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对两周铭文的宏观规律考察可以推进金文研究。工吴季生匜(《集成》10212)的、王子适匜(《集成》10190)的目前有释"修饰语"和释"器名"两种意见。对两周匜器铭文要素及结构模式的考察结果显示:匜器铭文中的"器物自名"一项皆不省略。据此,此二字更可能是器物自名。对■、■二字前的相邻字"会"、"■"的所有辞例考察结果显示:"会""■"二字所修饰的器名共有"匜"和"鼎"两个。对两周匜器自名用字的考察结果显示:匜器自名不用"鼎"字。综上,■、■应是"匜"的异构或假借字。通过考察两周金文字形的演变特点及所讨论字形的分布区域,可以基本断定二字是"匜"的方言异构字。根据两周"尊"器铭文模式规律,虢叔尊(《集成》5914)铭文最后一字应是修饰语,不是器物自名。虢叔尊是一件媵器。  相似文献   

2.
据器物形制、纹饰,铭文的立意、措辞及用语等各方面特征,判定中国国家博物馆新近入藏的伯克父甘娄盨应为春秋早期汉、淮流域一带的国族器物。铭文中表器物自名的""应读作"盨";""系"盛"字异构;部分文字如"(饙)""(盨)""(盛)""(稻)""椋(粱)"等写法和用法皆富有特色。在此基础上,对铜器铭文中"用盛黍稷稻粱""用煮用烹"等有关辞例进行了归纳,结合器物形制等作细致分析,指出此类文例常见于青铜簋、盨或簠等类铜器铭文中,器形与铭文"用盛××"或"用实××"名实相符。从文字、文义及文例等方面厘清了过去在文字释读、文义及文例理解等方面存在的一些错误,对有关铭文的正确理解和相关铜器国族的判定皆有一定帮助。  相似文献   

3.
在传世文物与考古发现中带"秦子"铭文的器物有多件。对于"秦子"所指,学者有不同说法。本文结合文献和金文,从称谓的角度分析,认为"秦子"应是春秋早期的秦文公太子静公。  相似文献   

4.
2016年,西安博物院新入藏了12件商周青铜器,均是文物执法部门在打击盗墓的专项行动中从犯罪分子手中追缴回来的。这些铜器年代分别集中于商周之际和两周之际。商周之际的青铜器虽然不能确定是否为同一墓葬,但包含了鼎、簋、觚、爵、尊、卣等当时主要的青铜器类别,不少器物上还铸有1-3字构成的族徽文字。两周之际的青铜器有2件铭文内容相近,可能是同一座墓葬出土之物,铭文中新发现的"醜"字不见于以往所见金文。  相似文献   

5.
正在远古的夏、商、周时期,有一种独特的档案书写方式———用铸刻的方式将文字记录在或厚重或精巧的青铜器物上。人们把上面的文字称为"金文"。金文,是"吉金文"的简称。另一个名称叫"钟鼎文",是因为很多的金文都铭刻在钟和鼎上的缘故。中国古代以青铜器(钟、鼎、盘、盂等)为载体的书史铭文,盛行于殷商末期及两周。商、周时期,中国古代的青铜冶铸工艺达到了全盛阶段,由于礼乐制度的发展,钟鼎等青铜器物不仅演变为奴隶主贵族和封建地主阶级贮存于宗庙的礼器,青铜器上的铭文也发展为记录当时社会重大史实的历史文献。并  相似文献   

6.
中国古代青铜器收藏一直是中国国家博物馆征集工作的重点,近年来国博新入藏的青铜器不乏精品,颇具重要的历史、艺术、科学价值。本文撷取其中六件,作初步探讨:西周早期士尊铸有铭文8字,器主士属于源于地的竹族,世代为作册史官,尊铭为研究商周复合族氏提供了相关资料;西周早期桓父己尊,腹部饕餮纹与鸟纹的组合纹饰值得关注,其主题似源于"神可使鸟"的风俗,而后在战国时期器物上也有所体现及演变;西周早期麤塵甗铸有铭文6字,铭中的""字可作为"甗"字的新证;西周晚期叔带父簋铸有铭文14字,其所饰变形重环纹独特鲜见;杞伯双联鬲铸有铭文20字,为春秋早期杞国国君嫁女的媵器,作为联体器,亦不多见,具有明确的性别指向;王子臣俎是迄今发现的唯一一件带铭的青铜俎,弥足珍贵,可能是春秋晚期楚国王族某位公子的遗物。  相似文献   

