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个女孩,从小有一个梦想,想使自己成为一位歌手,能够站在舞台上为无数人演唱,为此,这些年,她一直在为自己的愿望而努力。在业余时间,她喜欢跳舞,喜欢唱歌,并且不失时机地在众人面前绽放自己的才华。所有的人都说,这孩子聪明,有唱歌的天赋,将来准能成为一位歌唱家。在众人的赞不绝口中,她参加了一次全国性的大赛。一路上,她过关斩将,杀进了十强,但在十强赛的角逐中,她却不幸败北。她失败的原因也很可惜,只是在回答问题时失了口,但没有办法,竞争就是如此残酷,她兵败如山倒。女孩是流着泪告别舞台的,她一病不起,并且发誓永不再唱歌。就在她沉…  相似文献   

2.
巩慧 《中国档案》2012,(4):36-37
一提到霉菌、虫子,好多女同志都避而远之,而身处档案部门的她,却与这些生物体较上了劲儿,整日与它们打交道,不仅要对一些种类进行选择性的培养,还要系统掌握它们的生态习性。原来,她用了二十多年的时间,与档案虫霉展开了一场持久的较量。在对这些有害生物的研究中,她用实验、报告、考察的每一个日子,填满了自己奋斗的青春,用与时俱进的科技  相似文献   

3.
李磊 《出版广角》2015,(3):118-119
薛涛的儿童小说,饱含着对大自然的深情,尤其写出了东北那片土地上草木的气味和动物的灵气,还蕴含着一种朴素的真诚,非常动人。  相似文献   

4.
薛涛第一次获冰心儿童文学新作奖的小说是《如歌如诗》。7年过去.浙江少年儿童出版社推出了冰心儿童文学新作奖的获奖作者丛书.其中有一本是薛涛的《蓝飘带》,排在首篇的就是《如歌如诗》。  相似文献   

5.
在互联网搜索引擎中输入新华社、朱玉两个词,可以查到12600多条相关的信息,这些信息记录了朱玉18年记者生涯中的酸甜苦辣,点点滴滴.在2003年首届中国记者风云人物评选活动中,朱玉因为披露服龙胆泻肝丸导致尿毒症而榜上有名.在评选活动的颁奖晚会上我们没有看到朱玉的身影,因为她已踏上新的采访征程."让世界因为拥有我们而更美好"是评委会给朱玉的推介词,她也在用自己的行动实践着这句话.  相似文献   

6.
薛涛伯乐:一见投缘8年前,大学要毕业了,写了首小诗,决定投个"大报",于是选择了营口日报。副刊编辑的名字很特别,与唐代的女诗人薛涛同名。不久,编辑回了一封信,说可以见报。我特开心。次日,又收到一个传呼,说要见我。于是,我第一次  相似文献   

7.
镜头对准谁?     
小女参加市里的一次征文比赛,有幸获得了二等奖。颁奖大会那天,电视台去拍了片,女儿见了更是激动不已,以为自己生来第一次有机会上电视了。吃过晚饭,她早早地守候在电视机前,急于看到自己在荧屏上的形象。可是直到新闻片播完后,她只看到一位一等奖获得者领奖时一闪而过的背影,其他获奖者都无缘在电视上露面。而在大会主席台上就座的领导,却一个不少地以特写镜头亮了相。女儿不由失望地说:“又不是给这些领导人发奖,给他们拍这么多镜头干啥?”  相似文献   

8.
她从史家胡同51号走出来,她是"章士钊的外孙女、章含之的女儿、乔冠华的继女,陈凯歌的前妻",这辈子估计都不能摆脱这些标签。另一方面,她又是"博客红人、专栏作家、知名出版人、时尚教母",她,就是洪晃。男人上半截是修养家世、情感经历、博客、微博、时尚杂志、主打中国设计师的精品店……这些都是构建洪晃"发红"的元素。这位中国时尚界和出版界的名人,是个非常乐于表达自己观点的女人。她曾在  相似文献   

9.
作为一名资产阶级新闻记者,法拉奇虽然宣称以严肃认真的态度对待历史,并以一个追求自由真理不畏强权的斗士形象呈现在世人面前,其作品也被西方誉为“二十世纪后期世界历史的见证”。然而阶级本能的偏见,使得她并不能在所有事情上做到客观公正。作为一名美国文化价值观的狂热拥护者,她往往以西方的价值观去评判自己的采访对象,使得她的采访记中多处充斥着难以令人容忍的谎言与偏见。(一)新闻记者的阶级立场决定了法拉奇的阶级偏见,客观真实、全面公正等新闻原则被抛置脑后。法拉奇对波兰工会主席瓦文萨的采访中的表现,自己也感觉到…  相似文献   

10.
记者部落     
《青年记者》2012,(1):24
新闻求实、观众求真,她一直要求自己做一个裤脚上永远沾着泥土的记者;用心做节目,是她在新闻采访报道中的一贯作风;她是迄今为止唯一一位冬季徒步进入墨脱的女记者。本期"传媒骄子",请看全国优秀新闻工作者、中央电视台浙江记者站  相似文献   

11.
《中国新闻周刊》2006,(16):79-79
生活在美国加州的巴斯谢巴·格罗斯曼,是一位游走在数字与艺术边缘的设计师。她把数学、科学和雕塑融会贯通,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设计风格。她的工作是“立体”的:每天都要与对称、平衡打交道,考虑从零到无穷大这样的问题,总之她要发现几何中的美。格罗斯曼认为她相比于传统艺术家的特点在于,第一,更多地使用了数学,虽然不是直接使用,但数学已渗透进了她的设计思想;第二,更多地使用了技术,比如3D绘图、激光雕刻等,正是这些帮助她把一件件没有生命的金属、玻璃,变成了活生生的艺术品。格罗斯曼对数字艺术的偏好可能与她的经历有关,她1988年先在…  相似文献   

