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晚清之际,以对儒学的批判,“西学”传入为契机,佛学一度振兴,从龚自珍、魏源到康有为、梁启超、章太炎,都是佛学的宣传者和信奉者.或是宗教信仰,或是经世目的,或是阐释西学,佛学成为一种风尚,诚如梁启超在《清代学术概论》中所说:“晚清思想有一伏流日佛学……晚清所谓新学家者,殆无一不与佛学有关.”  相似文献   

2.
李叔同(1880—1942)生长于天津,成名于上海,出家于杭州,晚年居于福建泉州。他是开创我国新美术、音乐、戏剧事业的一代宗师,后半生出家精研佛典,又成为久已不传的中国律宗佛学的第十一世祖,号称“弘一大师”。  相似文献   

3.
梁启超说过:“晚清所谓新学家者,殆无一不与佛学有关。”魏源则是与佛结缘更多更深的新学家。  相似文献   

4.
刘菊素 《历史档案》2002,(1):110-114
戊戌政变后,梁启超流亡日本,开始大量地涉猎西学书籍,亲身接触到资本主义现实世 界 ,使他的宪政思想变得丰富而复杂,他既倡“破坏”、共和,又主立宪、改良。史学界虽注 意到了他的这种态度,却缺乏深入的分析。本文拟就此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 “民主共和”思想的闪现 1899年到1903年上半年,是梁启超一生中思想最为激进的时期,他曾一度大力鼓吹“破坏主 义”,向往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所谓“破坏主义”,即是摧毁封建政治体制,以建立民主政治。戊戌维新的失败,使梁启超 深深感到修修补补的改良对清王朝的…  相似文献   

5.
论述了梁启超的图书馆实践活动和他对图书馆学理论的研究成果,阐明了梁启超“中国图书馆学”思想的形成的他所提出的建设“中国图书馆学”的思想基础,指出梁启超的“中国图书馆学”思想来源于图书馆的实践活动和对国情的了解。认为梁启超的理论贡献就是打破封建社会奠定的图书四部分类法,建立起以科学分类为基础的图书分类体系,对近现代的图书分类有很大的启迪作用。  相似文献   

6.
梁启超先生是近代中国著名的资产阶级思想家、政治家、学者和藏书家,对史学、文学、哲学、佛学、图书馆学及辨伪学的研究多有建树,且著述颇丰。梁启超先生的许多图书馆学思想及图书馆学实践活动与近代美国图书馆对其影响密不可分。  相似文献   

7.
忆幼年时期读梁启超主编的“新民丛报”,很受他的文章的启迪。梁启超于清朝末年在日本主编“新民丛报”,介绍世界新知,评论国家时事,国内传诵,影响甚大。我读“新民丛报”,已在十年以后,也在这份报的合订本中得到不少的知识。盖棺论定,梁启超是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者。在当时,他向往西方文明,把十九世纪的西方资本主义的思潮介绍了一些到中国来,起了启蒙的作用。他是个政治活动家,他痛心国家在帝国主义侵略下的衰颓,深恨清廷和官僚的媚外  相似文献   

8.
梁启超(1873——1929)字卓如,号任公,别署“饮冰室主人”,广东新会人,是清末维新运动的领袖之一。他在我国近代新闻史上占有其独特的地位。他在清末民初不但拥有大量的读者,而且他所创造的一种报章文体——“新文体”,在五四运动之前风靡一时,影响很大。康有为、梁启超是变法运动的启蒙者与领导者。梁启超的“新文体”是适应资产阶级改良主义  相似文献   

9.
梁启超(1873—1929年)字卓如,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广东新会县人,是我国近代著名的资产阶级政治家和思想家。在他作为政治家和思想家的整个活动当中,创办报刊是这一活动特具声色的一部分。他的全部活动几乎不能和他创办报刊分开。他的“报馆生涯”始于1895年创办《中外纪闻》到1920年由欧洲回国“正式脱离报馆生活”,先后达二十五年之久,主办的报刊有十余种之多。他创办的报刊是他呼吁救亡图存的主要阵地,曾经发生过重大影响。办报贯穿了梁启超一生的政治生涯及主要活动,使他能够执笔为文,随兴所至,无所拘束,无所限制,被誉为“言论界的骄子”。本文拟对其所办的报刊作一粗略的研究,并从中看看我国近代社会中资产阶级改良派所从事的报刊出版事业之一斑。一、办报思想由于时代的局限性,特别是梁启超本人思想的复杂性,使人很难对他各个阶段的办报思想及活动情况作一准确而又简略的概括,只能把他的一生大致区分为前后两个时期,而其办报宗旨亦随之分为两个阶段。1904年以前,是他的政治生涯向上的时期。在这期间,他办报的宗旨有四:一是议论朝廷,阐发政见,针贬时事。《清代学  相似文献   

10.
佛学经录在中国古代书目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它是在书目发展过程中出现较早的一种专科目录。本文承《佛学经录的起源及其奠基之作——中国佛经目录学新探之一》(见《图书馆界》1985年第4期),对佛教经录的初步发展和现存最古的佛教经录《出三藏记集》作一探讨。一、佛学经录的初步发展产生佛学经录的社会原因,是人们对日渐增多的佛经典籍有了“纲纪群籍”的需要,而佛学经录  相似文献   

11.
【摘要】作为清末民初的著名报人、新闻理论家,梁启超亲力创办和积极参与的报纸多达17家。其在大量的办报实践中总结出的舆论监督思想在今天仍然发挥着借鉴作用,并在后人的不断继承修正中熠熠生辉。梁启超被誉为“舆论界之骄子”,他并不抱残守缺,舆论监督思想并非一成不变,虽然部分理论现在看来有其局限性,但究其原因与当时的社会大环境是密不可分的。从“喉舌论”到“监督政府”的舆论监督思想的提出与嬗变具有时代性。  相似文献   