7.
族氏铭文是金文的重要构成部分,其见于商周铜器,大多为作器者的族氏名号。族氏铭文构形奇特,考释困难,至今仍是金文研究领域中的一大难题。自北宋嘉韦占年间,有关族氏铭文的搜集、著录、考释就已经开始。毫无疑问,这是研究族氏铭文最基础也是最重要的工作,宋人筚路蓝缕取得的成果值得珍视。  相似文献   

8.
2005年,中国国家博物馆征集入藏了1件爯鼎和2件爯簋,它们与此前所见的3件爯器应属同一青铜器组合。国博所藏的3件爯器造型庄重,纹饰精美,且器内均铸有相同内容的长篇铭文,具有非常重要的历史和艺术价值。诸件爯器的铭文记载了器主人爯受赐于遣伯、遣姬,因感念其高尚的道德言行,铸作宗庙彝器以奉祀其文考的历史背景。铭中"遣伯""德音""余一子"等称谓、用辞均属金文首见,为研究商周时期的遣氏家族及相关历史、语言、文化提供了新的依据。从几件爯器的形制、纹饰、铭文及等级规格来看,该组青铜器约铸造于西周中期,其器主人爯的身份大致相当于诸侯国封君。  相似文献   

9.
《殷周金文集成》11914号距末上的两字,以往学者在字形释读上有误,通过观察最新的照片,这两个字应当释作"圣守","圣"字可以通假作"亭",那么"圣守"就应读作"亭守",按照器物命名惯例,这件器物当改称作"圣守"距末或"亭守"距末。《文物》2011年第9期刊布的一件楚国铜矛,发表者未能正确释读出器主名,只能释读作"竞□"。然而从发表的图片可知,器主的名字当是从"力"从"又"从"畏"声的一个字。典籍中"竞"可以通假作"景","畏"可以通假作"翠",因此,这件铜戈的器主乃是战国有名的楚国将军"景翠",这件铜戈当改称为"景翠矛"。  相似文献   

10.
《殷周金文集成》11914号距末上的两字,以往学者在字形释读上有误,通过观察最新的照片,这两个字应当释作"圣守","圣"字可以通假作"亭",那么"圣守"就应读作"亭守",按照器物命名惯例,这件器物当改称作"圣守"距末或"亭守"距末。《文物》2011年第9期刊布的一件楚国铜矛,发表者未能正确释读出器主名,只能释读作"竞□"。然而从发表的图片可知,器主的名字当是从"力"从"又"从"畏"声的一个字。典籍中"竞"可以通假作"景","畏"可以通假作"翠",因此,这件铜戈的器主乃是战国有名的楚国将军"景翠",这件铜戈当改称为"景翠矛"。  相似文献   

11.
孔子与档案     
我国最早的档案,广义地说应该从原始人类结绳记事后早期的刻划符号、文字及奴隶社会以来的甲骨文、青铜器上的铭文(金文)说起。它们把古代人的经历及需要记的内容,用特殊的方式记到特殊的器物上(如刻划到陶器上、青铜器上、龟甲兽骨上,  相似文献   

12.
绍兴塔山甬钟又被称为"自钟"、"自铎"、"之乘晨钟"。由于其铭文无论在文字释读方面,还是在标点断句方面,都还存在着多种不同看法,所以有关该钟器主名字的认定也是众说纷纭:有的学者认为器主是"自",有的学者认为器主是"之乘晨",有的学者认为器主是"之乘辰"。在之前学者们研究的基础之上,本文主要做了以下两方面工作:第一,对铭文中在判定器主方面具有关键作用的文字,重新进行了详细地考订释读;第二,对徐国铜器铭文中器主自述身世的方式进行了总结,归纳出两种习惯模式,即"徐王/君(某某)之子/孙(某某)"和"某某,余某某之子/孙/甥"。在此基础上,本文认为器主之名应为"之乘辰自",当是与"足利次留"、"乍讯夫叴"、"斯于"一样的"夷式名"。  相似文献   

13.
公典盘出土于山东仙人台周代邿国贵族墓地中的女性墓M5。本文通过对铭文的分析,认为"邿子姜首"应连读为女子名,其身份为姜姓女子名首嫁于邿国者、作器者公典之妻。此器为邿子姜首嫁到邿国时,公典为其所作。铭文中的"室家是保"反映了公典希望邿子姜首能管理夫家的家族事务,表明公典与邿子姜首的身份应分别为家族内的宗子与宗妇,铭文中的祈福语则表达了丈夫对妻子乃至以后共同生活的祝愿。公典盘的出土为研究周代女子的称名方式提供了新的资料,对于周代贵族妇女地位、两性关系及家族形态等问题的研究亦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宜侯见于西周重器宜侯吴簋,其封地所在一直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根据宜侯吴簋铭文所载,宜地位于"东国"之内。"东国"意为东部地区,亦可称为"东土"。从传世文献看,西周"东土"所指有二:一为陕县以东的区域,可谓广义"东土";一为成周地区以东的区域,可谓狭义"东土"。金文中的"东国"与"南国"、"中国"、"内国"并见。表示方位的"内"与"中"概念近似,"内国"应即是"中国"。"东国"名东,"南国"名南,都是以"中国"为中心。金文中的"东国"就是传世文献中的狭义"东土"。此"东国"东抵于大海,西止于黄河,南不越淮水,北不逾九河。宜侯封地当于此间寻找,洛邑边鄙说、丹徒说、宜阳说、阳平乡说和仪征说均可排除。  相似文献   

