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家在我心中》是电视系列纪录片《我们的留学生活——在日本的日子》中的一集。《我们的留学生活》是由在日本留学的中国学生利用业余时间,自己集资,历时4年屡经磨难制作完成的。这部纪录片共10集,每集约50分钟,记录了鲜为人知的中国留日学生的生活。丁尚彪是留日学生中的一员,他在日本已经度过了8个年头,《家在我心中》主要记录的就是他与远在上海的家人是如何共同努力,并最终实现让女儿  相似文献   

2.
自1896年中国向日本派遣留学生开始,清廷出台了一系列积极鼓励莘莘学子出洋求学的政策。因为"取径东洋,力省效速",所以日本成为了中国学子留学的重镇。尽管留日学生鱼龙混杂,但这一群体促进了中国现代化的进程。  相似文献   

3.
袁铃 《新闻前哨》2001,(4):34-35
不久前,在各地电视台播放的一部纪录片《我们的留学生活》,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就连制作该片的导演张丽玲也成了人们街谈巷议的追梦女人。看过节目的人都会为此片而震撼。《我们的留学生活》以真实的人物、追踪的情节向观众展现了一个真实的世界。尽管现在有些媒体对张丽玲其人及其片中的某些片断提出质疑,但不能否认,《我们的留学生活》的出现让更多的观众熟悉了这种不同于电视剧、电影的体裁──纪录片。这说明只有给真实足够的空间,纪录片才具有生命力。 其实,单就纪录片这个名词,它已明确反映了这一形式的基本性质与创作方法:纪…  相似文献   

4.
周长笃 《现代视听》2012,(10):60-62
文章以纪录片《我们的留学生活——家在我心中》为例,分析了纪录片细节与镜头使用的意义与方法。  相似文献   

5.
留日学生不仅是中国新旧文化转型的媒介,更是中日两国交流的重要载体。故而,留日学生研究一直以来都是史学研究的热点之一。然综观目前既有之研究成果,论者多着眼于留日学生角度,而鲜有考察清政府留学政策前后演变之专论。笔者不揣浅陋,拟对清末留日政策的发展演变进行初步的梳理,不当之处敬请方家批评指正。一困惑与向往:救亡讨论与留日政策的确立  相似文献   

6.
作为央视今年的重点选题项目,10集大型系列纪录片《我们真实的留学生活》日前已开始正式启动,不日就将远赴美加进行实地拍摄。这部总长300多分钟、共10集的纪录片就是要用最真实的画面、最朴素的声效再现中国留学生在异国他乡的生存状况,展示他们不同的个人发展际遇。该片在结构上,以时间的跨越和人物的内心变化为坐标进行拍摄,片中将出现数十位有北美留学背景的讲述人,其涉及的话题包括择业、爱情、学习等等,以及他们或悲伤或快乐的心情。“无论观众从片中感到的是迷惘还是沮丧或是兴奋欢呼,我们坚持每个镜头都将是真实的再…  相似文献   

7.
影片推荐     
北京电视台制作的访谈性节目。尤其难得的是,节目找到了一些艾滋病患者来到现场参加访谈。 《我们的留学生活》 这部纪录片一度引起了轰动和争议。摄制组拍了66个中国人的故事,整个片子包括了几百个在日中国人,其中很多人都是连续几年跟踪拍摄的。  相似文献   

8.
靳明全 《新闻界》2005,(5):30-30
《劳动界》是上海共产主义小组于1920年8月15日在上海创办的刊物,刊物主办者是陈独秀.作为上海共产主义小组的领导人,陈独秀邀约了曾在日本留学的朋友,如李达、李汉俊、沈玄庐等,参与了《劳动界》的撰稿工作.《劳动界》发稿内容主要是针对中国工人运动,为工人说话,向工人灌输革命道理,结合工人的生活与斗争事例,深入浅出地宣传社会主义。  相似文献   

9.
90年代后,中国纪录片迅速发展,独立制片人和他们的作品大量涌现。张丽玲的《我们的留学生活──在日本的日子》、杨丽娜的《老头》就是其中的两部。他们拍摄许多优秀作品,有的甚至在国际纪录电影节上获大奖。透过这些纪录片创作,我们可以看到其中蕴涵的浓郁的个人化色彩。 一、产生原因 从历史发展上讲,它是个性解放的体现。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杜会本质是他所处的一定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的自由、个性和个性解放,都是具体的、历史的。有人说:“历史发展到今天,已经进入张扬个性的时候了。越来越多的个性化创作横空出世,并得到大…  相似文献   

10.
韩阳 《出版参考》2005,(8S):15-15
七月,欢乐暑假带着青春和热情徐徐拉开帷幕。7月31日下午,东方出版社、中关村图书大厦共同举办了一场别开生面的读者见面会“用心留学,用心生活——一名成功的海外留学生与您共享留学心经”。东方出版社2004年出版的《用心带你去留学——3inl双语留学宝典》一书,自出版以来,得到了读者的广泛关注。与一般的留学类书籍有所不同,此书首推“双语”概念,增加“原汁原味学英语”、  相似文献   

11.
魏聚刚 《兰台世界》2012,(25):36-37
从1898年到1914年这段时间,日本在中国的历史进程中起着重大作用。甲午战争日本战胜中国的结果,使得中国朝野认识到,只有学习与掌握西方的先进技术,才能在列强环伺的世界中立于不败之地。1897年德国侵占胶州半岛的行动,直接加剧了中国国内学习西方现代制度的紧迫感,同时也使日本成了一条更易被接受的通向西方化的道路。学生的出国始于甲午战争以后,欧美太远,代价高昂,于是出东洋留学,学习东洋近邻日本的军事、实业领域的经验,便成为一条捷径。在20世纪的最初10年中,中国前往日本留学的活动很可能是到此时为止的世界上最大规模的留学运动,留日学生中产生了民国时期中国的第一代领袖。  相似文献   

