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本文对广东纪录片中蕴涵的本地乡土情结进行分析,从一个侧面考察纪录片与其文化背景及体制之间的关系,进而对广东纪录片的美学特征进行了总结,以此提出在岭南文化背景下广东纪录片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2.
慎海雄 《传媒》2017,(6):1-1
纪录片是国际文化交流认同度比较高的语言,是对历史的一种艺术的再现。纪录片独特的思想内涵、文化品位和艺术魅力,越来越受到观众的喜爱。13年前,敢闯敢干的广东人,借助广东驻穗影视圈的交流优势,按照当时的国际范式,开启了中国纪录片国际交流和创作的节展模式,种下了中国纪录片国际交流传播希望的种子。  相似文献   

3.
纪录片是国际文化交流认同度比较高的语言,是对历史的一种艺术的再现.纪录片独特的思想内涵、文化品位和艺术魅力,越来越受到观众的喜爱. 13年前,敢闯敢干的广东人,借助广东驻穗影视圈的交流优势,按照当时的国际范式,开启了中国纪录片国际交流和创作的节展模式,种下了中国纪录片国际交流传播希望的种子.  相似文献   

4.
[专家访谈--编者按] 2006~2007年,中国传媒大学电视与新闻学院广播电视新闻学博士谢勤亮在写作博士论文<影像与历史:年鉴学派视野下的中国纪录片>期间,对央视、凤凰卫视、中央新影、上视纪实频道、山东卫视、广东卫视、深圳卫视等媒体纪录片制作机构的部门负责人、制片人、资深导演以及参与策划制作纪录片的部分人文社会科学学者作了访谈.  相似文献   

5.
近几年来,涌现了一大批以纪实为本质特征的优秀纪录片,代表作有《望长城》、《德兴坊》、《远在北京的家》、《广东行》、《潜伏行动》等等.它们给观众、给新闻界带来了一种全新的感受.在理论上,关于纪录片的本体研究方兴未艾,但对于纪录片给新闻界带来的冲  相似文献   

6.
1月19日,中央电视台召开电视纪录片《广东行》研讨会,邀请北京广播学院、中国广播电视学会、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等单位的影视专家、教授,对《广东行》一片的成功与不足进行座谈研讨。中央电视台台长杨伟光、《广东行》摄制组负责人、电视台新闻中心主任章壮沂介绍了该片摄制与播出情况。去年春天,邓小平同志南巡重要谈话发表后,全国掀起改革开放新浪潮,同时出现各地纷纷派人赴广东观摩学习的热流。正是在这个背景下,中央电视台派出由14人组成的摄制组,于  相似文献   

7.
金震茅 《视听》2016,(1):25-27
电视纪录片批评主要是指通过对纪录片作品的解读,对电视纪录片主题及价值和画面艺术作出评价。本文对新时期电视纪录片批评的意义与表达方式进行了理性的思辨和阐释,目的在于引导受众科学地分析电视纪录片作品和相关的电视纪录片活动,以期取得良好的纪录片传播效果。  相似文献   

8.
刘震  王伟 《新闻界》2013,(8):43-47
本文通过对截至2013年奥斯卡144部获奖纪录片进行全面梳理,探讨纪录片多元化的特点及多源化发展趋势,对奥斯卡纪录片进行合理断代并与同时期重大事件相对应,纪录片表现出鲜明的时代特征。奥斯卡获奖纪录片多元与多源化发展的趋势,对于国内纪录片的生产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9.
曹德松 《视听》2016,(7):15-16
纪实美学风格纪录片的一个重要特征即真实感。中国新时期的电视纪录片不断应用纪实美学的特点进行创新和突破发展,取得了较好的成绩。本文通过对新时期电视纪录片的创作风格和特点进行分析,研究纪实美学对电视纪录片的影响以及对传统纪录片的突破。  相似文献   

10.
从中国第一部电视纪录片产生到现在,中国电视纪录片走过了50年的历程。近年来,随着纪录片题材的扩张和对影像化的追求诱发了多种表现手法的运用,从而产生了对纪录片真实的怀疑。而其实,无论从纪录片的本质属性还是创作状况来说,50年来的中国电视纪录片创作仍然一直坚守着真实的基石。纪录片的真实理念并没有被颠覆,也没有必要进行重构。而面对纪录片真实的怀疑,我们有必要对纪录片的真实属性和近段时间出现的一些表现手法进行重新思考和梳理。  相似文献   

