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郑一舟 《师道》2014,(10):22-24
在当今中国教育界,“对话”是一个热门话题,不过很多所谓的对话性课堂教学是有问题的.他们在课堂上创设的只是师生之间的伪对话平台。我们很清楚,教师与学生在学识结构上必然是不对等的,因此不少教师所苦心经营的对话空间只是导向早已预设好的问题结构或者范式,或者导向伪民主的聒噪,而没有真正智慧的长进。学生为演员,老师为穿针引线小丑式的“热闹”课堂是这种对话演绎的自然结果。  相似文献   

2.
赵建平 《教学月刊》2009,(11):49-53
一、“非预期性生成”提出的背景 现在的数学课堂,常有这样的师生对话:“你认为这道数学题的答案是什么?”“不对……”“这个问题我们一般认为是这样……”什么是“一般认为”?在这种教育对话中,答案是“预设”的,主体一样也是“预设”的,教师心目中存有自己理想的完美答案和主体形象,完全漠视了个体的差异性,缺少一种宽容的氛围.在这种有预设的生成处理中,教师的活动不是真正地倾听学生的观念和思想,而是想方设法引诱学生说出教师早已设计好的“知识”.  相似文献   

3.
“三角对话”练习在口译教学中的运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吕颖 《考试周刊》2009,(22):133-135
“三角对话”练习作为一种有效的口译课堂组织形式.其优点在于真实地模拟了现场的实战性并提高了学生的课堂参与度.近年来在口译课堂中广为采用。本文阐述了口译教学中“三角对话”练习的三种常见模式及在应用中的优缺点.提出了对话设计的基本原则以及教师在其中所扮演的角色.并辅以课堂实例介绍了教师如何组织学生进行“三角对话”口译练习,包括对话设计、材料选择、课堂组织及口译质量监控等。  相似文献   

4.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对话教学是平等的、民主的教学。首先,教师得和文本“对话”.把握好文本.先取得和学生对话的发言权。其次,教师走进课堂,得先引导学生直面教材,让学生和文本个性对话。再者.教师作为“过来人”.不要轻易把得到的结果告诉学生.而应当把自己得到结果的方法与学生共同探讨、平等对话。  相似文献   

5.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而“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则是三种对话的核心。语文课中,教师具有针对眭的预设,能使这种对话从肤浅走向深刻,由被动转向主动。那么,哪些环节应成为预设的重点呢?  相似文献   

6.
杨万赋 《广西教育》2012,(38):18-18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化,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对话教学”理念也渐渐为广大中学语文教师所接受,并落实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由于部分教师对新课程理论的学习不够深入,对“对话教学”的理解有失偏颇,从而降低了对话教学的有效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是预设过于充分。在开始对话前教师就对对话的话题和相关答案进行了预设,导致课堂上出现教师牵着学生走的被动局面。二是对话浮光掠影。教师预设的话题缺少一定的深度,学生几乎不假思索就可以回答出来,达不到训练学生思维的目的。  相似文献   

7.
传统数学课堂中“以知识、文本、教师为中心”的弊端在于“目中无人”、“心中无人”,剥夺了学生与文本、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的对话机会,排斥了学生的直接经验和真实体验。而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对话”却创设了生动、真切的交往情境,构建了学生具体、真实的体验平台,体现了“关注每一位学生发展”的新课程核心理念。如何在课堂中进行有效的“对话”,让学生在“对话”中实现意义的主动建构,完成外在知识的内化过程,这是教育者必须深入思考研究的重要课题。一、人性化氛围——课堂对话的基点学习环境中的情境必须有利于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意…  相似文献   

8.
随着教学改革的日渐深化.教师们已经意识到在课堂上应该摒弃“一言堂”的教学模式.需要建设一种“对话式”的课堂教学模式。但很多教师在“满堂灌”之余.只用了一些近乎机械的问答,实在谈不上是“对话”.使本应生趣盎然的语文课上得兴味索然。所以,实施“对话式”教学模式需要讲究一定的策略.  相似文献   

9.
在教学中,当教师拿着课前精心准备的教案与学生对话时,在不经意问,学生往往会跳出我们预先设定的框架,令教师措手不及,让预先设置的任务没办法完成。这肘,教师如果能将“预设”与“生成”巧妙结合,课堂也许就会在精密中蕴涵细腻,在端庄中焕发灵性。  相似文献   

10.
传统的课堂教学,总是教师事先“预设”,在课堂上让学生完成教师的“预设”就算完成了教学任务。主要表现在教学目标由教师“预设”、情境问题由教师“预设”、问题的答案由教师“预设”、课堂进程由教师“预设”、课堂练习由教师“预设”、课堂小结内容由教师“预设”……。传统的观念认为教师的“预设”准确、课堂上“预设”任务完成得好的课就是好课。  相似文献   

