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1)余冠英:《诗经选》。本书《前言》对《诗经》的形成,对风、雅、颂的分列和内容都作了介绍。选诗以风和小雅为主,大雅、颂选得少。注释精确,诗后并对诗意作了说明。(2)马茂元:《楚辞选》。本书《前言》从文学史角度介绍《楚辞》,突出屈原在创作上的杰出成就。书中着重选了屈原的辞赋,也选了宋玉、贾谊、淮南小山各一篇。注释详明,又有分段说明。(3)余冠英:《乐府诗选》。本书《前言》对乐府的起源和演变作了说明。内容分汉魏乐府古辞、南朝乐府民歌、北朝乐府民歌、汉至隋歌谣、汉魏晋宋文人乐府。  相似文献   

2.
南北朝乐府民歌是汉乐府、周民歌之后,人民口头创作的又一重要的民歌艺术形式,其内容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对南北朝乐府民歌曲辞的音乐性进行研究,一直是众多学者关注的热点话题。  相似文献   

3.
南朝民歌在以"情"为主基调的前提下不断扩展到其他领域,其创作题材、表现手法、美学特征都与当时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和思想理念有着深刻的联系,而历史文人通过将民歌与诗句的联系,更加丰富了南朝民歌的审美情趣。  相似文献   

4.
陈玉 《兰台世界》2014,(7):141-142
汉代乐府民歌与《诗经》民歌相比,体现出了一定的特殊性,主要表现在韵律上,其在韵律规则下表现出了自身的演唱艺术特点:音乐感与韵律美;与比兴手法的完美结合;声音与韵律的搭配交融。  相似文献   

5.
汉代乐府民歌与《诗经》民歌相比,体现出了一定的特殊性,主要表现在韵律上,其在韵律规则下表现出了自身的演唱艺术特点:音乐感与韵律美;与比兴手法的完美结合;声音与韵律的搭配交融。  相似文献   

6.
边塞乐府诗发展到南朝陈代形成一个高潮,陈代文人创作边塞乐府诗大致有着共同的特点,主要表现在对边塞恶劣环境的渲染、悲伤情感的把握和边塞意象的运用三个方面。陈代边塞乐府为唐代边塞诗的蓬勃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7.
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提起大草原,这首雄浑苍劲的北朝乐府民歌.就会在耳旁悠然回荡。  相似文献   

8.
“乐府”最早出现在秦代。据《汉书·百官公卿表》记载,其属秦少府所管辖,具体职责不详。据《汉书·礼乐志》和《汉书·艺文志》记载,西汉武帝时期,“乐府”复建,其职能为搜集各地民歌,兼及文人创作,并由中央机关统一整理乐曲,以期达到“观风俗,知厚薄”(《汉书·艺文志》)的目的。这些诗作被后世称为“乐府诗”。(由于时代和观念的变迁,“乐府”一词,  相似文献   

9.
学界常常称引“三言二拍”,作为明末商业发展的重要旁证.然而,“三言二拍”吸收了大量前人旧作,其所描绘的商业图景不纯为明代;“三言二拍”商人故事的原创状态显示,在商人阶层、商品构成、商业理念、资本流向等方面,明末商业发展不比前代突出,甚至有衰退.  相似文献   

10.
所谓明清商书,是指明代后期以至清代商人或书坊编撰出版的,以商业经营、商业道德、商品知识和行旅指南为主要内容的,以商人阶层为主要读者对象的日用类图书,亦称作商业书、商人书、路程书等.  相似文献   

11.
民国初期,江苏、河南、山东等各地的回族商人,或躲避战乱天灾,或出于本身发展的需求,大批涌入上海,壮大了回族商人群体的规模和实力,促进了上海回族商业的发展。与此同时,也加快了上海回族商人群体的近代化转型。  相似文献   

