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舍得     
《招生考试通讯》2010,(10):I0008-I0008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兼得,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兼得,舍生而取义者也。”孟子的话告诉我们,有舍才有得,拥有的别名叫放弃。  相似文献   

2.
熊掌     
《孟子·鱼我所欲也》:“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鱼和熊掌都是美味,而熊掌尤美。熊掌,就是熊的脚掌,也称熊踌,是一种珍贵的食品。古代以龙肝、风髓、豹胎、鲤尾、鸽炙(  相似文献   

3.
我的烦恼     
孟子曰:“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当时我读了就觉得匪夷所思——鱼和熊掌为什么不可兼得?鱼能在水里捕到,熊掌则可以去深山老林猎取。随着年龄的增长我才知道,以前的想法多么地幼稚,其中的道理又是多么地深奥。渐渐长大的我也体会到了“不可兼得”带给我的痛苦。  相似文献   

4.
孟子《鱼我所欲也》篇云: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从一个侧面道出了孟夫子的爱好——喜欢吃鱼。我想圣人如此,我们凡辈大抵也如此。的确,鱼作为山珍海味之一,不爱吃的人恐怕很少吧。何况羡鱼也不仅仅单指吃这一项,其水中的舞姿,其跃出水面的唼喋之  相似文献   

5.
《鱼我所欲也》章,准确地运用了类比推理来确立中心论点:“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义,我所欲也,生,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也。”这段话,用现代汉语来说,就是:“鱼是我所喜爱的,熊掌也是我喜  相似文献   

6.
上午给孩子们评讲一张练习卷,有一道阅读题,来自孟子的“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相似文献   

7.
孟子是孔子以后战国中期儒家学派最有权威的代表人物。其思想核心是仁义,是孔子学说的发展。《鱼我所欲也》选自《孟子·告子上》(《诸子集成》本),本文以鱼和熊掌设喻,说明在人生道路上,常常会面临各种各样的抉择,我们要以义为重,为了维护其尊严,纵然舍身也在所不惜。文章气势充沛,布局缜密,极富  相似文献   

8.
师:孟子是如何提出“舍生取义”这一观点的?生:先借鱼和熊掌之间取舍的事例,类比提出“舍生取义”这一观点。师:这是否证明了孟子漠视和否定生命的价值?生:不是,孟子说“生,亦我所欲也”,“舍生取义”是在两者无法兼得的极端情况下的抉择。  相似文献   

9.
1.1①鱼,我所欲也,||②熊掌,亦我所欲也,|③二者不可得兼,||④舍鱼而取熊掌者也.1)二重复句,共有四个分句.①②与③④是总分关系,①与②是并列关系,③与④是假设关系,可是没用表示假设关系的关联词.2)“所欲”是动宾关系,“所”是代词,但是具体指代的内容随上下文而异.在第①分句里,“所”代“鱼”字,在第二分句里,“所”代“熊掌”.3)本章是论说文体裁,中心论点是“舍生而取义”.可是下笔伊始就打了个比方,从“鱼”与“熊掌”入题,说到当“二者不可得兼”时,便只好“舍鱼有取熊掌”.这种打比方的写法,是《孟子》常用的辞格之一.  相似文献   

10.
冲突与选择     
一 两难情境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孟子》中这段话道出了人们经常遇到的一种境况——两难情境。两难情境与逻辑学上的二难推理一样,都使人处于一种进退维谷、左右为难的境地,而两难中的思考与选择也更能显示一个人的思想性格乃至道德情操。  相似文献   

11.
<正>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哲学家,儒家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孟子,在《鱼我所欲也》一文中以磅礴的气势,充沛的感情,极富感染力的语言,明确提出了中心论点:"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这个由"鱼"和"熊掌"所设比喻引出来的论点,恰当地说明了人们在所喜爱的两件事物不能同时兼得的情况下,就必须择优取之。作为中国人性论史上,第一个提出性善论的人,  相似文献   

12.
源与新,皆我所欲也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源,我所欲也,新,我所欲也,不畏权威而又忠于起源,二者可兼得也。  相似文献   

