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钟祥 《新闻爱好者》2011,(12):156-157
自春秋时期士阶层从统治阶级阵营里独立出来以后,隐与仕、出世与入世、独善与兼济的矛盾便如同形与影一样,始终困扰着中国的一代代知识分子,从而导致了中国知识分子处世的双重人格。中国历史上的知识分子中,真正的隐士是  相似文献   

2.
《中国绅士》张仲礼著,李荣昌译,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1年版与“知识分子”一词相比,以“士”来指代中国古代的知识阶层似乎更为合理。“士”是一个典型的中国语词和现象,尽管随着历史的延长不断地增减着内容含量,却缺少“自由”、“独立”的味道, 反而具有依附政治的鲜明功能特性。  相似文献   

3.
宁玲 《新闻传播》2012,(6):17-18
中国传统的"士"阶层和过渡时期的知识分子之所以不能创立真正意义上的新闻学理论,其根本原因在于他们缺乏知识分子的自我意识,只是把新闻视为救亡图存或者进行政治宣传的工具,并不能将新闻看做一种独立而神圣的事业来对待。只有待新闻界知识分子真正成型之后,才能凭借他们对新闻学的终极关怀去创立独立的新闻学理论。因而,新闻界知识分子的成形是中国现代新闻学理论得以创建的人文基础。当然,中国新闻学理论的创立同时也是中西文化交流与冲突的结果,是新闻界知识分子吸收西方新闻学理论的结果。  相似文献   

4.
谷朝众 《兰台世界》2012,(30):64-65
墨子的职业教育思想是中国教育史上的创举,墨子首次把知识分子和劳动者相结合,把理论学习与生产实践相结合,形成了以培养“兼士”为目的的职业技术教育思想.  相似文献   

5.
知识分子是什么人?如果有人提出这样的问题,我想读者也许会和我一样感到奇怪,这还不好回答吗?在中国古代,知识分子就是“士”,这是孔子时代出现的凭知识谋职,受雇于君主的新阶层。  相似文献   

6.
耿法 《新闻爱好者》2007,22(2):26-27
民国时期的知识分子中颇有一些“怪人”。其实这样的“怪人”无非是有着与众不同的独特个性的学者、教授和其他知识分子,构成了民国知识分子色彩斑斓的群像。傅斯年就是其中一位,是20世纪中国社会舞台上一个颇有影响的学者。  相似文献   

7.
董学升 《档案》2024,(2):44-48
庚子事变后,“东北局势”日趋危急。面对此等情形,中国知识界开始寻找拯救东北的图存之道,其中尤以清廷官员为代表的士人知识分子与学界为代表的学生知识分子表现最为明显。然而,上述两个群体对“东北局势”的认知竟呈现出明显的分歧。张之洞等士人知识分子希冀在东北实行开门通商的策略,而学生知识分子则主张奋起抗争。可以说,清末的中国社会正处于“排满”思潮勃兴与“中华民族”观念产生与发展的交叉时期,以致他们对东北的认知产生了分化。  相似文献   

8.
中国知识分子缺乏的是对人民大众诚惶诚恐的敬畏,缺乏的是对中国基层事务最起码的调查和参与,缺乏的是热情和真诚。这些“知识分子贫血”症状仍然在全社会蔓延,敢于做“不富而贵”的精神贵族者已是稀有动物  相似文献   

9.
大众传媒与知识分子的关系引起了学界关注。本文认为布氏“电视知识分子”理论并不能解释中国现代社会二者之间的全部关联现象。作者结合中国国情,指出传媒时代知识分子与大众传媒之间存在三种关系:“公共知识分子”、“传媒知识分子”、“节目专家”与大众传媒之间的关系。提出了各种知识分子的判定标准,并简略分析了各类知识分子对大众传媒的影响。指出,一味地批判并不代表公允,正确的态度是区别对待。对于“公共知识分子”和“节目专家”,应从道德上鼓励,制度上保障。对于“传媒知识分子”,则应提倡学者及传媒自律,并从法律上保障相关制度的健全。  相似文献   

10.
学界     
“五四”不仅是中国现代知识分子的起点,而且是百年来中国知识分子无法走出、必须不断回归的起点:每逢“五四”,如何继承和超越“五四”,总会成为知识分子话语中的热点议  相似文献   

11.
知识分子介入大众媒介的两面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郭万盛 《声屏世界》2006,(10):10-12
引言关于“知识分子”这一概念,不同的学者依据不同的视角对其有不同的界定和划分。鉴于“知识分子”概念界定的多样性、模糊性,以及当下中国的独特语境,本文中所谓的“知识分子”是指:具有一定的学识修养和思想能力、具有公共关怀和济世精神、从事知识的创造和传承的人,各行业的专家学者正是其主体。由于知识分子界定的多义性,知识分子与大众媒介应该保持怎样的一种关系,也是众说纷纭。如美国有学者认为趋向于电子大众媒介的知识分子是逃避公共责任的“个体知识分子”;而早期法国话语对知识分子退出媒体却提出质疑。①在当今中国,如何看待…  相似文献   

