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编辑导语 一部《暗算》引起了很多人对谍战题材故事的兴趣;一部《潜伏》轻易地将人们的兴趣转变成了喜好:一部《风声》更是将喜好提升到民族气节。如果你也是“谍迷”中的一员,就快来看看金赟旸同学的这篇《谍殇》有感吧!  相似文献   

2.
沈从文简介     
《现代语文》2006,(5):79-79
沈从(1902~1988),现代作家、历史物研究家,京派小说代表人物。原名沈岳焕,笔名小兵、懋琳、休芸芸等。一九。二年十二月二十八日生于湖南风凰县(今属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一个旧军官家庭,有苗汉土家族的血统。苗族。1918年小学毕业后随本乡土部队到沅水流域各地,随军在川、湘、鄂、黔四省边区生活,开始接触中外学作品。1923年到北京自学并学习写作。曾去北京大学旁听。1924年后开始发表作品,并与胡也频合编《京报副刊》和《民众艺》周刊。1928年到上海与胡也频、丁玲编辑《红黑》、《人间》杂志。翌年任教于中国公学。1930年起在武汉大学、青岛大学任教。1934年起编辑北平和天津的《大公报》副刊《艺》。抗日战争爆发后,到昆明任西南联合大学教授。抗战胜利后,任北京大学教授,编辑《大公报》、《益世报》等学副刊。  相似文献   

3.
付伟 《文教资料》2012,(12):23-24
郑振铎主持编辑的《世界文库》,从最初赢得读者广泛期待,到一年之后不得不悄无声息地停刊。其出版策划的成功之处在于抓住了首次汇刻“世界第一流的作品”于一部的机遇,尤其以“古本”、“孤本”和著名作家列为编委吸引读者:失败之处则在于未能充分考虑到读者的阅读需求,且本身编选过程与最初编辑理念存在着差距:编选漫无标准、编者实只一人、杂志形式割裂原作等。  相似文献   

4.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八年级下册(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年)对范仲淹《岳阳楼记》中的“越明年”的注释为:“到了第三年,就是庆历六年(1046)。”而《教师教学用书》的解释则是“到了第二年”。到底是“到了第二年”,还是“到了第三年”呢?  相似文献   

5.
周瘦鹃(1895—1968),原名国贤。时人尊称“周瘦老”,江苏吴县人。20年代曾任《礼拜六》、《紫罗兰》、《半月》、《乐观》等有重大影响刊物的主编,两任中华书局《申报》、《新闻报》的编辑,是20世纪中国现代学的“鸳鸯蝴蝶派”(后称作“礼拜六派”)的代表作家之一。其小说《亡国奴日记》、《亡国奴家里的燕子》、  相似文献   

6.
第一个发言的学者是庹旌生。他曾留学丹麦.从《神州学人》创刊之日起.他就是读者。到美国后,每次来教育处.他都会拿上几本《神州学人》杂志。“这本杂志办得很好.特别适合留学生。记得1995年我曾投过一篇稿.题目叫《国旗》,《神州学人》的编辑还为这篇稿配了图。为鼓励中国留学生的孩子们学中文,杂志上还开设了“中文学校”栏目.我女儿曾为“中文学校”投过稿.并且还荣获了纪念奖——中国生肖邮票。”  相似文献   

7.
《论语》半月刊的常与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语》半月刊是论语派的主要阵地,在20世纪30年代备受瞩目。其办刊规律主要表现在“常”与“变”两个方面。“常”是指它有着自身一以贯之的精神;“变”是指在不同的编辑手中,它又有着不同的精神。办刊者提倡中间道路,提倡幽默,但随着编辑和时代的变化,《论语》半月刊有时消极,有时积极。正是由于这些“常”与“变”使得《论语》半月刊风行一时。  相似文献   

8.
《教育科学论坛》2004,(6):79-79
从去年第7期对有关栏目进行调整到今年第1期把“服务教师专业化发展”嵌入封面,再到今年4月“专业化发展”成为第一回青年教师论坛的主题词,《教师之友》的内容转型工程已经运做了整整一年。这次转型,于作是一次教育实践和教育写作的新的挑战,于编辑又何尝不是一次编辑素质和编辑能力的艰难爬坡!个中况味,《教师之友》的读和作也许有所体会,而作为编辑的我们更是甘苦自知。  相似文献   

9.
《辞源》初版于1915年,《辞海》初版于1936年,几十年来,二书多次修订,多次再版,至今各发行积数百万部之多,然而,“郧县”“郧”二词条中的错误,相沿已久,误人子弟,今特指明,希望编辑下次修订再版时改正。  相似文献   

10.
“三线并行”抓背诵 第一线是经典背诵。从《弟子规》《三字经》到《千字文》,接下来是《论语》《孟子》等。一年时间,我和孩子们背完了《弟子规》《三字经》,背了一部分《千字文》。  相似文献   