12.
后纪录时代的纪录片——观大型纪录片《故宫》有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斌 《声屏世界》2006,(4):41-42
为纪念故宫博物院成立80周年,由中央电视台、故宫博物院联合摄制的12集大型纪录片《故宫》(精华版)在央视一套播出。《故宫》展现的是一种全新概念的纪录片。它迥异于以前的纪录风格和理念,呈现出纪录片创作中的一种新的趋势。技术·奇观化当我们批评麦克卢汉所说的“媒介即讯息”中体现出来的技术决定论观念的时候,技术却已经实实在在地改变着我们的生活,也改变着纪录片的创作。《故宫》片中近80分钟的三维动画创造了纪录片中动画创作的新纪录。央视和故宫的相关领导都表示,此次拍摄“不敢说绝后,但一定空前,而且估计20年之内不会再有”。…  相似文献   

13.
国强 《记者摇篮》2014,(9):45-46
2012年,一部美食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曾感动了无数人,也让一贯低调的纪录片成为社会各界的关注焦点。2014年4月,《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回归荧屏,给观众带来了新一轮的视觉盛宴、美食狂潮和超越美食的思考。艺术源于生活,但绝对不是对生活的复制。同样作为艺术品的纪录片,它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它并不仅仅是用我们先进的摄像工具精细地复制我们的生活,在描摹生活的同时,它更应该传达一种艺术美感,抒发一种  相似文献   

14.
赵艳花 《兰台世界》2012,(22):34-35
1898年,张之洞发表《劝学篇》,一方面强调留学教育对于开通一国风气、吸取国外先进科技知识的重要性,另一方面指出了今后留学之方向,"西洋不如东洋"。清朝政府很快采纳了张之洞的建议,对招考学生实行全额公费,鼓励自费留日,声明给予功名奖励。自此,清末留日之风逐渐开启。1905年,科举制的废除和日本对俄战争的胜利更是在全国形成了一次留学日本的热潮。据统计,1900年留日学  相似文献   

15.
1898年,中国的青年知识分子开始赴日本留学,到1904年前后,留日学生已有3000人之多,1906年更增至10000多人。这些留学生在日本形成了一个具有政治见解的知识阶层,“他们比任何人都热心地追求那号召他们为自由而斗争的理想”。他们为了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而创办的华文报刊,就充满了这种对革命理想的热烈追求。这种华文报刊累计达六七十种,这使得日本成为当时革命报刊活动的重要基地。本文拟对20世纪初中国留日学生创办的华文报刊的历史与作用作一概述。一1.同盟会成立前留日学生创办的华文报刊由留日学生创办…  相似文献   

16.
在迄今为止的浙江省留日学生史料中,该省最早派遣留日学生是在1898年《月,即清光绪二十四年(戊戌)。如《新编浙江百年大事记瞰:“四月,嫩江求是书院选派高材生何时、钱承志、陈锐、陆世芬赴日留学,他们是浙江官费派出的第一批学生。”这四人赴日分别学习冶金、法律、兵工、商业。日本为了给中国学生补习语言文字及各种学科,还开办了日华学堂。现经有关学者研究发现,浙江派遣留学生最早的一批是在1897年冬赴日的湖州德清人都侃、杭州钱塘人汪有龄二人。他们由正在筹建中的杭州蚕学馆派赴日本东京传玉县玉叮意进社专攻蚕学。第二年夏…  相似文献   

17.
清末农学留学生人数与省籍考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国席 《历史档案》2002,(2):111-116
清末农学留学生作为由传统农业向近代化农业转换的开路先锋 ,在中国近代农业发展史上具有独特的历史地位。然而迄今为止 ,人们对这一特殊的社会群体的了解仍很有限 ,为此 ,本文将对清末农学留学生人数、籍贯及留学国别作一初步考察。一 留学日本的农学生晚清中国留学生主要分布在日本和欧美各国 ,以日本人数为最多。据统计 ,190 1年中国留日学生有 2 80人 ,190 2年增至 5 0 0人 ,190 3年则超过 10 0 0人 ,190 5年猛增到 80 0 0人1。有学者估计 ,晚清中国留日学生总人数在 2万以上 2。最早留日农学生当属胡宗瀛 ,他于 1896年随同另外 12名中…  相似文献   

18.
由中央电视台摄制的7集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播出以后,其收视率较以往同时段播出的电视剧超出30%,有数据显示第四集的收视率甚至达到了0.55%,几乎赶上了BBC的纪录片收视水平.该片赞誉声一片,引发了一轮全民讨论和追捧.一部纪录片能够取得收视率和口碑的双丰收的确不易,这无疑给一直坚守高端文化的纪录片人以莫大鼓舞,给一直较为低迷的纪录片市场注入了强心剂.《舌尖上的中国》为什么能够获得成功?在该片的火爆已渐行渐远后,让我们再来思考它成功的关键到底在哪里?  相似文献   

19.
王娟 《兰台世界》2011,(8):40-40
19世纪末,留学日本热潮兴起。留日学生们在日本期间和回国以后,翻译了大量日文法国大革命史著作,还编撰了大量宣传与记述法国大革命的文章和书籍。他们成为推动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中国引介法国大革命的重要力量。  相似文献   

20.
《俺爹俺娘》是一部表现孝亲题材的电视纪录片,该片以摄影家焦波与父母的深情为主线,深入而细腻地展示了令人感动的情感世界,不仅在省内、国内的纪录片评比中或得了最高的奖项,而且还代表中国纪录片参赛法国、日本相关的电视节,为我们浙江电视人赢得了荣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