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司马迁信不信天命?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教材《〈史记〉选读》涉及司马迁的天命观,教学《六国年表》、《高祖本纪》、《项羽本纪》、《李将军列传》、《太史公自序》等文章,会多次遇到这一问题。问题难以回避,事实上又不存在"信"或"不信"这样的简单化结论,这个问题就有作简要讨论的必要。司马迁概括《史记》的创作宗旨是:"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究天人  相似文献   

2.
一、司马迁与班固经济思想产生的背景比较司马迁与班固同为我国汉代的良史,司马迁在西汉,以《史记》开史学之先,有中国"史学之父"之称;班固在东汉,他本《史记》之体例,以《汉书》开断代史之先.所以后世以"史班"或"班马"并称.他们二人有相同之处,但更多的是不同之处.毛泽东同志说:有比较才能鉴别.比较研究二人的经济思想,对于弄清中国古代经济思想发展的脉络,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3.
鲁迅与司马迁是中国历史上相距二千多年的两位文化巨擘。司马迁及《史记》对鲁迅的思想、文学创作等方面产生了较为广泛的影响。鲁迅对司马迁和《史记》给予了高度的评价,认为司马迁是"文豪"和"雄于文"的"高手",《史记》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可谓真知灼见。但鲁迅的论述也存在一些偏谬与误读,如指认司马迁是"道家",因记忆错误而张冠李戴等。总而言之,鲁迅对司马迁和《史记》的评说,可谓洞见与误读并存。  相似文献   

4.
郭锡良等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注释司马迁《报任安书》说:“太史公牛马走:等于说太史公的仆人。太史公:指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我们认为这个注释是牵强的。因为它关涉到对司马迁写此文时情感的理解,故不揣鄙陋,辨之如下。考《报任安书》始见于班固的《汉书·司马迁传》,但到萧统《昭明文选》选录此文时才补上“太史公牛马走司马迁再拜言”的冒头。又,历来对“太史公”的所指理解不同,归纳起来,大致有两说:一是认为指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李善《文选注》说:“太史公,迁父谈也。走犹仆也。言己为太史公掌牛马之仆,自谦之词也。”这个说法  相似文献   

5.
王澍 《现代语文》2007,(10):110-110
《史记·五帝本纪》:"百家言黄帝,其文不雅训。"司马迁似乎很重实。班固《汉书·司马迁传》也称赞《史记》为"信史"。其实不然。司马迁很好奇,《史记》不仅好奇,有时甚至流于妖诡和荒谬。  相似文献   

6.
刘小枫 《政治思想史》2019,(1):1-44,197
董成龙博士的《武帝文教与史家笔法》一书,以立朝、立教为线索切入司马迁的汉朝政治观察,通过体味《史记》书法并追索司马迁的心法,把司马迁请回当代,敦促我们缕清自己赖以理解眼下身处的古今之变的政治觉悟。本文与之一起思考,搞清武帝和司马迁所面对的世界历史上的第一个中国时刻;进而指出,该书的时代意义在于,它向我国阵容庞大的史学界提出了一个问题:什么样的史学样式或史学精神才切合我们今天的"世界历史的中国时刻"。  相似文献   

7.
蒙雍香 《教育》2012,(18):58
大方之家都认为《史记·报任安书》和《太史公自序》两文是《史记》中最能体现司马迁思想与精神的经典之文。要研究司马迁的思想和《史记》的内蕴,不可不先必读《报任安书》和《太史公自序》。学习了《报任安书》一文之后,笔者感悟到文章的字里行间都流露出司马迁的爱和恨的思想。他的这种爱和恨隐晦而不可直言,因为"有些话是司马迁不愿说而不能不  相似文献   