11.
在电视纪录片的表演方面,充分了解人物性格、仔细观察生活细节,是纪录片创作的重要源泉。纪录片创作的灵魂在于它的选题价值以及对于人物性格的把握,这是纪录片真正吸引人的地方所在。因此我们不能忽略人物的表演在纪录片中的重要作用,这是纪录片的活力,也是纪录片的灵魂体现。本文对电视纪录片中表演者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阐释,对表演元素在电视纪录片中的应用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2.
随着新媒体的发展,手机纪录片已经逐渐被人们熟知。通过对比一些已经出现的手机纪录片定义,尝试对手机纪录片提出综合的界定方式。在此基础上,对已经出现的手机纪录片文本进行分析,试总结出手机纪录片的现状以及强纪实性和叙事短小精悍的共性艺术特点。基于此,总结出在新媒体视阈下,用手机拍摄纪录片有着普及容易、方便简单、成本投入低、互动性强的优势。进而以手机纪录片的优势为研究点,尝试对当下的手机纪录片的创作要点进行探究。  相似文献   

13.
本纪录片是电视专题报道类节目的代表,在纪录片制作中,编导意图会直接影响纪录片的艺术价值.因此,有效贯彻、积极实现编导意图也成为纪录片创作的一条主线.文章结合纪录片的性质,就纪录片创作中编导意图的实现途径进行了分析,希望能有助于人们对纪录片及纪录片创作的认识和了解.  相似文献   

14.
本文系"中国纪录片发展战略研究"课题组2009年研究成果,该报告从纪录片频道、纪录片栏目、纪录片节目、纪录片市场状况、问题与对策五个方面对2009年中国纪录片发展状况进行了全面而详细的梳理.  相似文献   

15.
王天 《今传媒》2011,(12):59-60
自然类纪录片已经成为当下人们最为关注的纪录片种类之一。它从生态现实出发,体现对生命的深层关注,对自然的终极关怀,表现出对生命的尊重珍爱。本文从叙事方法和审美视角两个方面,对纪录片《海洋》进行了分析,对最新自然类纪录片的发展成果和突出特点进行了总结,同时,也揭示了自然类纪录片对人类产生的深刻而意义。  相似文献   

16.
正中国传媒大学中国纪录片研究中心推出的2013年《中国纪录片发展报告》,第一次全面从产业角度,对国产纪录片产量、播出量、投资成本、交易规模等市场要素进行产业描述,同时对国外产业政策、纪录片与新媒体、纪录片盈利模式,以及纪录片的院线情况进行了全景式的观照。报告显示,近一年来,中国纪录片利好频出,社会关注度空前提升,产业要素逐次凸显,商业模式逐步成型,产业链条逐渐清晰。然而,结构性产业政策依然缺失,系统性产业制度相对滞后,产业集约化进程亟待启  相似文献   

17.
郑耀豪 《视听》2022,(2):110-112
纪录片的创作大体上分为前期调研、正式拍摄、后期剪辑三个阶段.以"脱贫攻坚"为主题的系列纪录片,对创作者提出了更具体的要求.广东卫视马志丹工作室在创作《跑好最后一公里》的过程中,逐渐摸索并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创作模式:以"第一书记、扶贫产业、贫困户"三故事要素为核心链条的前期调研思路,以故事差异化为前期拍摄的指导思想,以主题...  相似文献   

18.
张兴动  陈宇翔 《传媒》2018,(5):82-84
互联网、手机、数字电视等新媒体为纪录片提供了更为广阔的传播平台,而传播方式的变革,必然会引起纪录片创作方式的变革,"微纪录片"这一新的样态应运而生.同时,创作方式的变化也对高校微纪录片的创作与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本文以"微纪录片"这一新的纪录片类型为研究主体,从微纪录片的创作特点以及高校微纪录片的创作优势与引导等方面进行探究.  相似文献   

19.
钟夏泉 《视听》2016,(12):7-8
新媒体环境具有开放、自由、互动的特征,中国纪录片在新媒体环境下接受着挑战与机遇。中国纪录片要实施可持续发展的长远战略,必须建立自身的独特品牌,并广泛传播。本文从新媒体环境下中国纪录片发展的挑战、中国纪录片品牌建设的必要性、如何进行中国纪录片的品牌建设等方面,对中国纪录片的品牌建设进行探讨研究。  相似文献   

20.
徐晓雪 《新闻世界》2014,(5):230-231
电影跟组纪录片这种类型的纪录片在国外已经发展成熟,但在我国它的发展还不是很成熟,关于它的界定在学术界也并未形成统一的认识,因而对电影跟组纪录片进行界定,并对它的产生原因进行分析,对电影跟组纪录片在实际中的运用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