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章从我国古典文论的“气韵生动”入手,由主体内在之神,客体外在之韵等几个层面展开论述,从而阐明了播音者要立足于“通”,既将传统文化之“气”,又不乏时代之“韵”,才能创作出神形兼备的好作品。  相似文献   

2.
气韵之气系指艺文之气.它是作为宇宙本体之气的分体,是人性之气与物之气在艺术创造领域中的交流、融合与凝聚,通贯于艺术创造的主体建构、创作过程、艺术作品与艺术的接受批评.气韵说的根本要求是一切艺术品应当与生命同构.在艺术品中,艺文之气应当流行顺畅如风,凝结强健似骨,虽阳刚与阴柔百态,但皆能显其生动之势,遒劲之力.而气之运化,和谐而有节律,因变化莫测而神,臻余味无穷而妙.气依韵而运化,韵本气而神妙."不着一字,尽得风流"乃艺术之至境,亦即"气韵生动"的极致.  相似文献   

3.
“气韵”是中国古代绘画艺术创作与品评的一个十分重要的艺术标准。如果将其用于书法艺术的创作与品评,书法的“气韵美”也就更多地表现为书法艺术家将胸中之“气”,也即,书法艺术家内在的品德修养,生活情调,人格气质,文化品位,学术涵养等,通过用笔、结字、走势、布局等诸方面体现出来,形成一个气贯全局的书法“艺术意象整体”,它如若给人的感觉为元气淋漓,酣畅通达,氤氲神妙的话,我们就说这样的书法艺术作品有了“气韵美”。  相似文献   

4.
神韵是中国古典艺术中被列为最高层次的一种审美特征和艺术标准。 分开来讲,神”往往与“形”相对,指作品所表现的对象内容及其生动鲜明的精神状态;韵”常常与“气”连用,指艺术内在生命力所呈现出来的某种超凡脱俗的气度和韵味。 当然,“气”“韵”也分别与“神”连用。因为“气”“神”都是从哲学,中医学及养生学中引申发展而来,神伴气行,气随神化,故有“神气”之说;“韵”由“声韵”而来,气盛而声宏,声宏而韵悠,故“气韵”相通而连用;神须气充于内而韵超逸于外,故可称“神韵”。三者在美学上本来就有比喻的性质,并有许多紧密相联的共同点,所以古人在论述中常常把它们作为同义词或近义词互相借代混用,彼此之间  相似文献   

5.
从与意、味、气的关系看中国艺术的“韵”──“中国韵美学”研究之一刘承华中国美学中最早出现“韵”这一范畴,是在南朝画家谢赫的《古画品录》的序中,这篇序中提到绘画“六法”,其“气韵生动”一法居于首位。之后有许多人也跟着谈“韵”,并极力推崇“韵”在艺术中的...  相似文献   

6.
中国文论中“言”、“象”、“意”指文学多重意义的存在。从作品本身来看,体现为语言、形象、意蕴三个层面;从创作主体来看,反映艺术、生活、心灵三个层面,其实它们三者之间是互通的,渗透且转化,作家在作品创作过程中这两方面又互相影响,交融而结合,形成文学三重世界。  相似文献   

7.
唐舒眉 《文教资料》2013,(31):17-19
宋代山水诗与山水画达成了审关主体之气、审美客体之气、艺术手法之气的交汇与融合,在对生命之气的感悟落实中生成了独特的宇宙情怀和艺术情调,使作品呈现出生动的气韵感。  相似文献   

8.
艺术主体所养之“气”包括生理之气,心理之气,道德品质、精神人格之气,还包括艺术家创作前的精神状态。艺术主体所养之“气”的不同,转化为作品会呈现出不同的艺术风格。从某种意义上讲,“养气”就是人对自我本能、自我生命的体察,从而以自我生命去体合宇宙生气流行的大生命节奏。从文艺创作和批评的角度看,艺术家“养气”就是一种积极的审美活动,他在力求把握和艺术地表现生命之美。  相似文献   

9.
作为中国古典文艺美学的一个重要范畴,“韵”最主要的特征是一种富含音乐精神的生命舞动。虽然“气”的生命论哲学涵义赋予“韵”以形而上的意义,但这一范畴的形成,离不开具体的美学实践。在中国古代各门艺术的发展中,“韵”的生命特质得以突显,并成为中国古代艺术精神之所在。  相似文献   

10.
"文气"与"气韵"本于"元气",是"元气"的审美功能向艺术扩大的产物."文气"既包含创作主体的"天赋,才华",又是形之于作品中的"风格",及受激发而形成于读者心中的"读者之气".文气的流动是一个由外物到主体到作品又到读者的,宇宙-文-人的元气流动过程,其本质和运行模式上与"气韵"是一致的.只是"气韵"后来发展成为对各类艺术进行本体性描述的概念,超越了"文气"而在更广大范围内使用.  相似文献   

