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唯物辨证法告诉我们,硬与软,既相互对立,又相互联系。这一原理启示我们,在硬新闻的写作中,如能恰当的运用一些软新闻的写作手法,则无疑会使硬新闻像软新闻一样引人入胜。 新闻有软硬之分,在西方新闻界由来已久,在我国的新闻实践中也是客观存在的。软新闻是指人情味浓,写法轻松自如,可读性强的社会新闻、趣味轶事等。硬新闻是指有关政治、经济、外交、军事等方面的突发事件或含有实质内容的信息报道。硬新闻写作多半采取“直接了当的新闻”所用的手法,写法比较呆板。软新闻则不然,其手法不拘一格,变化多端,不像硬新闻那样在导语、正文和结尾方面有一定的规范,可以采取记叙、描写或解释等多种手法。美国新闻工作者哈里斯莱特和约翰逊,在他们合写的《全能记者》一书中就有这样一句话:“只要事件本身具有足够的戏剧性或者记者有足够的本领,硬新闻也可以用软新闻的手法处理。”  相似文献   

2.
第一,“软化”之功,就是化“硬”为“软”功夫。从新闻的表现形式租内容上讲,时事新闻与其他新闻一样,也有硬、软之分。这里所说的“硬”,主要是就一些时政新闻而言的。作为地市级报纸的时事编辑,在处理这些必发的“硬”新闻时,就应当运用化“硬”为“软”之功,尽量让其具有一定的可读性。比如,新华社2003年底播发的我国的“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稿件,在内容上不可谓不“硬”,但作为地市级报纸,尤其是  相似文献   

3.
新闻有软硬之分,在西方新闻界由来已久,在我们新闻实践中也是客观存在的.软新闻是指人情味浓,写法轻松自如、可读性强的社会新闻、趣闻铁事等.硬新闻是指有关政治、经济、外交、军事等方面的突发事件或含有实质内容的报道,硬新闻写作多半采取直接了当的手法,写法比较呆板.软新闻则不然,其手法不拘一格,变化多端,既可以采取记叙、描写或解释性手法,也可讲故事、画图画、说明原委,既允许传播信息,也允许渲染事物,因而更加耐人寻味,美国新闻工作者哈里斯·莱特和约翰逊,在他们合写的《全能记者》一书中就有这样一句话:“只要事件本身具有足够的戏剧性或者记者有足够的本领,硬新闻也可以用软新闻的手法处理.”  相似文献   

4.
(续上期 )3 如何把握硬新闻和软新闻的关系问题。硬新闻是指有关党和政府的中心工作的重大政治、经济、决策、政策等的报道。软新闻是指社会生活、人文道德等诸多方面的报道。硬新闻由于其内容的重要性、权威性、指导性 ,重大决策、政策的信息性及其同老百姓工作、生活的关联性 ,不仅是媒体的重要报道任务 ,也为百姓所关心。所谓媒体要满足社会的“知情权” ,主要就靠硬新闻。因此必须把硬新闻做足、做好。现在的问题在于我们常常把硬新闻写得很硬、很干、很高、很远、很空、很泛 ,甚至公式化、文件化 ,而不善于跳出程式化报道 ,从受众的视…  相似文献   

5.
“软中有硬”是毛泽东同志在1957年3月同新闻界部分同志座谈时。针对当时新闻改革中出现的新认识谈的一个观点,强调的是要正确处理好“软”和“硬”的关系。一晃40年过去了,重温当时的背景并联系当前新闻改革的实际,颇觉有重提这一话题的必要。 软,指新闻或新闻节目的可读(受)性、社会性,硬,指其指导性、思想性,这在新闻界已基本形成共识。“软中有硬”这一提法虽然始于毛泽东同志。但用“软”和“硬”分别表述这类意思却更早些。  相似文献   

6.
硬新闻(Hard News)和软新闻(Soft News),是西方新闻界老生常谈的两个基本概念。西方国家一些著名大学新闻系的写作教材中,对“硬”、“软”新闻的研究仍在继续。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新闻界也逐渐加强了对这两种新闻的研究探索。与其他各个领域的报道一样,军事新闻亦有“硬”、“软”之分。具体分析和宏观把握军事硬新闻和软新闻的关系,对于改进完善军事新闻采写手段,提高军事新闻传播质量,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前新闻界对新闻有“软”“硬”之分。我个人的理解是,所谓“硬新闻”的内容往往涉及社会发展,偏重于报道的深度以及思辨性。而“软新闻”则涉及社会生活,偏重于报道的广度以及生动性。二者缺一不可,都为读者所需要。二者虽然新闻视角不同,但可互为补充,甚至相互兼容。社会经济新闻属于“软新闻”的范畴。它是介于  相似文献   