12.
胡适认为中西文化并不存在异质性,因此他一方面输入西方的“科学”与“民主”,另一方面向海外传播优秀中国文化.胡适通过出版专著、发表论文、演讲报告、为学术著作写序等多种方式,对外传播中国文化,践行时代赋予知识分子的责任与义务.  相似文献   

13.
中国知识分子与政治的关系是“文革”以后开始研究的学术热点之一。其研究的内容不仅包括现当代的知识分子,还有古代知识分子。李刚所著《现代知识的分子的话语转型(1949—1959)》(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07年3月版),以20世纪50年代知识分子群体的思想、知识、学术转型为考察对象,勾勒出了建国初期知识分子转型的大致线索,尝试性地解读了当代社会思想与时代历史变迁的丰富信息。  相似文献   

14.
我们常说知识分子是社会的良心,只问是非,不管一切,并且以思想为生活之最高情趣;同时我们又说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是反思的思想。因此而推知,哲学家或以宇宙、社会、人生为思考对象的人乃是一时代或一民族的精神向寻。他们于人生、社会、宇宙皆有一种真切的关怀,深刻的思考,其传播于世者每每成为发聋振聩的真知灼见,陶铸一时代、一民族之精神.中国的知识分子,即历史上通称为士者,常“以天下为己任”;他们“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像美国立国前“五月花号”上的清教徒,或法国大革命前的“百科全书派”的思想家,中…  相似文献   

15.
石明 《新闻知识》2012,(6):43-44
在人类开发与利用媒介越发充分的时代,知识分子与媒介的融合也越发深入,从士阶层与媒介的接触多是在为统治者作传声筒、卫道士,到近代知识分子"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再到现当代知识分子与媒介的亲密接触,知识分子悄无声息地步入了媒介化征程。  相似文献   

16.
邹韬奋在短暂的一生中,与周恩来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他崇敬周恩来,依赖周恩来,生命垂危之际仍呼唤着“周恩来!”周恩来也了解邹韬奋,敬重邹韬奋,给予了邹韬奋高度的评价——“邹韬奋同志经历的道路是中国知识分子走向进步、走向革命的道路。”  相似文献   

17.
私人、官方和书坊三者构成了中国古代编辑出版事业的基本格局。“士”阶层是编辑著述的主体,以追求“不朽”作为编辑出版的理念;官方以编纂大型图书作为实施“文治”的标志;书坊出版物与市场需求有密切关系。三者相互补充,又从不同角度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特征。  相似文献   

18.
新书推荐     
《中国新闻周刊》2006,(8):82-82
★《习惯性八卦》黄集伟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1月定价:18元黄集伟的第五本“语词笔记”。用他自己的话来说,这本书“聚拢了些许与这个城市、这个年代有关的种种尘嚣与琐屑”,在选择上也重趣味“,用那些或粗糙、或绝妙、或人性飞迸、或绝望透顶的语词将那无穷无尽的哈欠至少PK在十强之外”。★《知识分子与人民币时代》陈明远文汇出版社2006年1月定价:22元知识分子的经济生活,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焦点。这本书探讨了社会转型时期中国知识分子的出路。反思整个20世纪,中国知识分子的生活状况几经曲折,中期逐步贫困化,甚至出现“脑体倒挂”。…  相似文献   

19.
2003年:公共知识分子参与新闻舆论监督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关于公共知识分子(publicIntellectual),近年逐渐成为讨论热点。一般认为,最早提出这个概念的是美国学者亚格比,他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出版的《最后一个知识分子》中宣称,美国的知识分子已经死亡,最后一代是二十年代出生的,被称为“公共知识分子”,即面对公众发言,为公众写作。①结合目前中国公共知识分子存在现状,我想所谓公共知识分子,就是那些“运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就公众关心的政治、社会和意识形态等热点问题在各种公共媒体和讲坛上发表评论的知识分子”。自“非典”、“孙志刚事件”、“黄静事件”发生以来,知识分子在媒体上论政立言,…  相似文献   

20.
李薇 《新闻世界》2013,(1):107-109
《新青年》是“五四”时期的重要刊物之一。其对近代中国知识分子产生了较大影响,描绘了近代中国知识分子的演化轨迹,凸显了新思想的传播对思想解放、知识分子阶层解放和媒介发展具有巨大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