11.
中国画属意向性绘画,有自身的形式美标准,如布局、造型,意境、气韵等,均有自身特定的观念。“气韵生动”便成了历代品评家、鉴赏家评价中国画艺术作品的重要标准之一。所谓“气韵生动”,“气”者,“神气”气势”也。韵者系指画面不“枯”、不“燥”之墨变也。简言之是指画面运笔、用墨协调。笔者拟写此文,意在探讨“气韵”与中国画形式美的内在联系。 一、气韵朔源 追朔“气韵”的起源。从现有的资料来分析,作为具有美学意义的“气”的概念在西周时巳初步形成。周宣王即位(前827年),虢文公劝其恢复籍田之礼,提出“土气震发”、“阳气俱蒸”、“阴阳分布”等语。这里提到的“气”已具有朴素的审美意义。到了汉代,当时哲  相似文献   

12.
从张王乐府诗体看元白的“新乐府”概念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张王乐府是中唐时代与元、白新乐府最为接近的一组创作,从两组作品在诗体上的近似来看,新乐府采用七言歌行体并非偶然。“新乐府”之“新”还有这样一层诗体上的涵义,并非简单的自拟新题之作。新乐府也向歌行体提供了新的题材刺激,促进了文人诗歌叙事艺术的发展。而这一切,均与中唐的特殊时代条件有关  相似文献   

13.
唐代是我国诗歌发展的高峰期,产生于这种文化背景下的唐传奇与诗歌产生紧密的联系。一方面在唐传奇中直接穿插诗歌,即有韵之诗与无韵之笔共存;另一方面,诗歌追求意境的审美情趣融入传奇创作中,形成诗化之笔的唐传奇。  相似文献   

14.
张岱针对晚明文坛因袭模拟的弊病提出诗文创作需有“冰雪之气”的审美理想,即要求作品有主体精神灌注其中,艺术上清新空灵、气韵深厚。他追求“独立不倚,别出手眼”的创作个性,显示出他作为文学家的自觉和定见。在文学批评方面他亦坚持批评家需要有自己的评判标准。张岱小品文以空灵晶映、率性自然著称,而其诗兼具慷慨激昂、雄浑悲壮、劲折奥衍、古朴平实之风,其诗文创作呈现出不同的风格反映了他的辨体意识。  相似文献   

15.
中国画之“画味”在于它能表现出笔、墨、气、神、韵的有机结合,诗、书、画、印的和谐统一,从而使人产生各种美感的体验。其展现的“风味”则因时因人而异,或气韵生动传神,或工整艳丽丰腴,或怪诞丑美变形,或天然情趣盎然,丰富多彩,气象万千,能充分体现出中国画这一国粹的独特之“味”的内在美。  相似文献   

16.
唐传奇与唐诗,并称为“一代之奇”。它为何具有无穷的艺术魅力呢?本文试图通过“诗意结构”理论的提出和阐释来回答。唐传奇的诗意结构主要体现在其“幻设的诗性”、“存在的诗根”和“人性的诗魂”这三个意蕴层面上。三者和谐统一在作品中所产生的艺术效果——“诗意美”是唐传奇艺术魅力的核心。  相似文献   

17.
宗白华先生认为中国哲学以道为中心、气为基础,由此决定了中国艺术追求虚实结合、气韵生动的艺术境界;西方哲学重科学、重逻辑、重数理,由此,决定了西方艺术强调和谐、比例、对称、平衡等。将这两融合起来,寻求一种全人类的审美共识,是宗先生学术生命的追求目标。  相似文献   

18.
唐传奇是模仿传记文学而创作的一种小说艺术。从创作主体的接受角度看,唐传奇之所以模仿传记文学主要有三方面的原因:一、“史说同质”的观念决定了唐传奇除了模仿传记文学之外别无选择;二、古代小说的非正统地位迫使唐传奇向史传文学靠拢;三、传记文学的叙事特征、文学表现和艺术风采为唐传奇树立了模仿的范本  相似文献   

19.
“气”是中国古代哲学中极为重要的范畴。自南朝齐谢赫提出“气韵生动”以来,它就成为中国古代绘画的重要美学范畴了。在中国绘画史上,“气”在各个时期的内涵都得以新的阐发和丰富。本文从“气”、“味”丰富的美学内涵入手,通过对“气”、“味”、“韵”等审美范畴的比较、分析,从鉴赏到创作全面论证了清代李鱓审美“气味”论之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20.
“六法论”是中国绘画的重要理论“气韵生动”应属“六法论”中鉴赏论的中心命题。 它即是绘画创作者的首要目的,又是鉴赏者对作品评价的标准。所以它是超越于其它五法之上而且最为重 要的一法。对“气韵生动”一法的认识,还得从其内部结构开始,“气”、“韵”、“生动”之间的相互因果 关系是研究其根本特征的关键。“气韵生动”这一鉴赏理论在一千多年的发展过程中,得到了不断的充实。 对这一理论的探讨,将对中国绘画的继承与创作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