13.
鱼与熊掌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孟子用此比喻来说明“舍生取义”的价值取向,后人则多引用为普适性的取舍原则。要“鱼”还是要“熊掌”,的确是人们经常不得不作出选择的难题,“得兼”自然成了许多人追求的目标。我国高等教育强调要处理好规模、质量、结构、效益的关系,其实就是要求四者“得兼”的意思,但毋庸讳言的是,在实践中却每每陷于“不可得兼”的尴尬。扩大规模是否要以降低质量为代价,提高质量是否要以控制规模为前提,似乎一直伴随着高等教育发展进程。发展远程教育的根本宗旨,是为尽可能多的公民…  相似文献   

14.
孟子曰:“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这是孟子的一个两难选择。其实,在我们的社会上,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会经常遇到这样一些两难选择。时常,艰难的抉择煎熬着我们,使我们久久不敢定夺,而我们往往认为选择正确的反而最终又使我们倍感尴尬。  相似文献   

15.
孟子,名轲,本是鲁国人,但由于家族没落,迁居邹地。他受业于子思之门人,学成后游说诸侯施行仁政。晚年退居立说,编撰《孟子》七篇,给后世留下巨大的精神财富。孟子的文章,笔挟锋芒,长于辩论,善用譬喻,说理精辟,文字流畅,颇富雄辩家气概,对后代散文发展有很大影响。笔者仅撷取《孟子》中的几个例子,谈谈他的思辨艺术。一、善用比喻。比喻是孟子进行辩论或阐述道理的最有力的工具,也是他运用得最多最纯熟的方法。《告子篇》中,孟子阐述舍生取义的道理时说:“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我所欲也;义,亦我所…  相似文献   

16.
鱼是美味,熊掌是佳肴,都是上帝赐予人类的食物。可是我们的祖先却义正词严地告诉我们,鱼和熊掌不可兼得。祖先的话不可不听,于是几千年来祖先的后代们在拥有了鱼或熊掌之后再看到熊掌或鱼时就会自觉不自觉地收敛起那颗蠢蠢欲动的心,甚至垂手可得也会用古人的遗训来聊以自慰,绝不越雷池一步。如果得知别人有不安分的念头,还会前去劝阻,并振振有词:“难道你没有听说过吗?鱼和熊掌不可兼得!”这真是滑天之下之大稽!为什么鱼和熊掌就不可兼得?我不偷不抢,我有能力获得,我不犯法!信奉鱼和熊掌不可兼得的人大体可以分为3种:第一种是无欲者,鱼和熊…  相似文献   

17.
一、所 古汉语的“所”,常见的用法是和及物动词或动词词组结合在一起,构成“所”字词组,这个“所”字词组具有名词的性质,它能象名词那样作各种句子成分。这是掌握“所”字的语法作用的关键。 (一)“所”和动词或动词词组组成的“所”字词组。 ①“所十动词” 1.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 《孟子二章》 2.所见皆死牛也。 《订鬼》 3.临丧涕零,不知所言。 《出师表》 4.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桃花源记》 5.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孟子二章》 6.此予之所得也。 《游褒禅山记》  相似文献   

18.
鱼与熊掌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孟子用此比喻来说明"舍生取义"的价值取向,后人则多引用为普适性的取舍原则.要"鱼"还是要"熊掌",的确是人们经常不得不作出选择的难题,"得兼"自然成了许多人追求的目标.  相似文献   

19.
人生如棋     
世事如棋局,人生如对弈。人生往往在丢“车”保“卒”,还是丢“卒”保“车”两者间徘徊,而不知所措,妄图两者兼得。然而,人的可悲处就在于此:该舍之时偏偏要得。 古人云:“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两者不可兼得,舍生而取义者也。”古人又说:“忠孝不能两全。”可见舍与取由古至今都是一个难以抉择的问题。的确,人们常想鱼和熊掌兼得,但也该想到在你获得的时候你也失去了些什么。尤其是在这个充满功利主义的社会,人们的金钱观和价值观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如果一切向“钱”看,那么我们会失去更多宝贵的东西。麦崇楷得到钞票而失去了自由,…  相似文献   

20.
学习《鱼我所欲也》除了让学生积累文言文知识、传承传统文化之外,还能培养学生的思维方式。孟子学说原本就充满思辨性,鱼与熊掌背后所体现出来的“生”与“义”,充满辩证性。在孟子的逻辑当中,“生”与“鱼”似,“义”与“熊掌”同,故有了相同的取舍逻辑与认知。这样的思维方式非常具有传统性,孟子的思维结果给人的选择提供了一个重要且近乎唯一的参考。当这一思维方式的产物被传承之后,也就形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基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