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通过对杜甫在不同地方的漫游经历进行分析,发现其对杜甫诗歌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从而创造了中华历史上最富人文精神的史诗。纵观整个漫游的过程,描绘不同地方的美妙篇章展现了其历史价值的同时也让人们领略当时的风景图卷,诗歌内容也映照了杜甫漫游的历程,给我们留下了巨大的文化财富。  相似文献   

2.
庾信、杜甫诗歌集大成的过程具有相似性,他们基本上都是由崇尚绮丽、清新,向沉郁、老成发展的。而他们之所以最终能超越时人、集诗歌艺术之大成,又主要得益于他们后期精神境界的升华。但是,他们对儒学精神的理解并不相同,这又影响到他们诗歌集大成的程度及成就之大小  相似文献   

3.
作为电影语言重要组成部分的蒙太奇手法,在杜甫诗歌中多有凸现,在他的代表作“三吏”、“三别”中的许多诗句都可看作声、画俱佳的蒙太奇手法的应用。  相似文献   

4.
杜甫的诗歌抒写了时代的艰难苦恨和作者忧国伤时的情怀,具有浓郁的悲剧意蕴和强烈的生命意识.这种悲剧精神成就了诗人人格的伟岸与崇高,也成就了他的诗歌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  相似文献   

5.
在诗歌中多次运用自称,是李白、杜甫诗中独有的现象,而尤以杜诗中这种运用最为突出。杜甫诗歌中的自称丰富而繁多,诗人面对不同的对象所选择的自称也各具特色,这一定程度上有利于诗人更好地抒发内心情感,同时也丰富了诗歌的表现艺术,这也是杜诗千百年来总能感动人心的众多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6.
"七龄思即壮,开口咏凤凰"的杜甫,像凤凰是禽中之王一样,是诗中之圣.作为杜甫常用的一个诗歌意象,凤凰意象表现着杜甫高远的心灵视角和高贵的人生精神,是杜甫的精神图腾与生命象征.  相似文献   

7.
杜甫一生坎坷,在唐肃宗乾元二年因避安史之乱入蜀,在四川成都浣花溪畔营建茅屋居住三年零九个月,并亲自种植大量植物。后草堂依据杜甫诗重构园林,展现了杜甫在蜀期间闲适的生活状态。  相似文献   

8.
杜甫诗歌作为中小学语文教材中必选的经典篇目,是学生学习古诗词的重点内容。由于偏重杜甫忧国忧民的厚重形象,中小学语文杜甫诗歌教学往往存在着僵化教条或片面性的问题,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不足。梳理并分析义务教育阶段统编中小学语文教材中选编的杜甫诗歌可以看出,杜甫不只是忧国忧民的诗圣,他更是真实活着的人、至情至性的人,是热爱生活的浪漫才子、胸怀壮志的进取学子、侠骨剑心的温良君子、热爱祖国的拳拳赤子和亲亲爱人的仁爱公子。义务教育阶段语文学科中的杜甫诗歌教学,要注重从鲜活、生动的文化视角展开,帮助学生全面了解杜甫及其思想和境界。  相似文献   

9.
自然是诗歌永恒的写作对象和主题。天水独特的自然地理孕育了天水诗歌独特的个性品质,所以从自然视域中观照天水诗歌.是理解天水诗歌的一条有效途径。天水诗歌对于自然的自觉主动表现,杜甫陇右诗的示范是一种重要的经验参照,但在参照借鉴之外,时下诗人的主体作为亦是一种不应忽视的现象。  相似文献   

10.
杜诗"沉郁顿挫"诗风的形成与其沉浮的一生有莫大的关系,不过到中年才始见端倪,成熟于晚年.中外诸家都在考其"沉郁"的内容和"顿挫"的诗歌形式表现,却忽视了杜甫晚年诗歌中的"纵横"之气的展现形式.杜诗所展现的是"悲壮"的空间和时间的纵横交错感,也正是这种"纵横交错"之感成就了杜甫诗歌的悲壮.考其具体源流和诗歌表现以及所营造出来的诗风都将成为思辨的内容,而这都要落脚到杜甫晚年诗歌"纵横"模式的运用.  相似文献   

11.
对1950年至2000年的50年的杜甫研究,从十个方面进行了综合观照。认为这一时期杜甫研究的成果之众,贡献之大,创获之多,以及研究者的方法之新,所涉领域之广等,在杜甫研究史上均属绝无仅有。这一事实的存在,充分体现了本世纪后50年的杜甫研究,已进入了一个更加光辉灿烂的学术天地。  相似文献   

