科技工作者和船员中有3人失踪,其余人员脱险。消息传来,举国震惊,国家有关主管部门更是心急如焚,当即指令所属机构在上海码头做好一切接待遇难脱险人员的准备。我作为《中国海洋报》特派记者,动身前往上海,担负了报道此次灾难的采访任务。 5日中午时分,飞机降落在上海虹桥机场。我首先来到国家海洋局东海分局招待所。果不出所料,报社驻沪记者站老董见到我就说:船上的人已到了招待所,正在安排食宿!我顾不得吃饭,抄起录音机、相机、笔记本就“冲”上了船员住的3楼。在上海暂住的脱险人员仅是从遇难船上下来的一部分,大部分科学工作者都是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的同志,他们一回到上海码头立即被接回杭州去了。眼前这些脱险的干部和船员由于当时紧急撤离即将倾覆的“向阳红16”号,来不及顾及一切,个个几乎  相似文献   

3.
语气助词“呀”、“哪”、“哇”,常有被误用的情况。例如: “这是结什么婚呀?”(《作文》1984年第12期《表姐的婚礼》) “她是去找你的嫡亲侄儿,我的表弟杨炎呀!”(《传奇·传记》第3辑82页梁羽生《绝塞传烽录》) 这两句的“呀”都用错了。为什么呢?请看下文。这“呀”常用在句末表示感叹或疑问的语气。例如: “我是怎样的思念你呀!”  相似文献   

4.
在时下的报刊上常看到一些纪念性文章的标题多用到“诞生”或“诞辰”这两个词.如:“纪念×××诞生一百周年”“纪念×××诞辰一百周年”“纪念×××一百周年诞生”“纪念×××一百周年诞辰”等. “诞生”,一是指“出生”而言.如:《后汉书·梁统传》:“皇天授命,诞生圣明.”宋代王珪《赐参知政事欧阳修生日礼物诏》:“诞生贤德,来辅圣图.”鲁迅《集外集拾遗·哈谟生的几句话》:“又值这两个文豪的诞生百年纪念.”二是泛指事物的产生.如:廖仲恺《史坚如石像开幕演说》:“但这个观念之诞生,实比数十万军队的势力还为难能可贵.”现代作家秦牧《〈长河浪花集〉序》:“新中国诞生了,人民中国出现了!”  相似文献   

5.
《人民日报》7月7日发表的《以史为鉴——纪念“七七”事变五十周年》社论中,用了“荦荦大端”这句成语。有读者问:这句成语作何解释,为什么有的报纸刊作“荣荣大端”? 荦,音luò(洛)。《现代汉语词典》对“荦荦”的解释是:“明显的要点或主要的项目”。《史记·天官书》:“此其荦荦大者,若至委曲小变,不可胜道。”新华社在播发这篇社论时,把“荦荦大端”错成“荣荣大端”,因此,有的报纸在转发时也跟着错了。“荦”与“荣”,无论形、音、义都是  相似文献   

6.
“本”探     
刘向(前77—前6)以前,“本”字无书籍义。《文选·魏都赋》“校雠篆籀”句,李善注引《风俗通》云:“按刘向《别录》:‘雠校,一人读书,校其上下,得谬误为校。一人持本,一人读书,若怨家相对,故曰雠也”。这是“本”字有书义之始。刘向这一段文字(下简称“向文”),后世谈目录版本校勘的多加引用。对“向文”中的“本”(下简称“向本”),或称为“书”,或称为“底本”。但对于“向本”究竟缘何而来,很少着墨。本文试就这个问题作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7.
电视台的播音员说:“现在报告午间新闻”,“现在报告晚间新闻”。我认为这是不妥的。《午间新闻》、《晚间新闻》是一次新闻节目。所谓“午间”、“晚间”只不过是发布新闻的时间,并不是节目中播报的新闻发生在午间或晚间;因此,我们只能说“现在报告新闻”而不能说“现在报告午间新闻”。实际上《午间新闻》的全称应是《午间新闻节目》,为方便和精练省略了“节目”二字。说“现在报告午间新闻节目”显然搭配不当,因为在广播电视中只能说“播送……节  相似文献   

