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 毫秒
1.
王静 《宜宾学院学报》2010,10(4):77-79,84
在汉语的历史长河中,“光”最初为名词,自先秦以来出现动词、形容词的词性,后到近代虚化为限定类范围副词;在语言逐渐演化过程中,其语义和句法结构的使用也产生了一系列用法。通过具体的实例从语义、句法功能及语用分析三方面来论述“光”的语法化历程。  相似文献   

2.
本文主要讨论了动补结构中的“V 完”组合,通过其在实际用例中的句法和语义表现的分析,发现其中的“V”绝大多数为及物动词,且具有“持续”和“自主”这种语义特征;“完”具有两种不同的语义表现和语义指向;在句中“V 完”组合多与表“时”、“体”义的词或词组共现。  相似文献   

3.
现代汉语中“比”的主要用法是在差比句式中作比较标记,但是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比”的语义却纷繁复杂,新旧语义共同存在于这一时期,语义发展态势各有不同:有的语义在这一时期逐渐衰落,有的则出现在多种句式中,表现出蓬勃的生命力。这些有生命力的语义又呈现出“比”从本义演变为比较标记的趋势。  相似文献   

4.
在“一腔C”格式中,临时量词“腔”对中心语具有选择性,“腔”对中心语的选择过程实际就是“腔”范畴化的过程。临时量词“腔”有“容纳、中空、发声”三个语义基础,其范畴化过程即“一腔C”中中心语的语义特征在此基础上不断扩展的过程。以语义扩展的距离为标准可以划分出“腔”范畴的典型成员、次典型成员和非典型成员,距离语义基础越远其语义抽象化程度就越高。进一步从历时角度推求“一腔C”格式中中心语的演变过程,则可以佐证“腔”对于中心语的选择过程的合理性,进而证明本文所论述的临时量词“腔”范畴化过程的可靠性。  相似文献   

5.
选取动词“打+N”作为研究的对象,根据《现代汉语词典》中对动词“打”的释义,对符合“打+N”语料进行筛选,归纳分类,并以所选语料为基础,对其进行语义分类和义征分析,考察动词“打”与“N”的搭配情况。本文总结了“打+N”这类结构中“打”所具有的目的性语义特征,及“N”所体现出来的语义范畴,如施事、受事、与事、工具、处所、原因、结果、目的、方式、关涉、材料等,组成了以动词“打”为中心、以“N”为发散点的语义网络,从而构建了动词“打+N”的语义场。  相似文献   

6.
本文认为,作为句子语义成分的“工具”在语义结构(动核结构)中是非强制性的可有成分,在话语中可隐可现。文中运用“蕴含”、“激活”、“加细”、“凸显”等语义、语用、认知上的几个原则来解释话语中工具成分的隐现规律。  相似文献   

7.
最迟在晚唐时期,述宾短语“依旧”发生了词汇化,固化为动词,意义是“跟原来一样”。“依旧”词汇化的动因是韵律制约、“组块”心理、高频使用等。动词“依旧”在连动结构“依旧VP”中又发生了语法化。在“依旧VP”中“依旧”动作义弱化,[+不变性]语义特征凸显,语义重心后移,连动关系重新分析为状中关系,逐渐演变为一个表时间义副词。  相似文献   

8.
在两汉文艺论著对“丽”的论评中,我们能看到:众多的词素与“丽”构成一个共同的语义场,那就是繁富铺陈、饱满充沛;在这个共同的语义场中,“丽”审美的范畴表现为形式上的“大美”和“精美”,内容上的“性情之美”和在社会生活中的“生命之美”.与先秦时期“丽”的语义场相比,它还不具备一个美学“范畴”,“丽”在两汉时期还处在一个萌芽状态.  相似文献   

9.
“春”的本义是“春季”、“春天”,在漫长的语言演变过程中,“春”的语义发生了转移,衍生出了许多其它含义,语义转移很大程度上受到社会文化因素的制约,但其内在根本原因是人类的认知思维在起作用。作为基本认知手段的隐喻和转喻是语义构建的主要手段,“春”的语义发展变化过程中,隐喻和转喻发挥了关键作用。  相似文献   

10.
动词“须”经历了“助动词-副词-连词”的语法化历程。在“须”的语法化过程中,句法、语义、语用等因素均起着重要作用。从动词“须”到助动词“须”,演变机制主要是扩展,表现为句法结构的复杂化、名词和动词的次类变换;助动词“须”继续语法化的动因是回溯推理以及语义预设。就语义模式而言,“须”是沿着“道义-认识”的路径发展的。  相似文献   