8.
品书录     
《中国文化史通释》(余英时著,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1年5月出版)余英时先生毕业于香港新亚书院,哈佛大学历史学博士。曾任教于哈佛大学、耶鲁大学、康奈尔大学、普林斯顿大学、香港新亚书院和香港中文大学,并担任过香港新亚书院校长和香港中文大学副校长,主攻中国历史,有中英文著作数十种。这本命名为《中国《司马迁之人格与风格》(李长之著,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4年5月出版)著名学者、文学批评家李长之先生(1910-1978)一生勤勉,著述甚丰,著作和译述有近30种,单篇论文也在百万字以上。长之先生的代表作《司马迁之人格与风格》,1948年由开明书店出版,1984年又由三联书店出版,前后相距36年。我买到的就是1984年的三联书店版,是在上世纪80年代末的成都春熙路的旧书摊上淘到的。此书小32开,328页,定价1.10元。而封底还盖有大号的"特价"印章,可知当时买这本书只花了几角钱。但这本书的价值,却正好与那刺目的"特价"相反,是经得起时间检验的。而今,距长之先生此书初版已经60多年了,又有多少研究司马迁和《史记》的著作能够超越它呢?我之所以在辗转多地、数次搬家的情况下保留此书,完全出于对长之先生及其学术的钦佩。此书也是我在成都三年求学期间,无数次逛春熙路旧书摊的一份收获。读长之先生此书,扑面而来的,就是他对于研究对象的专注和深情。在此书的《自序》中,长之先生向我们吐露了他写作的艰辛,而"写完了,校完了,也觉得仍是十分空虚,仿佛有一种莫名其妙地若有所失之感似的。只是在初写时,最不满意的是关于李陵案的一章,谁知在重校时,我却为这一章哭了,泪水一直模糊着我的眼"。"李陵案"是司马迁一生的转折点,司马迁因此案而受到的巨大创痛,激发出来的强大人格力量,长之先生感同身受,不能不哭。此书论及司马迁在"李陵案"后感慨于资财缺乏、伤心于世态炎凉、痛恨于狱吏惨酷的文字,如"无岩处奇士之行,而长贫贱,好语仁义,亦足羞也"等,长之先生也曾直书"真读之欲哭!"我们不能忽视此书写作的时代和地点,那是上世纪40年代中期,抗日战争正处于相持阶段,长之先生身处战时陪都的重庆,此书的一些重要章节就是在当时的重庆完成的。追慕先贤,感时伤事,李先生难免锥心之痛。这使得长之先生在论述司马迁的人格与风格的时候,几乎字字饱含深情,而又不失逻辑的严密。这种对于研究对象的真情灌注,正是我们当下的学术研究所欠缺的。长之先生对于司马迁和《史记》的研究,无疑具有世界的视野。在这一点上,我感觉就像王国维先生率先运用西方哲学观点研究《红楼梦》一样,长之先生也是运用西方现代批评理论研究司马迁的先行者。我们注意到,在此书中,长之先生特别注重司马迁的历史传承,直言"司马迁是第二个孔子,《史记》是第二部《春秋》"。我们更应该注意到,长之先生还将司马迁与莎士比亚、亚里士多德、左拉、渥兹渥斯等比较,称"莎士比亚号称具有世界的眼睛,司马迁也便是中国的莎士比亚!""他的确是亚里斯多德那一型的哲人!"甚至柏拉图、莱布尼茨、弗洛伊德等西哲的观点,也被长之先生运用到司马迁的研究中。鲁迅先生曾称赞《史记》乃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我相信,你读了长之先生的《司马迁之人格与风格》之后,一定会对鲁迅先生的论断有更为深切和丰富的认识。正如长之先生在此书中所说,"驰骋,冲决,豪气,追求无限,苦闷,深情,这是那一个时代的共同情调,而作为其焦点,又留了一个永远不朽的记录的,那就是司马迁的著作!"毫无疑问,通过长之先生的著作,我们可以深入司马迁的灵魂和情感世界,体会司马迁的雄心、伤痛和无处不在的人文情怀;通过《史记》,我们可以回望司马迁所处的伟大的时代,感受那狂飙突进的青春气息、如日中天的帝国气象和光怪陆离的社会世相。  相似文献   

9.
司马迁在《史记》的多篇文章中都对汉高祖刘邦进行了深入的刻画,在《高祖本纪》中,司马迁的评价无疑是褒大于贬,但在《淮阴侯列传》和《项羽本纪》中,司马迁的评价则更为客观,《史记》从不同的角度描绘刘邦,给后世留下了一笔文化财富,不愧为"无韵之离骚"。  相似文献   

10.
司马迁的《史记》开创了我国纪传体史书的先河,班固在《汉书·司马迁传》中指出:"自刘向扬雄,博极群书,皆称迁有良史之材,服其善序事理,辨而不华,质而不俚,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鲁迅先生称赞《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相似文献   

