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6 毫秒
1.
"民九"事变是辛亥后新旧军阀之间派系斗争的一个重大事件,造成贵州上世纪20年代的政局更加波宕起伏.内外军阀或互相援引利用,或加入纷争,或假借自治对抗大军阀并粉饰军人专制政权.这种状况给贵州的近代历史造成了极大的负面影响,加剧了贵州的落后.  相似文献   

2.
“两广事变”又称“两广兵变”,是指1936年6日,广西军阀李宗仁、白崇禧和广东军阀陈济棠打着“抗日救国”的旗号,在广东成立抗日救国政府和抗日救国军,并以北上保卫华北为名进兵湖南。“两广事变”由于知情者较少(当时只有蒋介石、何健、杨永泰、陈布雷等),加之这次兵变还未来得及发动就被蒋介石采取措施而平息,国共两党的文献资料也较少记录此事,因而,目前史学界对这一事件研究较少。本文就此对这一事件发生的原因及它对当时中国社会产生的影响作初步的探讨。 一“两广事变”发生的原因 1.它是中日民族矛盾日益激化的结果…  相似文献   

3.
兴义军阀是典型的地域军阀,形成于民国时期,对中国近代社会进程产生过深刻的影响.兴义军阀具有武治地方社会的割据性、利权掠夺的争斗性、传统封建关系的伦理取向性、对外关系的非帝国主义依附性、行为准则的随己性等特点.  相似文献   

4.
雷马事变     
1931年8月25日,在甘肃省会兰州发生了对时局影响颇大的事件,时任暂编第八师师长的雷中田,武力扣押了省政府主席马鸿宾,震惊省垣。后人称之为“雷马事变”。表面上看,事变是由二人间的各种矛盾所引起的,事实上背景颇为复杂。“雷马事变”前夕,甘肃政局受国内军阀混战的影响而动荡不安。1928年,国民党新军阀对奉作战胜利后,蒋介石借北平编遣会议之机,极力扩充个人势力,排斥异己,使得各派军阀矛盾加剧。当时盘踞西北的冯玉祥发起武力讨蒋,但在蒋介石的分化瓦解下,冯部大将韩复榘、石友三,以及跟随冯玉祥去中原作战的马鸿逵阵前倒戈,迫使冯玉祥不得不重新部署:调甘肃省主席刘郁芬率部入陕,  相似文献   

5.
华北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加快了灭亡中国的步伐。山西军阀阎锡山怀着对日、蒋、共三方力量的恐惧,转向“联共抗日”,中国共产党对阎锡山集团所进行的以斗争求团结的争取工作,促进了山西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  相似文献   

6.
“民九”事变辛亥后新旧军阀之间派系斗争的一个重大事件,造成贵州上世纪20年代的政局更加波宕起伏。内外军阀或互相援引利用,或加入纷争,或假借自治对抗大军阀并粉饰军人专制政权。这种状况给贵州的近代历史造成了极大的负面影响,加剧了贵州的落后。  相似文献   

7.
“九一八”事变后,中日民族矛盾逐渐上升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变动了国内的阶级关系,使民族资产阶级,上层小资产阶级及其知识分子和开明绅士,乃至地方军阀都纷纷改变了政治态度,在抗日救亡这一共同政治利益的基础上初步实现政治凝聚;他们积极从事国统区的抗日救亡运动,其自身组织也有了初步发展;中间势力的崛起推动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  相似文献   

8.
阎锡山在西安事变爆发与和平解决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戚庭跃  郭丹 《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07,28(1):111-112,F0003
西安事变是中国现代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重大事件,它的和平解决,是多种因素合力作用的结果,其中地方实力派的作用不容忽视。山西地方实力派人物阎锡山作为事变的近邻,他的一系列活动,既催化了西安事变的发生,又有效地推动了事变的和平解决。  相似文献   

9.
民国初期,南北军阀之间及南方军阀内部的利益角逐,使得广东地方政府极为动荡。受其影响,海南地方政权为军阀所掌控。在海南,国家政权"内卷化"的迹象并没有产生,明清时期建立的"文化网络"之下"保护型"的基层政权被军阀主导下"赢利型"的基层治理所取代。  相似文献   