15.
师■鼎"作公上父尊于朕考郭季易父■宗"之"■"当隶作"■",从攴从"■"(逸),可读作"肆","肆宗"是郭季易父之庙。铭文意思是"师■制作了一件祭祀其祖公上父的铜器放在祭祀其父郭季易父的宗庙(肆宗)里"。这件铜器是小宗师■制作以私祭其祖,而非助祭大宗。不过该祭器的使用地点仍是在大宗宗庙,"郭季易父肆宗"只是铜器的存放地,师■一系未能为公上父立庙。西周时代贵族宗族成员(包括大宗族内小宗及一般族人)的祭祀活动可分为助祭与私祭两种,金文所见庶子或小宗作器"用享宗室"者,内涵是宗族成员作祭器以私祭。部分小宗未能立祖庙,需前往大宗之家进行祭祀活动,反映出西周贵族宗族内部立庙、祭祀及等级制度之严格。  相似文献   

16.
本文根据字形比照,将新见铜器鲍子鼎铭文中的"思"改释作"瞏",并将鼎铭与邿子姜首盘铭文进行对比,认为二器中的"及"用法相同,皆应理解为"跟、同"之意。  相似文献   

17.
王年、月份、月相及干支记日四项因素俱全的铜器对于西周铜器断代以及金文历谱的研究都具有特殊的意义。四要素俱全的铜器的年代确定之后,便可以作为标准青铜器,对于西周青铜器断代及构建西周时期的金文历谱发挥重要作用。正因如此,对于流传的所谓四要素俱全的铜器的真伪,以及它们年代的准确判断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选取近年公布的四要素俱全的"倗叔壶"和作册吴盉(中国国家博物馆藏)进行分析,认为从形制和铭文字体、内容来看,"倗叔壶"的器身可能是在器盖铭文的基础上,结合近年重要考古发现而制造出来的。综合分析作册吴盉的形制和铭文,其年代应相当于西周晚期,与其他铜器系联,可将其年代定在厉王时期。  相似文献   

18.
金石档案是古代罗马奴隶制国家的主要档案类型之一。罗马人通过学习希腊人的字母创造了自己的拉丁文,于是开始形成和积累拉丁文金石档案。从考古发现来看,罗马帝国时期为我们保存了大量的题铭档案,而共和国时期遗留下来的拉丁铭文非常少,属于王政时代的铭文几乎没有。因此,本文所论述的是共和国时期和帝国时期的金石档案。金文档案罗马共和国早期的金文档案很少,因而价值也更为珍贵。其中最古老的是金扣铭文,即所谓“普列涅斯铁城扣针”,因发现于普列涅斯铁城的一座坟墓中而名,其年代最早不超过公元前600年。铭文是用拉丁文从左…  相似文献   

19.
鸟尊出土于天马——曲村晋侯墓地M114墓,由尊铭文可知它是一件宗庙祭祀用的礼器,其拥有者为第一位"晋侯"燮父。鸟尊造型独特,意蕴丰富,既有对周王室的感恩,又有对异姓国的感召。晋系青铜器中,鸟形文物源远流长,推陈出新,深刻折射出三晋大地社会历史的变迁。  相似文献   

20.
国博藏战国错金干支仪,1959年入藏中国历史博物馆,原在中国通史陈列中展出,但鲜为外界重视。作者最近对这件器物做了全面考察、研究。首先,通过仔细观察,对它的尺寸、形制、铭文、使用方法等,一一做了细致描述。其次,将这件器物与战国墓和汉墓出土的干支筹进行比较,认为此器铭文与河北柏乡县东小京战国墓出土的象牙干支筹字体最为相近,应属同一国别,即战国时期赵国的器物,属于三晋系统;而出土汉代干支筹的字体则可能属于新莽前后。最后,讨论了干支在中国古代文化中的历史地位和重要性。这件干支仪设计精巧,类似今日箱包上的密码锁,比干支筹更适合推算时日,而且非常罕见,对中国科学技术史和战国秦汉社会风尚研究,具有很高历史价值,值得学界关注和重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