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结合报刊实例,从新闻报道的文体特点和功能出发,分析了模糊语言在新闻报道中的妙用。虽是模糊语言,但其所表达的不确定的、模糊的、和非量化的含义使得相关新闻报道模糊得合情又合理。新闻报道中模糊语言的广泛应用使得新闻更加真实、具体而且准确。将精确语言与模糊语言有机结合起来产生合力效果,能有效增强新闻语言的准确性,使新闻报道更好地反映客观事实,从而实现最佳的传播效果。  相似文献   

2.
随着新闻改革的不断深入,新闻报道的表现手法日趋丰富,模糊语言已大量运用于新闻报道中。但是。长期以来,由于许多人片面强调“真实”。把“新闻真实性”与“新闻报道中的模糊语言”对立起来,认为“模糊语言”与“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的新闻”是格格不入的。时至今日,模糊语言已在新闻报道中普遍运用,还有人不敢理直气壮的承认。我认为:这是一种不正常现象。“知己知彼,百战百胜”。我们应该采取积极的态度,加强对新闻报道中模糊语言的研究,让其沿着健康、正确的轨道向前发展。本文试图探讨模糊语言  相似文献   

3.
本文首先阐述了模糊语言的概念以及模糊词语的分类,其次举例说明模糊语言在中英文报刊中的普遍性,最后论证说明模糊语言的正确运用非但不会影响新闻报道的准确性,还会使新闻报道更加接近新闻事实的本来面目。  相似文献   

4.
准确性是新闻语言追求的目标之一.但是,准确性不等同于精确性,精确语言可以实现准确性,模糊语言同样也可以实现准确性.模糊性语言的使用在新闻报道中是不可避免的.模糊理论能够解释新闻语言中模糊性词语存在的合理性和必然性.在新闻报道中适当地运用模糊性表达方式,有助于提高新闻报道的质量.  相似文献   

5.
模糊语言属于特殊的现象级语言概念,具有较强的不确定性,与新闻的准确性特点相对立。模糊语言对新闻的最终报道效果有重要影响,因此,需要研究模糊语言的特点及其在新闻报道中的合理性应用策略。即分析了模糊语言的组成,提出了模糊语言的特点,再从信道容量、读者兴趣、新闻报道背景、劝慰引导、负面效果、美学信息、语言绝对等7个方面阐述了有效的合理性应用策略。  相似文献   

6.
吕叔湘指出:“新闻语言的首要要求是准确。”可见,新闻是非常强调语言的准确性的,而用模糊语言似乎是一个忌讳。实际上,在新闻报道中,模糊语言的运用是不可避免的。尤其是近些年,各类新闻文体尤其是预测性新闻报道中模糊语言的使用频率越来越高,社会认同度也越来越强。因此,有必要重新审视模糊语言现象,了解其使用的合理性与恰当性,使之更好地为新闻写作服务。  相似文献   

7.
许多人把“新闻真实性”与新闻报道中的“模糊语言”对立起来,认为“模糊语言”与新闻写作是格格不入的。其实,模糊语言在新闻报道中具有一定的审美功能。那么,什么是模糊语言呢? 1965年,美国数学家扎德首先提出了“模糊”这一概念,接着便产生了模糊数学,模糊逻辑,模糊语言学。我国对模糊语言的研究始于1980年,伍铁平同志发表《模糊语言学》一文,第一次在汉语言研究中引进了“模糊”与“精确”这对概念。伍  相似文献   

8.
郭英 《新闻知识》2012,(7):35-36
新闻报道作为语言的一种表达形式,通常要求具体实在、简明精炼、通俗易懂、生动形象。而恰当地使用模糊语,能帮助人们实现这一功能。新闻模糊语言的运用是一门艺术,合理运用模糊语言能增强新闻可信度,提高新闻时效性,使新闻报道更礼貌,更生动从而达到成功交际目的。本文探讨了模糊语在新闻中几大语用功能,同时还以关联理论的推理交际模式分析了新闻模糊语言的交际目的。  相似文献   

9.
大千世界万事万物,不仅存在精确性,而且还存在许多模糊性。作为对客观事物进行真实反映的新闻报道,要反映事物的模糊性,不可避免的需要运用模糊语言。运用好模糊语言,对提高新闻报道质量和社会效果有重要作用。就电视新闻而言,模糊语言主要是指视觉模糊语言,即所拍摄的画面不稳定、不完整、不清晰,以及编辑时用特技制作的模糊效果。从常规、通用的拍摄要求上说,这是错误或低水平造成的现象,但是在特定的时间和环境里,这种模糊效果往往比稳定清晰的  相似文献   

10.
字东玉 《新闻世界》2014,(1):159-160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新闻语言作为一种特殊的语言形式,首要的标准是准确,但是模糊语言逐渐成为新闻语言中一个客观必然的存在形式,这一必然是语言本身的属性,同时也是新闻报道的要求,在具体的新闻报道中,新闻语言的模糊性凸显了它的存在意义及合理性。  相似文献   

