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教师文化研究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议题,也是教师生活世界的难题,对教师理想的实现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当前教师文化面临着文化理念缺失、文化制度单一和精神文化异化等问题,应当重构教师文化理念与制度,并通过促进教师文化的个体内化等策略创新建设全新的教师文化。  相似文献   

2.
乡村教师的身份认同,关系到乡村师资队伍建设和乡村教育高质量发展。而身份认同的构建需要真正触及人的精神文化层面,故有必要从文化的角度审视教师的身份认同问题。文化学的视角下,乡村教师的身份认同是自我认同、社会认同与价值认同三重属性的统一。而在追求现代化的进程中,基于现代性与传统性的矛盾,乡村教师身份认同会遭遇城乡二元的文化区隔,相应体现在物质文化抵牾下自我认同空心、制度文化失序下职业认同模糊以及多元文化冲突下价值认同迷失。本文以为,突破此困境的路径有三个层面:在以文化自觉作为乡村教师身份认同的文化导引下,以物质文化的交融来实现自我认同的内洽,以制度文化的归正来解蔽教师职业认同,以精神文化的协调共生来激发价值认同的引领作用。  相似文献   

3.
教师发展包括专业的、学术的和人格的发展。教师发展的学校文化生态基础包括教师发展的核心——学校精神文化、教师发展的保障——学校制度文化、教师发展的条件——学校物质文化。教师发展的学校文化生态基础体现在以下几方面:凝练共同愿景的精神文化;凸显专业自主和发展的制度文化;构筑协作的物质文化。和谐的学校文化生态基础能促进教师发展,教师发展又对学校文化生态基础的重新塑造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4.
教师非正式学习文化是教师在长期的非正式学习实践后,自觉或不自觉地形成的一种教师发展与存在的稳定方式,是教师发展的深层次、机理性东西。教师非正式学习文化具有目的的非功利性、表现形式的非结构性、来源的多元性、"成果"的非显现性、场域的情境性、主体的自主性等独特性特征。当下,要从观念层面上整合"正式学习与非正式学习"、制度层面上互补"显性制度文化与隐性制度文化"、物质层面上融合"物化与人化",以建设一种符合学校教师终身发展的非正式学习文化。  相似文献   

5.
教师非正式学习文化是教师在长期的非正式学习实践后,自觉或不自觉地形成的一种教师发展与存在的稳定方式,是教师发展的深层次、机理性东西.教师非正式学习文化具有目的的非功利性、表现形式的非结构性、来源的多元性、“成果”的非显现性、场域的情境性、主体的自主性等独特性特征.当下,要从观念层面上整合“正式学习与非正式学习”、制度层面上互补“显性制度文化与隐性制度文化”、物质层面上融合“物化与人化”,以建设一种符合学校教师终身发展的非正式学习文化.  相似文献   

6.
文化视野中的农村教师专业发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农村文化是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的特定生态环境,它具有自然性、封闭性、边缘性和落后性的特点,它在物质、制度和精神三个层面制约了农村学校和教师的文化建设,从而使农村教师专业发展面临着文化困境。重建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是农村教师专业发展走出文化困境的基本对策。  相似文献   

7.
乡村教师具有双重的身份属性。他们既是在乡村积极履践教育使命的"教师";同时又是充分融入乡村共同体的"村中人"。乡村教师的身份认同就是乡村教师及乡村民众对这种双重身份的正确理解,并且双方的行动都高度契合这种理解。根据建构主义的相关原理,乡村教师的身份认同危机是制约乡村公共文化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另一方面,乡村教师参与乡村公共文化服务又是其身份重构的重要路径。为了使乡村教师积极参与乡村公共文化服务,进而促进其身份的认同,需要乡村所有成员凝聚共识,深刻体认乡村公共文化发展的多重意义;需要对乡村的政治、经济等制度进行相应变革;还需要动员本乡及他乡的知识分子精英及文化精英,为乡村教师做出榜样示范。  相似文献   

8.
大学教师的人文素养是建立在其专业素养基础之上的文化修养.大学应通过构建学术共同体、加强校社联动、强化大学物质文化生态环境建设、努力打造大学精神文化生态环境、优化大学制度文化生态环境等机制培养提升大学教师的人文素养.  相似文献   

9.
敬军  敬文君 《中国德育》2015,(20):75-77
班级文化决定了班级的深层发展,包括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物质文化等几个层面,它们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内在联系,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文化系统。本文尝试探索班级文化落地之法:精神文化落地,生成于班级实际;制度文化落地,触动心灵;行为文化落地,深入学习生活细处;物质文化落地,赋予物质环境内涵。  相似文献   