11.
单德元 《青年教师》2009,(11):47-47
阅渎是读者与作者之间的对话,是一种超越时间和空间的对话。课堂教学进程应是“预设”和“生成”的辩证统一,只要有利于加深对阅读文本的理解和感恬,有利于三个维度的整体提高,教师就应及时调整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而不必去担心预设的进程“失控”。最近,笔者听了几节公开课,最深的感触就是老师们太重视课前“预设”,不敢去抓课堂“生成”,看着生成的课堂资源白自流失,真是让人惋惜。  相似文献   

12.
前些日子.参加了一个名为“你心目中的理想课堂”的教研沙龙。活动结束肘.组织者用了诸如“真实”、“情趣”、“对话”、“常态”、“问题”等一些关键词进行了总结.笔者颇以为然。但我想.理想的课堂、理想的教育,教师还应体现出对学生的人文关怀,让学生沐浴在“人性的光辉”之中。  相似文献   

13.
林荣宝 《师道》2012,(10):20-22
一个课堂永远有两个主体,一个是学生,一个是教师,他们以教学内容为中心,构成一个对话场。在这个对话场中,教师与学生的智慧相互激发,相互揭示,最终使教学内容的内在品质得以阐发,最终学生和教师都在对话的过程中获得某种思想、情感、知识、思维上的提升,这就是整个对话的根本任务。 在教学中,我们往往只预设了“教师主导”或者“教师为主体”的立场,结果导致学生在课堂上处于从属地位,学生只是被动学习者。不能说这种情况下,课堂中没有师生间的对话,即使是教师一厢情愿的“一言堂”,学生依然会对教师的话语在思维上进行反刍,但这种对话基本上可说是一种“弱对话”。  相似文献   

14.
“预设”是预测和设计,是教师在课前对教学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设想和安排。“生成”是生长和构建,是师生在与教学情境的交互作用以及师生对话互动中超出教师预设方案产生的新问题、新情况。预设和生成是矛盾统一体,课堂教学既需要预设,也需要生成,预设与生成是课堂教学的两翼,缺一不可。没有预设的课堂是不负责任的课堂,而没有生成的课堂是不精彩的课堂,但是,当前课堂教学却出现了两者的冲突现象:表现之一,预设过度,挤占生成的时空,从根本上讲,这是低效的教学;表现之二,生成过多,最终背离了生成的目的。因此,在新课程背景下,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关键所在。只有课前精心预设、高水平预设,才能在课堂上动态生成,用智慧将教学演绎得更加精彩。那么,在课堂中如何进行预设与生成呢?  相似文献   

15.
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入,新课程理念如一股强劲的东风吹进了课堂.并以对话的姿态走到了学生、教师和文本之间。“师本对话、生本对话、师生对话、生生对话”越来越受到大家的关注。《语文课程标准》也多次强调:“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在课改实践中,对话一词史无前例的高频率点击,激起了一线教师的浓厚兴趣。  相似文献   

16.
克林伯格指出:“在所有的教学之中 ,进行着最广义的‘对话’。……不管哪一种教学方式占支配地位 ,这种相互作用的对话是优秀教学的一种本质性的标识。”[1]这话至少有这样三层意思 :一是教学即是对话 ,二是对话是一种精神 ,三是贯穿对话精神的教学才是优秀教学。而“灌输型”的语文教学不具备对话精神。它以教师为一切教学活动的中心 ,是一种教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的单向行为。教师按照自己设计好的讲稿在课堂上表演 ,在这种表演中 ,教师是知识权威的象征 ,学生和教师之间、学生和学生之间、学生和文本之间的平等、轻松、自由的对话机会被…  相似文献   

17.
“追问”可能是一种极好的在学生与文本对话过程中教师插话的方式,它引领学生与文本的对话走向深入与多元,有助于实现三者之间的高层对话。它是实现课堂“生成与预设”的一座桥梁。  相似文献   

18.
“动态生成”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之一。所谓课堂动态生成就是指在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合作、对话、碰撞的课堂中,现时生成的、超出教师预设方案之外的新问题、新情况。它随着教学环境、学习主体、学习方式的变化而变化,根据教师的不同处理而呈现出不同的价值。  相似文献   

19.
“有效的教学本质就是一种对话”,课堂是师生合作交流、平等对话的平台。课堂上不仅要有教师的“慷慨激昂”,更应有学生的“大声说话”,充分自主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彰显自信和能力。纵观身边的课堂,却是学生说话机会太少、声音太小,只是按照教师的预设“被说话”。  相似文献   

20.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传统的课堂对话,往往是师生之间问答似的。而学生与文本的交流是浅层次的,学生与学生的交流是表演性的。部分学生学会了,但看不到会学了,看不到学生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发展,更看不到各个层次的学生都能获得成功的心理体验。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课前教师与文本对话不充分,课堂上缺乏师生对话的策略。总之,它严重阻碍了师生的发展。据此,我们在阅读教学中进行了“对话教学”的实验与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