11.
1985年《上海文学》的文学评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上海文学》是中国大陆新时期的重要文艺刊物之一,其特点正在于文艺创作和文学评论的双向发展。1985年被评论者称为“方法年”,强调“理论方法热”的现象。此时《上海文学》正经历杂志本身的“改革”时期,文学杂志的经营模式以及编辑方向都有明显的转变。1985年《上海文学》发表的文学评论,不仅展现特定历史处境之下欧美文艺理论移植中国的复杂过程、理论对新时期文学创作的指导作用,还揭示评论者和编辑如何受西方文艺思潮的影响,重新定义文学理论和批评的位置及功能。  相似文献   

12.
《人民文学》第9期,看一篇罗伟章的《奸细》(中篇)足矣。 这两年一直看《人民文学》,罗伟章俨然“熟人”矣,但要问到如何评价他的写作,还是让人颇费踌躇。从《我们的成长》的朴素,到《大嫂谣》的真切,再到《变脸》的干瘪,罗伟章始终在“成长”也在摇摆。尽管“底层文学”一再升温,而罗伟章已俨然成为其中的“主力作家”,我们却不愿意看到一个新作家为了赶潮流而牺牲文学上的真正成长。  相似文献   

13.
陈苏 《家庭教育》2007,(1S):18-19
名儿童学作家杨红樱.当过七年小学老师、七年童书编辑,现为成都《青年作家》杂志副编审。她19岁开始发表童话。有《女生日记》、《男生日记》、《五三班的坏小子》、《漂亮老师和坏小子》和《笑猫日记》等童书50余本。其中“杨红樱校园小说系列”等多部作品获得各种奖项并被拍成电影、电视剧和动画片。[编按]  相似文献   

14.
此文是对笔者以《示众》为契机摄取到的关于《呐喊》、《彷徨》一种意义结构的补充论证,笔者认为,在“沉默鲁迅”的《怀旧》以及日记(1912年至1917年)中同样可以看到在《示众》和《呐喊》、《彷徨》的其他作品中存在的一种意义结构,即《呐喊》、《彷徨》富于层次地呈现着鲁迅审视下的20世纪中国现实——一个“生民苦难—社会黑暗—生命虚无”的世界。笔者认为鲁迅的这一思想建构虽则显露在他1918年后的文本中,但却生成于鲁迅的“沉默”时期。  相似文献   

15.
编辑方针是编辑工作的指南和灵魂.它规定新闻传播的内容及水准、选择和衡量稿件的尺度、版面的形式和风格、报纸的特色等.《人民日报》作为中共中央机关报,以“党的报纸,人民的报纸”为宗旨,以评论作为思想引领和舆论导向的旗帜.本文以2012年1~3月刊登在《人民日报》头版的评论为切入点,具体分析该报的编辑方针和风格特色.  相似文献   

16.
战国时期出现了各种题材,体裁、体例及语言风格不同的史学作品和半史学作品。本文对属于“瞽史之纪”的《左传》、《国语》,属于“巫史文化”的《楚辞》、《山海经》、《穆天子传》等著作进行了独到的分析,由于史官性质的转变,记注制度的废迟、诸侯史记的焚毁,权变及演说术故事的编辑,战国史学最终走向衰落,而代之以诸子之学。  相似文献   

17.
一、温故知新法 温故知新法是指借助课内已学旧知识来推断词义的方法,即遇到某一实词可以联想到课内曾学过的这一实词的解释。如2004年高考重庆卷中“公逸感端之节,亦周守”,如果联想到白居易《琵琶行》诗前小序“感斯人言”就可推知“感”应译为“被……所感动”;如果联想到《促织》中“少年固强之”就可推知“固”字就是“坚决”意。再如2006年高考湖南卷“间以婀娜之声”,此处“间”如联想到《口技》中“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相似文献   

18.
窦桂梅老师是“新生代”特级教师的领军人物。短短几年时间,从《再见了,亲人》《秋天的怀念》《圆明园的毁灭》到《晏子使楚》,从“三个超越”到“三度”,窦桂梅老师越来越成为争议人物,毁誉不一。就在《晏子使楚》之后的座谈上,窦桂梅老师又语惊四座——“我的课堂我做主,我的文本我解读”,招来一片非议。[第一段]  相似文献   

19.
《红领巾》2014,(4):34-37
“希望《红领巾》能教我们做菜。”常常有“红粉”这么说。面对这些急着长大为父母分忧的好孩子,身为编辑加吃货的编辑们怎能辜负大家的希望呢?  相似文献   

20.
编辑同志:在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三年级下册的课文中,在表示数目时,有使用阿拉伯数字的,如第22课《月球之谜》:“从月球采回的一块岩石估计它的年龄已有46亿年,而在地球上,只能找到40亿年前的石块。”也有使用汉字数字的,如第30课《西门豹》:“每闹一次,他们要收几百万钱;办喜事只花二三十万,多下来的就跟巫婆分了。”还有同时使用两种写法的,特别是在同段落中,如第21课《太阳》:“到太阳上去,如果步行,日夜不停地走,差不多要走3500年;就是坐飞机,也要飞二十几年。”又如第28课《中国国际救援队,真棒!》:“2003年当地时间5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