12.
姚珺  金霞 《新闻窗》2013,(2):74-75
一、“新史学”的发展 自梁启超于1902年发表了《新史学》一文之后,新史学便以其强烈的危机意识、务实的治史态度,服务现实、服务民众。针对传统史学的“四毛病”、“两弊端”、“三恶果”,梁启超明确提出了“史学革命”口号,他说:“史界革命不起,则吾国遂不可救。  相似文献   

13.
上世纪20年代,梁思成在国外求学期间,有一天惊喜地收到父亲梁启超从国内寄给他的一本书《营造法式》。该书作李诫,字仲明,宋代命官,司职监管公共建筑的建造和修复。此书手稿最初是梁启超的同时代人朱启钤在一个偶然的机会下在南京江苏省立图书馆找到的,朱于1915年曾任内政部长,负责修缮北京故宫,期间积累了丰富的建筑知识,且研究兴趣不减,《营造法式》手稿就是他退休后找到的,并将它重印。梁启超寄给梁恩成的便是初印本。朱还由此创建了中国营造学社,旨在“破译”中国建筑学的“秘密”。1930年,梁思成从国外学建筑归来,也加盟中国营造学社,并任“法式部”主任,同样钟情于建筑化的他的妻子林徽因任“校理”,这对伉俪就此开始了他们的学术生涯。  相似文献   

14.
段愿 《档案学研究》2024,(1):134-141
梁启超是中国近代新史学的开创者,也是中国近代方志学理论的开拓者,并且在档案学方面也颇有独到的见地。但与梁氏史学思想的研究相比较,人们对其方志学和档案学思想的研究却显单薄。档案、志书同源别流,有很深的渊源。作为“方志学”概念的提出者,梁启超对方志尤其是县志之研究颇深,受他关注或得其好评的县志有100多种。分析这些志书,可发现它们都具有鲜明的特色和价值,而这些特色和价值与梁启超的方志学思想颇为契合。梁启超所誉“斐然可列著作之林者”的那一大批县志,都从不同角度体现了这些价值和特征,也折射出梁启超独到的史志观和档案学思想。而正因为志书和档案具有同源共生关系,因而分析梁启超的方志观对档案学研究具有特殊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梁启超先生是近代中国著名的资产阶级思想家、政治家、学者和藏书家,对史学、文学、哲学、佛学、图书馆学及辨伪学的研究多有建树,且著书颇丰。文章从研究论文年度分布,对梁办报思想宗旨的研究、功能作用的评价、报刊文体改革、影响等几方面分析了1990-2009年近二十年有关梁启超报刊思想理论与实践的研究成果.指出了现有研究取得的成果和存在的不足。  相似文献   

16.
解玺璋先生的《梁启超传》,采用了一种很特别的写法,“此书除了前三章讲述梁启超的出身、婚姻、家庭生活之外,其他皆以梁启超与近代中国的历史性人物的关系为章节”(《序》),例如“书生报国:梁启超与康有为(上)”“谊兼师友:梁启超与黄遵宪”“肝胆相照:梁启超与谭嗣同”等等。这种写法有其新颖特别之处,但是,缺点也是十分明显的。作者生硬地把梁启超的一生分割开来,放到与各个人物的关系之中,使得整本书碎片化的问题严重。全书读下来,一个整体的梁启超的形象是极为模糊的。  相似文献   

17.
“五四运动”之后,梁启超不再过问政事,在家潜心钻研学术,著书立说。他经常把自己关在书房里,通宵达旦地写作,生活没有规律,加上烟酒过度,身体健康渐渐恶化,最后发展到小便带血。当时,梁启超并不知道,小便带血,其实就是尿毒症的症状。  相似文献   

18.
中国近代史上有一个影响广泛而深刻的人物——梁启超。从公车上书到百日维新,从戊戌政变到改良与革命的论战,从袁世凯上台到倒台,从护国运动到段祺瑞粉墨登场……,中国当时所发生的重大政治事件,几乎都与梁启超的名字有直接或间接的联系。他敢于冲破陈腐不堪的封建旧意识、旧观念,高唱资产阶级的自由、平等、博爱,成为中国近代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中的英勇斗士和资产阶级思想启蒙,家,成为清末民初中国政坛上翻手为云覆手为雨的政客。他靠的乃是那支“常带感情”的巨笔和他亲手创办或积极支持的十七种报刊,以及他为之撰稿的其他众多报刊。这在中国新闻史上是少见的。当  相似文献   

19.
在中国文献学学科发展的过程中,出现了几位重要人物,如梁启超、郑鹤声和郑鹤春兄弟、张舜徽。梁启超可以说是文献学学科发展中第一人,他最早提出了“文献学”的概念,并对文献学进行了初步探索,对文献学的学科发展有着独特的贡献。但是学界对此还缺乏充分的认识,因此我们有必要剔微发幽。从而客观评价梁启超在文献学学科发展中的地位。  相似文献   

20.
刊林漫步     
把报纸比作耳目喉舌的说法,在西方早已流行。在我国,则直到十九世纪末期才有人提出.而第一个持此说法者,便是梁启超. 1896年,梁启超在《时务报》上发表了他的新闻学处女作《论报馆有益于国事》.在此文中,梁启超提出:“去塞求通,厥道非一,而报馆其导端也”,他把办报与强国联系起来了.接着他又说:“无耳目,无喉舌,是日废疾。……其有助耳目喉舌之用而起天下之废疾者,则报馆之谓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