10.
四川联省自治是四川资产阶级联省自治人士发起的,但为四川地方军阀利用和操纵,最后被直系军阀扼杀,四川地方军阀借以自保的迷梦和四川资产阶级民主宪政的愿望均告落空。四川联省自治的结局说明,北洋军阀和地方军阀都是资产阶级民主宪政的障碍,在军阀纷争的格局下,资产阶级改良运动必然归于失败,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成为时代主题的新阶段,资产阶级联省自治运动的破产也是必然的。  相似文献   

11.
东北军是一支以张学良为统帅的地域性军事集团,它的前身是张作霖所领导的奉军。一直以来,东北军都表现出较强的凝聚力,但九一八事变后,东北军开始分裂。这种从稳固到分裂的蜕变使人质疑这支军阀集团前期表现出来的稳定性,即东北军表面上是统一的,实际上内部是不一致的,这既有地域性差异,又有新老和土洋派别之争。同时封建宗法关系作为军事集团的联系纽带,也很难应付大的危机事变,加上日本人对东北军上层的分化拉拢,以及九一八事变后张学良执行的不抵抗政策导致部队出现的思想混乱,这些都是导致其分裂的原因。  相似文献   

12.
晚清地方官僚体制历史演变略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太平天国革命爆发以后,清代地方官僚体制发生了重大变化,旧的官僚体制逐渐被新的制度因素所替代。从咸丰朝初年至宣统年间,在原有地方正式职官体制之外,各省逐步形成了以督抚个人为中心的新生地方官僚体系,造成地方政府的机构组成与人事管理制度皆发生体制变革。这一地方官僚体系担当起了主管地方新政事务的责任,代行了近代地方政府的诸多职能,同时也为民国初年各省自治运动与地方军阀的兴起提供了制度基础。  相似文献   

13.
北洋时期,中国地方军事化已达到极点。由于执政当局无力提供过于膨胀的军事给养,更不能统御地方武装力量,军阀动辄以摊派、抢劫等手段疯狂掠夺地方生存资源。而地方社会在守护与争夺生存资源中,又分化出枪会、民团等武装组织。这些问题导致越来越多的民众深陷于军事化漩涡而不能自救。  相似文献   

14.
团阀政治是在四川防区制时代社会动荡不安的时代背景和社会环境下,一部分地方名流借地方自治办理团防武装,和中央集权官僚行政衰微甚至笼络地方名流之机,垄断地方行政事务而形成的特殊历史现象。在铲除团阀后,刘湘当局通过强化县级行政对地方团防的督导权,把团防改造为平时负责社会治安、战时承担战争勤务职能的社会保障工具。  相似文献   

15.
鸦片祸川,继晚晴之后,民国四川鸦片泛滥达到了鼎盛时期。在防区制时代,各军阀纷纷混战,军费所需,鸦片烟税贡献最巨。在军阀和官吏的勒种下,川地“红花白花开满田”。高额赋税的缴纳和吸食鸦片,川人的生活质量和身体健康受到严重的影响。即使在蒋介石政权的禁烟政策下,罂粟种植、鸦片泛滥的状况甚至不见好转。  相似文献   

16.
1916-1928年是近代中国的军阀政治时期。军阀政治是北洋军阀与政治的结合,它有一个演变的过程。依据军阀干预政治的程度,可将近代中国的军阀政治时期划分为两个阶段,1916-1920年为第一阶段,1920-1928年为第二阶段,每个阶段都有其自己的特征。在军阀混战的民国初年,王士珍选择远离政坛,是其无奈之举。  相似文献   

17.
巡阅使署是民国北京政府时期一种特殊的地方军政机关。两湖巡阅使历经吴佩孚、萧耀南两任,见证了直系军阀的兴衰变化,明显反映出巡阅使设置上诸如因人设事等特点。学术界目前对于两湖巡阅使署尚少研究。  相似文献   

18.
南京国民政府建立后,随着国内时局的不断演化,蒋介石对西北诸马地方实力派前后经历了拉拢利用、企图剪除和在新的形势下巩固蒋马联盟、加紧控制三个阶段。  相似文献   

19.
搭上北洋军阀统治末班车的张作霖和他统治的奉系军阀,经历了前后两次结果相反的直奉战争后,走上了权力巅峰。利欲的膨胀,使他将扩张的利爪伸得更远,而日本在奉系军阀的发展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郭松龄反奉使奉系军阀遭受了沉重打击,也致使奉系内部的矛盾冲突、腐败等问题暴露无遗,张作霖的欲望泡沫最终破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