12.
唐代乐府诗继承汉魏乐府"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传统,中唐文人尤其强化了乐府诗讽兴时政的功能。从初唐开始,文人便批驳南朝拟古乐府脱离古辞、"唱和重复"的弊病,在具体如何改进拟古乐府的问题上,吴兢主张回归古辞古题,元稹提倡"寓意古题,刺美见事",在此基础上,催生了中唐文人新乐府的创作理论。中唐文人以革新为核心观念,从题、义、词等多角度寻求突破。乐府诗的文体学意味在唐代进一步加强,乐府诗的概念也出现泛化的趋势。  相似文献   

13.
查阅旅蒙商档案,仿佛翻开了中国北方一支商业劲旅尘封的历史,置身远去的鲜活记忆.旅蒙商是清代至民国年间活动在蒙古草原的关内商人.他们有的是汉族商人,有的是回族等少数民族商人.清之前,他们被称为“边商”.  相似文献   

14.
作为我国古代著名的文化商人,子贡一生致力于商业活动,对商业经营有着精湛的总结与独到的见解,对弘扬商业美德、传承商业文化有着重要的贡献。  相似文献   

15.
谢稚  孙茜 《青年记者》2012,(35):56-57
美国迪斯尼公司以中国古代巾帼英雄花木兰为原型,以北朝乐府民歌《木兰诗》为叙事母体,创作了动画电影《MULAN》,让花木兰这个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女性形象得到了新的诠释和演绎。本文通过比较分析从《木兰诗》到迪斯尼动画电影《MULAN》的叙事变化,阐释了这种叙事变化的叙事意义及其传播效果。从《木兰诗》到动画电影转化中的叙事变化  相似文献   

16.
李桂荣 《兰台世界》2005,(8):137-138
西汉文坛,就文人来说是“辞赋竞爽,吟咏靡闻”的时代,在民间盛行的乐府民歌,被认为有“观风俗,知薄厚”的作用,创设乐府机关,广泛采集而唯恐有佚,并没想到给予约束。而文人的兴趣和才力都驰骋在“蔚为大国”的汉赋上,因而诗歌吟咏无多,诗祸也寥寥无几。但发生在杨恽身上的诗祸,却给人以深刻的启示,即用什么样的方法来解决文字档案,是极为重要的。  相似文献   

17.
究则思变 寻求发展 一部《东方商人》,使内蒙电视台电视剧制作中心名声大震。像《东方商人》这样一部内涵深刻、文化品位较高、表现中国民族商业发展史的电视剧为什么不是由上海、广州、深圳这样商业发达的地区拍摄出来?而恰恰是商业比较涉后的地区内蒙古的电视工作者拍摄出来的?这不得不引起人们的思考。  相似文献   

18.
在近代北方集贸市场中,牙商发挥着说合交易、代客买卖、执掌度量衡的重要作用。民国以后,官府放松了对商业的封建束缚,改变了歧视商人、压制商业的政策,北方牙商群体迅速地发展壮大。  相似文献   

19.
我国古代长期存在重农抑商思想,商人阶层处在四民之末,商业发展到明朝中期,在社会中出现很多需要解决的问题,统治者被迫采取了经济改革措施,很大程度上解决了社会矛盾,对商业的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20.
《聊斋志异》是一部优秀的古典短篇小说集,现存故事将近500篇,其中关于商业和商人活动的有70余篇。在近二三十年的研究中,有的人分析《聊斋志异》中的形象,也有的人讨论其中的商业观念和商业意识,或者二者兼而得之。这些对于《聊斋志异》的研究具有重大的开创意义。同时,我们也发现,很多人探讨《聊斋志异》商业故事,忽视其产生的社会背景,缺少系统的梳理和认识。想要弥补这种缺陷,本文以山东地域经济与蒲松龄的商业意识出发,厘清蒲松龄的商业意识和经济观。当然,之所以做这些工作,不仅是为了挖掘《聊斋志异》的商业视角,为研究而研究,更多的是,希望能够古为今用,为今天的商业和商人生活提供一面省视自我的镜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