8.
(一) 软新闻和硬新闻,是近年来才在我国新闻理论研究中出现的两个新概念。所谓硬新闻,是指直接关系到人们的切身利盆、关系到人们在社会上的生存,为人们的决策和行动提供依据的新近发生的事实,它一般有极强的时间性。硬新闻包括政治、经济、军事、科技、灾情、疾病等方面的事件。所谓软新闻,是指和人们当前的切身利益并无直接关系,对人们的生存斗争也并非迫切需要,仅供人们丰富知识、开阔眼界、娱乐身心等的客观事实的报道,这类新闻一般时间性要求不很强。内容包括体育、教育、文化、娱乐、科普以及衣食住行方面的社会新闻等等。软新闻和硬新闻可以说是一对孪生兄弟,它们共同满足着人们的不同需要。但是,由于人类从事  相似文献   

9.
目前新闻界对新闻有“软”“硬”之分。我个人的理解是,所谓“硬新闻”的内容往往涉及社会发展,偏重于报道的深度以及思辨性。而“软新闻”则涉及社会生活,偏重于报道的广度以及生动性。二者缺一不可,都为读者所需要。二者虽然新闻视角不同,但可互为补充,甚至相互兼容。社会经济新闻属于“软新闻”的范畴。它是介于社会新闻与经济新闻之间的边缘新闻。它既反映经济生活中的社会问题,同时也反映社会生活中的经济问题。而这些问题都是读者共同关心的问题,离生活、实际较近。社会新闻与社会经济新闻是什么关系?正如社会是包罗万象的,社会新闻是一种多边缘新闻。无论是政治、经济、文化,还是法制、科技、教育等社会生活的各方面,社会新闻无所不及。社会新闻与各门类  相似文献   

10.
近年新闻界有一个现象相当显著,这就是新闻的“软化”。它的具体表现,一是对软新闻的重视。早先报纸头版经济、政治、外交“三驾马车坐天下”的格局业已打破,软新闻堂而皇之地列居头条也是见多不怪。这两年掀起的那股“增刊、扩版”风,说到底,是为给社会新闻、文化娱乐、市场行情这些从前多被忽视的报道内容提供更多的场地。新闻“软化”的另一个表现,是对硬新闻的软处理。一批有识之士,在进行经济、政治、外交这些硬新闻的报道时,也在试图改变以往的冷漠、训示面孔,站在读者的立场分析新闻事实,从读者的视角取舍新闻素材,寻找“硬”、“软”新闻的结合点,以与读者和睦平等地“对话”。透过新闻“软化”这一现象,我们看到的其实是读者意识的加强。它要求在一般新闻报道过程中,注入更多的读者因素。即便是那些政策性、思想性比较强的硬新闻,也应当在报道内容、报道体式、甚至编排位置和刊登  相似文献   

11.
本文探讨的电视新闻“软处理”,主要包括两层意思:一是让“软新闻”真正软下来,进而使“软新闻”有一个相对宽松的发展空间;二是让“硬新闻”在不失“硬”特征的前提下,合理地保留“软”内核和深化“软”内容。“软新闻”即社会新闻。尽管学术界对社会新闻概念的表述不尽相同,但并没有影响社会新闻的发展,尤其是近年来“软新闻”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强化,因此有必要研究一下“软新闻”和由“软新闻”引申出的“软处理”。这里的“软”是指情趣性,“硬”则是指思想性。“软”并非软绵绵,更不是追求低级庸俗的东西,而是指新闻事实的表…  相似文献   

12.
近年新闻界有一个现象相当显著,这就是新闻的“软化”。它的具体表现,一是对软新闻的重视,另一个表现,是对硬新闻的软处理。透过新闻“软化”这一现象,我们看到的其实是读者意识的加强。它要求在一般新闻报道过程中,注入更多的读者因素。即便是那些政策性、思想性比较强的硬新闻,也应当在报道内容、报道体式、甚至编排位置和刊登时机等方面,尽力体现读者意识。今天新闻界所出现的这一变化,从一个方面说,  相似文献   

13.
报纸是新闻纸,讲究新闻性是分内之事。作为报纸的周刊,自然也应“与时俱进”。但天生时效性差的周刊怎样体现作为“新闻纸”的新闻性呢?笔者的观点是,周刊新闻无疑应侧重软新闻,关键是怎样做好软新闻,把软新闻做硬。所谓软新闻,笔者认为是指那些除了事件性新闻(硬新闻)外的非事件性新闻,不一定要最新发生,它们有的已经存在一段时期,有的没有完备的主体内容,或者事情的发生、发展过程没有时限。它们所报  相似文献   