12.
寓居成都时期的诗歌创作是杜甫诗歌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对这一时期诗歌创作的分析 ,透射其审美观照的变化 ,可以此反观杜甫终身不懈的人生价值追求和壮志未伸的人生悲剧。  相似文献   

13.
杜甫诗歌喜用“野”字,艺术上它表现为一种阔大、变幻的境界;社会意识上它表现为一种与统治阶层对立的批判意识;它还表现出一种放纵个性的人生态度。“野”的境界的形成,是杜甫受禅学思想影响的结果。它是杜甫人生态度、宗教思想与审美意识的结合.  相似文献   

14.
杜甫一生曾经种药、采药、晒药甚至卖药,如此“药生活”是杜甫在秦州期间一个重要的生活内容。杜甫体弱多病,草药常常是他的养生之资;杜甫一生困顿,草药时为他的生活之资;杜甫热爱自然,草药也是他诗歌意象的一个重要资源;杜甫深具儒家爱物济民的思想,他喜爱草药是因为草药为仁者之物。杜甫面对草药时的心态主要是审美的而不是经济的。草药在杜甫笔下更多的是诗人精神生活的一个表现物,是他内心深处道家隐逸意趣与儒家仁爱思想结合而成的一种象征性寄托。  相似文献   

15.
在文学教学尤其是古典诗歌教学中,应用文学文本层次理论来欣赏、理解和把握文学作品的思路,通过对文学作品各层次的审美内涵和意味的欣赏、领悟和把握,可以获得对作品的整体理解,获得欣赏和把握艺术作品的享受.用文学文本层次理论对杜甫诗歌文本进行解读,对于解读其他文学作品具有举一反三的意义.文学文本的多层面分析、领会和把握,有助于中学生艺术地把握文艺作品,促进人格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6.
唐肃宗乾元二年(759年),大诗人杜甫先后流寓秦州、成州,创作诗歌一百一十多首,数量多,艺术价值高,在为后世留下丰富文学文化遗产的同时,也留下了诸多疑问,如杜甫辞官西行的原因,在秦州及同谷流寓的情形,交游者赞公、杜佐等人的身份,流寓路线等等,都是研究者无法回避的难题。面对这些难题,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诗史互证,综合考述,实属必要。我们的主要观点是:杜甫西来秦州是因为罢官加关辅饥乱使然;南下同谷的主因不是秦州贫寒,而是没有固定的收入来源;杜甫和赞公交游的地点只能在秦州而非同谷;杜甫西来秦州、南下同谷走的都是当时的官方驿道;"陇右诗"称"秦州诗"更符合实际情形等。  相似文献   

17.
王维与杜甫在诗史上的地位,经历了一个浮沉变迁的过程。对“神韵”这个古典诗歌批评术语重新阐释,比较王维与杜甫的诗歌风貌、题材取向、人生态度等方面,揭示出两位诗人的异同.及其在盛唐以后中国诗史上的典范意义。  相似文献   

18.
唐肃宗乾元二年(759年)对于诗人杜甫来说是极为不寻常的一年,"一岁四行役"的经历使他的生活和创作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其中陇右时期是他生活的转折期,也是他诗歌创作的转型期。杜甫这一时期的诗作具有与其他时期不同的鲜明个性,其价值和地位已为愈来愈多的人肯定和认可,而其成就的取得则和陇右的地域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同时,他的陇右之行和诗歌创作又对陇右的文化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对两者之间关系及相互作用的探究,有助于对杜甫诗歌的深入研讨和对陇右文化的全面认识。  相似文献   

19.
受满足型社会心态的影响,漫游时期的杜甫缺乏对社会人生的深层体验,因而其诗歌多采取直观表述的手法,形成叙事多于抒情的特征。其审美观中崇尚古秀典雅占主导地位,其诗风也相应地呈现出古秀、典重之美。杜甫漫游时期的诗歌创作,是其全部诗歌创作的探索期。  相似文献   

20.
杜甫栖身菱州时创作了大量诗歌,不同形态的秋意象包含了"节序之秋"、"生命之秋"、"国运之秋"三个层面,诗歌中强烈的悲秋意识折射出诗人浓厚的生命意识、忠君爱国思想、依旧怀乡之感以及孤独落寞的心境。这些挥发不去的悲秋意蕴,不但继承与发展了传统文学中"悲秋"主题,而且在杜诗沉郁顿挫风格的形成和凝定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