8.
“豁然开朗”形容由狭窄幽暗突然变得开阔敞亮.语出晋·陶潜《桃花源记》:“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例如清·管同《饿乡记》:“至则豁然开朗,如别有洞天.”也比喻经过自己思索或别人指点,突然悟出了某个道理,由疑惑不解一变而为通晓明白.例如清·曹雪芹、高鹗《红楼梦》九十一回:“宝玉豁然开朗,笑道:‘很是,很是.你的灵性比我竟强远了.”峻青《党员登记表》:“她就在这一刹那间,像戳破了一层封窗纸似的,她的心豁然开朗,她什么都明白了.”  相似文献   

9.
“遇险”,和“遇难” “遇险”和“遇难”是两个常用词,都以“遇”作为词素结构,但含义大不相同。 “遇险”,义为遭遇危险。说白了,人,尽管遇到了危险,但还是活着的。 “遇难”,义为遭受迫害或遇到意外而死亡。 换句话说,遇险的,是活人;遇难的,则是死人。  相似文献   

10.
这一两年来,我写的一些新闻作品如《与雷宇对话》、《一位国家级专家竟去读硕士研究生——程抱垒的选择发人深思》、《“孟维娜’行为”追踪》等,先后在人民日报发表,或引起反响,或引来争议,不论誉毁,身边的好友也罢,同学也罢,有一种评价倒是相同:“你写的东西有嚼头,不会看了就忘”。于是有人奇怪:你是正在读书的研究生,哪来的这些有价值的新闻线索? 我作答:我写的这些东西,充其量只是几发“马后炮”。这不是假谦虚,发现并率先报道这些新闻的都是别人,我不能掠美;在别人报道过的领域继续开掘,犹如“马后炮”,这才是我的实绩。如果说要我  相似文献   

11.
2005年5月9日,我采写的消息《严康慧蜗居神农架与金丝猴“共舞”》,可以说是从一个很平常的救人事件中,挖掘出重大新闻价值的典型例子。此稿报道了一位北京女学者扎根鄂西深山神农架,在极其恶劣条件下进行“国宝”金丝猴研究,以及不慎坠崖被群众营救脱险的故事。这篇消息在众多  相似文献   

12.
“树荫”,还是“树阴”?问及这一问题,恐怕人们十之八九要回答:是“树荫”。这有笔者对1998年以来《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两大报纸使用“树荫”和“树阴”情况所作的概略统计为证:1998年1月1日至2002年8月15日,《人民日报》使用“树荫”一词的文章共有90篇,而使用“树阴”的仅有3篇;《光明日报》使用“树荫”一词的文章共有43篇,而使用“树阴”的也仅有3篇。根据这样的词频高低状  相似文献   

13.
“树荫”,还是“树阴”?问及这一问题,巩怕人们十之八九要回答:是“树荫”。据统计,1998年以来《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两大报纸较多使用“树荫”,而较少使用“树阴”。  相似文献   

14.
针对煤矿安全生产的严峻形势,2005年,新出台的《安全生产“十一五”规划》对中国“十一五”期间(2006年至2010)的安全生产工作提出了十项主要任务,遏制煤矿重特大事故位居首位,有关部门也作出了一系列整顿矿业秩序的严厉措施。然而,整治与矿难同行。今年进入11月以来,矿难频频。仅11月5日至12日,全国共发生四起一次死亡十人以上的特大煤矿事故,造成104人遇难和失踪。11月25日,黑龙江鸡西市远华煤矿发生瓦斯爆炸,截至27日17时,已有22人遇难,5人下落不明。同日,云南富源县昌源煤矿瓦斯爆炸,32人遇难。26日,山西临汾市发生煤矿事故,24人遇难,煤矿安全面临事故回潮和反复的严峻局面。  相似文献   