12.
我是<妇女生活大全>一书的主编,刘嘉是这本书的责任编辑.由于这本书做媒介,我们从相识到成为朋友,至今算起来已经有16年时间了. 她这个人,能吃苦,能干又会干,从宏观上,驾驭书稿的能力极强,又很细腻,在微观上,书稿中的一个小小毛病她也能发现,绝不放过.在职业道德上简直是无可挑剔,她倾注于书中的情和力,让我这个当主编的人,感动不已,特别是每一想起她身体不好,带病工作,真是觉得对不起她.不过,我也暗自庆幸自己碰上了一个难得好编辑,一个敬业爱岗、有胆有识的编辑中的佼佼者.  相似文献   

13.
母亲(在电话录音中的声音):你好!我是妈妈。我完全糊涂了,不知道自己在哪儿。护士会告诉你的,她知道我在哪儿,刚才她告诉我了。  相似文献   

14.
在议程设置上坚持自己的立场 在今天的国际传播系统当中,对于什么样的新闻是重要的,什么样的新闻是次要的,海外新闻机构有自己的议程设置.这些设定是以他们所处的社会环境来判断的,而在电视国际信号中,这些设定既会表现为冗长的文字,也会表现为丰富的画面.在新闻报道中要注意不能简单跟随.  相似文献   

15.
为了孩子     
孩子马上就要5岁了,不知不觉中慢慢地开始懂事。属于她自己的资料也越来越多,有出生证,托儿所毕业照,幼儿园入学通知,家园联系册,各种兴趣培训的报名表,旅游门券;参观门券,甚至病历卡等等。多年来,这些资料我都完好给她保存着,我有这样一个念头,帮孩子整理一份记录她学龄前成长轨迹的档案,等她长大了作为礼物送给她,或许会对她有所用处吧。至少,让她知道自打她来到这世界上每一步成长都留下了一些怎样的足迹。 结婚5年后,确信自己已怀上孩子时我已过30周岁,而且是在异国他乡,理智上,很清楚该考虑孩子的教养问题,感情上却无论如何也做不到不宠爱这个仿佛是上苍恩赐给我们的孩子,然而狂喜、兴奋过后,孩子的教养问题还是很现实地摆在了我们面前。 不可否认,我们身边有如傅聪般在棍棒下成名的钢琴家,也有如陈景润般常常以馒头充饥,在草稿纸山中,破“纸”而出的数学家……  相似文献   

16.
一个朋友最近看《潜伏》,前面还以为是个谍战版《浪漫满屋》,到了飞机场上余则成和翠平的离别那一幕,触手可及却永不能再见,她突然入了戏,欲哭无泪,内心千抓百挠得仿佛自己在跟爱人生离死别。这表现和她当初看《廊桥遗梦》里梅丽尔·斯特里普在汽车里转动把手时的一样,都能让组织一眼识别:同志,原来你也是文艺青年啊……  相似文献   

17.
李颖 《出版广角》2013,(4):82-83
"疯女人"在自己充满悲剧的一生中,有着对自己命运的思索和认识,渴望真挚的爱情,希望拥有幸福的人生,处处显示了女性意识的觉醒。张爱玲笔下的"疯女人"形象,充满欲望和苦闷,充满叛逆和抗争精神,为中国现当代文学留下极制化的"疯女"典型。从《沉香屑——第一炉香》中的葛薇龙,到《金锁记》中的曹七巧,再到《十八春》中的顾曼璐等,她们都表现了不同程度的精神失常,特别是曹七巧,她所展现的"疯女人"典型在文  相似文献   

18.
《兰台世界》2016,(Z1):81-82
<正>对于我们来说,做电视是节目拥有面包的必要途径;而对于她,更可能是享受与乐趣。金星,一个不能更女人的女人,在即将步入知天命之年,终于有了自己的脱口秀与访谈节目,而且一经播出之后,获得的关注又是空前的,简直是人生赢家。像她在节目里说的,"一个老大妈跟我说,全中国谁能骂得过你呀",她的"毒舌"品质真的在她平时做评委等一系列节目中体现得淋漓尽致。那当她拥有了自己独立的节目后,她的表现如何?在面  相似文献   

19.
路易斯·海,是美国的一位女心理学家。她有一个令人振耳发聩的说法——我们每个人创造了自己的疾病。她不是第一个提出这个观点的心理学家,但是,她列出一个表,一一列举导致疾病的可能的思维模式,还有治疗这些疾病的新思维模式。她当然也不能保证这些说法百分之百有效,不过根据统汁,有超过90%的心理原因导致的疾病是准确的。路易斯·海强调,我们要学会听到身体的讲话。身体的语言,有时候是模糊的,有时候是声东击西、含糊不清。我们要有和自己对话的经验。路易斯·海给出了一个身体语言的小词典。  相似文献   

20.
李娜的启示     
她是一个典型的双鱼座,自己也承认有着强烈双重性格。她的成绩和才华,与她在媒体面前多次表现出来的冷面和蛮横,是双鱼的两面。她内心非常细密,对于身边亲近之人,十分关注,这一面的她,敏感而多情;而她的直言不讳,乃至横冲直撞的为人为语。是被放大的另一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