11.
司马迁的《史记》开创了我国纪传体史书的先河,班固在《汉书·司马迁传》中指出:"自刘向扬雄,博极群书,皆称迁有良史之材,服其善序事理,辨而不华,质而不俚,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鲁迅先生称赞《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相似文献   

12.
《史记》中道家思想占主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司马迁在学术思想上对先秦诸子都有批判和继承,但家学的渊源和自身的遭际使司马迁之文服膺于道家。道家思想是司马迁作《史记》的主导思想。《史记》在结构上以黄帝开篇,以吴太伯为"世家"之首,以伯夷为"列传"第一;在内容上对老子"无为"、"轻刑"、"寡欲"观的推崇,对道家唯物论、辩证法、变化因循等哲学观的继承和发扬都是司马迁崇道思想的反映。  相似文献   

13.
周是汉武帝时代政治舞台上极为重要的人物。司马迁、班固为这样的政治人物立传,却各具匠心。《史记·酷吏列传·杜周传》与《汉书·杜周传》相比较,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的差别:一是形制有别,二传皆为纪传体,但形制稍有差别,司马迁将杜周与其他酷吏合为一传,而班固并没有把杜周列入《酷吏传》,却另为《杜周传》。二是取材有别,司马迁单取杜周事迹,连缀为传,而班固却附记杜周子嗣,资料丰赡。三是立意之别,司马迁主要着眼于个体之"士"与大历史观,认为杜周是依赖于汉代酷吏制度而存在的,班固则着眼于宗族发展和西汉历史,认为杜周是武帝时代极为重要的政治人物,也是杜陵杜氏家族的崛起者。  相似文献   

14.
《史记》乃司马迁的"发愤之作",其中寄托了作者"究天人之际,成一家之言"的情怀,在记述历史的同时包含了作者的深刻思考,《史记·秦本纪》中记录了秦国的历史,司马迁在记述秦国的兴衰发展中,极力赞扬了秦穆公重视人才,尊重人才,任人唯贤,并且知错能改等可贵的品质,体现了司马迁的人才观。  相似文献   

15.
《伯夷列传》夹叙夹议,与《史记》中其他列传写作结构有很大不同,整篇文章处处可见司马迁的慨叹之辞及质疑的语句。力求透过《伯夷列传》文章的写作章法,司马迁写《史记》的动机及自身遭受的李陵之祸,来分析司马迁的社会理想。  相似文献   

16.
司马迁故乡的渭南师范学院,多年来尤其是2011年以来高度重视司马迁与《史记》研究,抓好"一栏"(《渭南师范学院学报》教育部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学报名栏"司马迁与《史记》研究")、"一院"(中国司马迁与史记研究院)、"一鉴"(编撰出版《司马迁与〈史记〉研究年鉴》)、"一馆"(中国司马迁与史记研究展览馆)等"四个一工程",建设司马迁与《史记》研究重地,有力促进了教学、科研和学科建设工作,并在司马迁与《史记》研究界乃至社会科学界产生了良好的学术影响。  相似文献   

17.
《史记·太史公自序》中有一段记录司马迁心路历程的精彩文字:于是论次其文。七年而太史公遭李陵之祸,幽于缧绁。乃喟然而叹曰:"是余之罪也夫!是余之罪也夫!身毁不用矣。"退而深惟曰:"夫《诗》、《书》隐约者,欲遂其志之思也。昔西伯拘羑里,演  相似文献   

18.
《史记》中"太史公"一语不为官名而是尊称。《史记》中有司马迁用"大史公"尊称其父的,而指代司马迁的"太史公",是后人删改《史记》时为追尊司马迁所加。  相似文献   

19.
《管晏列传》在《史记》七十列传中的位置安排及材料取舍,体现了管仲、晏婴在司马迁心中的典范意义,从中可见司马迁进步的义利观。管仲、晏婴不死君难,弃个人小义而逐国家百姓之大"利",以国富民强为己任,重视物质基础、造福百姓、强大国家的行为,义于名而利于实,是司马迁心中"义"与"利"相融合的理想境界,也是后人学习的典范。  相似文献   

20.
江家华 《语文天地》2012,(21):30-31
一、教学设想《太史公自序》和《报任安书》是苏教版《史记选读》第一模块"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司马迁其人其事"中非常重要的篇章,司马迁在这两篇文章中,将自己的家世谱系、生活经历、志向抱负、创作始末等等作了含蓄而深刻的表述。实际上,这是整个《史记选读》的导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