15.
昨夜看电视剧《苏禄国王与中国皇帝》,苏禄国王病逝,永乐帝派人来宣读吊唁的诏书,其中有感叹词:“於戏”。这本来是我国古代文章中常用的感叹词,其音其义与“呜呼”(或“乌乎”)全同。据颜师古在其《匡谬正信》中考证:“古文《尚书》悉为‘於戏’字,今文《尚书》悉为‘呜呼’字,而《诗》皆云‘於乎’,中古以来文籍皆为‘呜呼’字。“这是“於戏”的来历。其实后世  相似文献   

16.
《新闻战线》1991年第1期《一月谈》栏目中刊登了凌大同志的《何以“一稿三用”?》一文,编者加了按语,表示赞同。我读后感受颇深,但却不愿苟同。说感受颇深是自己也曾有过同样的看法,不愿苟同是因为现在的认识与凌文的观点大相径庭。其一:凌大同志文中说:“凡署名文章,一般情况规定不得一稿两投(两用)或多投(多用)……”平时经常有通讯员问我:“你们新闻单位为什么规定不能一稿多投?”说实在的,对这条不成文的规矩我真讲不出多少理由,常常以这是“规定”搪塞过去。平时还常常遇到这样的情况,某个通讯员写的稿子被几家新闻报刊采用,就有入不解地问:“你们新闻单位不是规定不准一稿多投吗?一篇稿拿几次稿费?”在一  相似文献   

17.
“某一意见,或出于国人之口,或出于外国友人之口,其价值是相同的,怎么能厚此薄彼呢?”。这是1986年10月15日《新华日报》在《细流集》专栏发表的《有感于“洋人告状”》一  相似文献   

18.
“喧”与“暄”、“靡”与“糜”、“脍”与“烩”,这三组词字形相似、读音相同或相近,人们在使用时如果不能在意义和用法上分辨它们之间的细微差别,往往容易搞错,误用。先说“喧”与“暄”: 例①四十开外的陆永康迎进客人,寒喧几句之后,便谈起“生意经”来。(1984.10.4《常州日报》:《“养兔专家”之谜》) 句中的“喧”应改为“暄”。“喧”,一是解作“声音大而嘈杂”。如“喧哗”、“喧闹”、“喧嚷”、“喧扰”、“喧嚣”等。陶潜《饮酒》诗:“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  相似文献   

19.
《新闻界》2004,(1):75-75
《市日报》消息:今日清晨一32岁女士出门上班时,在狗尾巴胡同被一狗追咬,经路人相救,得以脱险。后有人拨打110两位民警及时赶到,将该女士送至就近医院,民警忙前忙后,并且为该女士支付了大部分医药费用。该女士感激地说:“多亏民警同志及时赶到,要不然肯定受伤更严重了。社会主义就是好。”《交通报》消息:今日一市民在狗尾巴胡同里被一只狼狗咬伤,并因此造成交通堵塞1小时35分钟,这反映了该地区在交通硬件上投入严重不足。记者随后就此事件采访了本市交通局陈副局长,他表示,今后将加大在狗尾巴胡同的交通基础设施的投入,避免此类事件的再次…  相似文献   

20.
赵丕杰 《青年记者》2016,(24):61-62
“车水马龙”意思是车像流水,马像游龙,形容车马或车辆很多,来来往往,一派繁华热闹的景象.语本《后汉书·明德马皇后纪》:“吾前过濯龙门,见外家问起居者,车如流水马如龙.”后凝缩为“车水马龙”.例如明·兰陵笑笑生《金瓶梅》十六回:“花红柳绿,车水马龙,说不尽灯市的繁华.”鲁迅《故事新编·理水》:“这一天真是车水马龙,不到黄昏时候,主客就全部到齐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