14.
事件性新闻是指政治、经济、外交、军事等方面的突发事件或含有实质内容的信息报道。这类新闻有着明显的新闻特征 ,时效性较强 ,易于被人直观发现 ,也容易操作。而非事件性新闻即软新闻是以生产、经营、科研、学习和其他各项工作等方面取得的成就、经验和做法等为内容的报道。此类新闻题材本身不是最新发生的 ,而是已经存在一段时期。它没有完备的主体内容 ,事情的发生、发展过程没有时限 ,它所报道的事实的“新闻质”是隐性的 ,这些决定了此类新闻的报道难度。然而把软新闻进行“硬化”报道 ,使软新闻即非事件新闻经过“硬化”操作之后 ,便…  相似文献   

15.
所谓“硬新闻”,即与读者距离较远,而不易被人们接受的新闻。如科学技术等方面的宣传报道。科技新闻不同于其它社会新闻,它是宣传科学技术的载体,特定的任务和内涵虽然使之意义深远重大,但同时也给普通读者带来了“陌生”感。如何缩短这类硬新闻与读者之间的距离,用赵超构先生的一句名言,即应“软些,软些,再软些。”  相似文献   

16.
在信息化的时代里.体育新闻传媒业的硬件越来越“硬”,但与此同时,传播的内容越来越软性化、情感化.“软新闻”大有抢班夺权“硬新闻”的趋势。这些“软”的体育新闻之所以大有市场,是因为它能引起受众的共鸣,为人们提供大量应知而未知的信息,在很大程度上抚慰和激励了受众的心灵。所以。体育传媒在具体的新闻报道中要充分认识到软新闻的功能.适当地融人休闲娱乐性、国际性和情感性等“软”性特征.使新闻报道更加贴近生活,鲜活有趣。  相似文献   

17.
一篇好的新闻报道,应具备两个因素:内容和主题要“硬”,以突出思想性和指导性.提升新闻的品位和价值:表现手法上要“软”。以突出贴近性、通俗性、趣味性,增强新闻的美感和可读性。“硬”中有“软”,是新闻精彩耐看的主要元素。如何让硬新闻“软些、再软些”,寻求新闻的贴近性、趣味性和通俗性,已成为现今新闻人的共识。“软化”新闻,应抓住这样几个环节:视角平民化、题材情趣化、叙事通俗化。  相似文献   

18.
唐晓和 《新闻世界》2009,(10):133-134
大家都知道,硬新闻与突发新闻能产生轰动效应甚至产出名记者.但人们对“软新闻”带来的社会效应却认识不深,不少人甚至认为软新闻属“闲适文字”,永远是配角。其实,软新闻是否具有魅力,关键在于记者会不会动脑子——怎样将软新闻“硬”化,让它有着比硬新闻更重要的新闻性或社会意义。  相似文献   

19.
试析当前的新闻娱乐化现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综合目前对新闻娱乐化的种种界定,大致可以看出:新闻娱乐化是指在内容上偏向软新闻或尽力使硬性新闻软化,即所谓“硬新闻软着陆”。娱乐性节目比例大量增加,严肃新闻节目的比例下降,将名人趣事、日常事件及带煽情性、刺激性的犯罪新闻、暴力事件、灾害事件、体育新闻、花边新闻等软性内容作为新闻的重点,竭力从严肃的政治、经济变动中挖掘其娱乐价值;在表现形式上,强调故事性、情节性。从最初硬新闻写作中适度加入人情味因素以加强贴近性,衍变为一味片面追求趣味性的吸引力,强化事件的戏剧悬念或煽情、刺激的方面,走新闻故事化、新闻文学化道路。  相似文献   

20.
经济报道当前既是“热点”又是“难点”。如何实现经济新闻的社会性呢?我认为应注意以下几点: 1、化硬为软。即从社会性角度对硬主题、硬题材进行软处理,增强经济新闻的可读性。上海《新民晚报》记者在反映三项重点工程的成就时,就开动脑筋,化硬为软,分别写出《夜访石化城》、《啊!宝钢人》和《“桑塔纳”的时间表》等3篇通讯。这些通讯通过“夜访60斤米丈夫”、“现代宝钢人的素质和观念”、“4分30秒诞生一辆‘桑塔纳’”等读皆宜懂喜读的角度和生活细节,反映出上海工业经济建设的崭新成就和上海工人阶级的主人翁风貌。2、化远为近。接近性是构成新闻的要素之一。这个“接近”,可包括时间接近、地理接近、心理接近等。接近性因素越是强,读者的阅读兴趣也就越大。所以追求经济新闻的贴近性是注重经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