11.
军事新闻强调准确客观,运用模糊语言似与此项背。然而,人类的语言具有天然的模糊性,军事新闻又因自身保密性、预测性、谋略性等特质,它又不得不降低语言的精确度,做适当地模糊化处理。本文以模糊语言学理论为切入点,以实证为基础,剖析了军事新闻报道中使用模糊语言的原因,并进一步指出运用模糊语言需要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唐莹 《编辑之友》2010,(6):58-59
准确、简洁是新闻写作语言的基本要求,是新闻工作者在新闻语言方面追求的目标.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指出:"新闻语言的首要要求是准确.早在1965年,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数学家查德发表了题为<模糊集>的论文,首次把"模糊"的概念引入数学领域.到了70年代,产生了许多新兴的交叉学科:模糊逻辑学、模糊修辞学、模糊语言学,等等.实践证明,模糊语言与精确语言相互补充共同作用,使新闻报道更加接近新闻事实的本来面目.  相似文献   

13.
一般地说来,新闻是忌讳模糊语言的,业界有不少人士批评说“近日”、“前不久”、“日前”、“大约”、“左右”等模糊语言不应该出现在新闻报道中。批评讲的确实有道理,因为新闻讲求的是事实的真实性、客观性,讲求的是语言的准确性、鲜明性,有的时候还需要讲求精确性。  相似文献   

14.
模糊限制语是由美国语言学家Lakoff提出来的一个语言学概念,指的是一些"把事物弄得模模糊糊的词语"。模糊限制语往往表现出程度、范围、数量等的模糊,或表现出态度的含糊和不肯定。有趣的是,在新闻报道中,恰当地使用这些"把事物弄得模模糊糊的词语"不仅不会违背新闻语言客观、准确的表达要求,反而会在一定程度上增加语言的客观性和准确性,甚至使语言表述显得更加谨慎或者更为得体。  相似文献   

15.
新闻要求真实、准确、及时、有趣,这就要求用最佳的报道手段来反映客观事物.对新闻事实作模糊处理就是这种手段之一。在新闻报道中,模糊处理是指主要运用模糊语言或模糊语境来报道新闻事实。需要指出的是,模糊处理并不排除使用精确语言。在大多数情况下,信息越精确,受众的接受率反而越低,有时,精确语言反而使受众产生模糊感。模糊处理虽然有模糊色彩,但却能准确地将信息传递给受众。如“喧闹的集贸市场,噪音高达100分贝”。100分贝是精确语言,但受众并不觉得噪音大,而“喧闹”,“高达”反而使受众对集贸市场人声鼎沸、高声叫卖的热闹场面有了准确体  相似文献   

16.
多年来,新闻报道存在的一大通病是语言枯燥乏味,可读性差。这是新闻作品缺乏吸引力的重要原因之一。在新闻实践中,如何才能使新闻语言达到明了生动,引人入胜的要求?这需要我们变换一下研究问题的思维方式和角度,从模糊语言的运用方面作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17.
近两年,新闻媒体在播报新闻、特别是播报突发性事件新闻时, 经常出现不交代具体时间的“×××(书记、市长、领导或记者)第一时间赶到第一现场”、“到记者发稿时……”、“截至记者发稿时……”这类语言形式。对这种语言形式,笔者有点武断地认为:大为不妥,不该使用。首先,这类语言形式是模糊语言,表达意义不逼真、不清晰、不精细、不准确。所以在大多数情况下, 模糊语言是新闻报道的一大禁忌,往往会有损新闻价值。其次,运用这类模糊语言形式,有时还会有损新闻媒体在受众心目中的良好形象。比如:某市油气库发  相似文献   

18.
王珏 《东南传播》2010,(8):63-65
模糊传播作为一种策略性意义模糊化传播行为,其出现与使用非常普遍,在社会信息传递中起着特殊作用。在新闻传播领域中,报道者出于新闻策划布局或特定业务要求将新闻要素模糊化,即属于模糊传播行为。模糊传播因其策略性并不与新闻的真实性相悖,反而在需要特定报道效果的新闻实践中发挥着特殊的作用。本文从模糊传播的机制、效果出发,试探讨模糊传播在新闻报道中的体现和运用,通过研究其实现的形式、方法,以明确模糊传播在新闻报道中的传播模式,并提出通过这一传播形式优化新闻报道信息的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9.
柳林 《新闻世界》2010,(5):42-42
客观是新闻报道的首要原则,如何使新闻报道客观全面地反映事件的原貌,避免产生不必要的偏差,笔者认为要注意新闻报道的全面性;避免使用模糊词语;加强职业道德建设。  相似文献   

20.
徐烨 《新闻传播》2010,(4):83-83
新闻作品要求以再现的方式真实准确地反映客观事实,而在新闻报道中我们往往可以看到类似于"技术水平‘大幅度’提高"、"取得‘较好效果"这样的语言,被我们认为是模糊信息。某些时候,客观事物的复杂性、事物发展的随机性,以及记者主观认识上的局限性,使得记者只能运用模糊性语言来达到相对准确,而有些时候,模糊性语言反而可以达到精确语言所达不到的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