11.
本从认知语言学的视角研究汉语被动句的认知语义基础,主要探讨了“被”字的语义数量特征的变化对汉语被动句的语义和语法功能的制约作用。研究发现,在汉语被动句的打造过程中,“被”字的语义状态化表现为“被”字的语义数量特征由离散性和时间性衰减为非离散性和非时间性;“被”字的语义数量特征的衰减是汉语被动句的语义结构“N2 被(N1)V”语法化为“S. 被(O)P”语法结构的认知基础。  相似文献   

12.
限定副词“只”、“就”语义指向辨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只”和“就”是现代汉语中较活跃的两个限定副词,有时可以通用,但并非对等。二者的不同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只”的语义指向是单向的,只能后指不能前指;“就”的语义指向是双向的,既能前指也能后指。二、“只”的语义指向范围宽,“就”的语义指向范围窄  相似文献   

13.
跨层结构“这样一个”的形成机制是高频使用和重新分析。其在句中的语义指向有后指、前指、同位复指三种。语义后指时,“这样一个”在句中可直接修饰名词,凸显的信息焦点为名词所指称的内容。“这样一个”与描写性的定语一起,共同修饰后边的名词时,语义指向描写性的定语,凸显的信息焦点为人或事物的属性意义。语义前指时,“这样一个”语义指向上文的描写性内容,凸显的信息焦点仍然是人或事物的性状特征。其后边的名词常常具有明显的属性意义。“这样一个”还可以在体词后边,与体词构成同位复指式。  相似文献   

14.
“先”与“前”作为词和语素,既存在语义共性,也存在语义差别。“先”的语义侧重在时间,表示以前的;“前”的语义侧重在空间,表示前面的,但“前”也可以表示时间。在表示时间方面,“先”和“前”存在语义共性,在表示空间方面,“先”和“前”存在语义差别。“前”有语义视角的转移问题。  相似文献   

15.
英汉语中存在大量的“笑”类动词。文章采用词化理论和语义成分分析法,着重探讨了英汉“笑”类动词的语义成分和词化模式。研究发现核心语义成分决定这些动词的语义场归属,外围语义成分用来区分它们之间的差异。英汉“笑”类动词在语义成分和词化模式上既存在普遍性,又存在特殊性,这类动词的词化模式可概括为“动作 方式 (情态) 原因(目的)”,但具体词语的词化模式存在各自的特征。  相似文献   

16.
“红”是现代汉语中典型的表事物颜色属性的单音节形容词,而且是单音节形容词中很重要且特征较为明显的一类。在传统词汇语义分析的基础上,运用逻辑语义学理论,以“红”为个案,考察“红+N”二字组合的语义结构关系,能初步建立汉语单音节形容词和后现名词性成分组合的逻辑语义模型及理解模式,为进一步形式化提供语义信息和知识,从而为中文信息处理的词义分析提供一种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7.
"大学精神"语义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大学精神”作为一个新词在使用中有泛化现象,存在概念与逻辑混乱。本文运用自定义的语义场理论,对近期报刊媒体上使用的“大学精神”一词进行分析,得出“大学精神”语义可分为代名词、类概念、个性化义群三个层级的结论,并将大学精神定义为关于大学发展的价值取向及其在大学设置与运行中的体现,以期有助于“大学精神”的语义规范,便于人们明晰与理解“大学精神”。  相似文献   

18.
名词“拐”从本义到“拐杖”义、“跛行,瘸”义的语义演变,考察了这两个语义场中“拐”与其他成员的替换消长情况两种语义演变分别涉及泛化、隐喻、转喻等机制,“拐杖”义语义场的演变体现了汉语复音化的趋势,“跛行,瘸”义语义场成员的差异体现了典型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本文提出“在Np”句中“在Np”语义指向不落空原则,描写“在Np”语义指向类型,并解释影响“在Np”语义指向的限制性因素。  相似文献   

20.
“以便”是现代汉语中常用的一个表示目的关系的连词,文章通过分析,指出其语义有两种:一种是表示使下文说的目的容易实现,可替换为“以便于”;另一种是单纯表示目的,不能替换为“以便于”。同时文章在语义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以便”与“以便于”、“以”用法的区别以及“以便”的语法化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