10.
高玉玲 《文教资料》2009,(20):88-89
文章认为,徐州工程学院校园文化需明确定位,并且在精神、制度、物质、行为四个方面强化文化内涵,打造文化特色.定位为仁爱、和谐、奉献、创新,特色为应用创新型.可以通过以下途径进行校园文化建设:明确精神文化,使全校师生广泛学习和吸收;健全制度文化,使学校的安全、文明、环保等机制更加完善;重构物质文化,使校园环境更加整洁、优美;整合行为文化,使校园文化更加有体系和内涵.  相似文献   

11.
教师核心素养和能力是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前提和保障,学校文化为教师的专业成长提供了文化环境,是发展教师核心素养和能力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研究借助NVivo11质性工具,对中国知网(CNKI)108篇相关文献进行分析,结论显示:影响教师核心素养和能力发展的学校文化因素众多,具有类属关系。宏观层面主要包括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物质文化和行为文化四个方面;微观层面的愿景信念、专业学习制度、创新实践和资源设备是影响教师核心素养和能力发展的关键要素。  相似文献   

12.
张君 《考试周刊》2013,(3):178-179
文化是教育的灵魂与血液,是教师个体超越平凡、升华自身的根本。乡村教师的发展问题实质上是文化问题。而当代乡村教师面临一系列的文化困境,其根源仍然在于文化。只有重新审视乡村教师的文化境遇,同时立足于乡村现实参与文化创造,实现文化重构,乡村教师才能改变目前的被动处境,提升自身生命的价值。  相似文献   

13.
高校个性化教学的影响因素及其消解——文化视角的反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校个性化教学对寻找失落的个性、教师个性回归、凸显中国大学特色都具重要价值。但是由于教育官本位文化、教师制度文化、教师行为文化、教育研究文化等因素的影响,导致个性化教学成为空中楼阁。为此,需剔除教育官本位文化,创新教师精神文化,改革教师制度文化,重构教师行为文化,改造大学物质文化,倡导教育家文化精神。  相似文献   

14.
近代以来,在历史与现实等多种因素的作用下,乡村教师的乡土文化自信正慢慢消解。基于文化自信的三个维度分析当前乡村教师遭遇的乡土文化缺失困境,究其原因是:乡村教师的文化适应与教师教育体系的区隔;城市文化冲击引发乡村教师乡村文化认同危机;"边缘人"身份与断裂的乡土文化教育导致乡土文化实践缺失。面对现实,乡村教师需回归乡土,增进对乡土文化的了解,地方政府与教育行政部门需重视乡村教师的发展特质;推进乡土文化建设,增强乡村教师乡土文化认同;制定利于乡土文化实践的教育策略,推动乡村教师乡土文化自信的回归与重塑。  相似文献   

15.
高职院校教师发展中心的运行水平与业绩深受中心组织的精神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的影响,清晰、合理、励志的共同愿景、使命和核心价值观是中心精神文化的信念支撑;"项目负责式"工作模式和"互助分享式"成长模式是中心行为文化的力量支撑;"公益参与化"自愿政策和"院系支持化"保障政策是中心制度文化的物质支撑。  相似文献   

16.
教师学习文化是影响教师学习动力、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学习效益的深层次因素。当下教师学习文化存在诸多弊端与不足,可从思想与理念、制度与方法、器物及其使用等方面入手改造教师学习文化。  相似文献   

17.
教师个体文化能力是教师个体对教师文化的建构能力和创造能力,它表现为教师个体的文化自觉能力、文化引导能力、文化辐射能力以及文化坚守能力。教师个体文化能力的提升要建立在教师个体具有文化重建的能动性以及具有意志自由获取能力的基本假定之基础上。基于假定,教师个体文化能力的重建要通过三种路径:构建教师职业风险保护制度,提升教师岗位安全感;构建教师个体自我的精神家园,形成教师独立自主的人格;构建弹性的教师管理与评价制度,给教师留有精神坚守的空间。  相似文献   

18.
论大学多元文化背景下教师文化的转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学多元文化对教师文化在批判精神的凸显、多元价值的选择、教师职责的转换、师生学习共同体的构建等方面提出了诸多诉求。大学多元文化背景下教师文化的转型成为必然。实现教师文化转型的策略主要有:加强大学教师多元文化教育,重构教学文化的价值内涵,倡导教师合作的文化,彰显教师的人性化管理。  相似文献   

19.
在新时代的大背景下,尤其是在现代量化式的检查和绩效考核等竞争性评价制度之下,超负荷的工作使教师产生内在的分裂、情感的衰竭以及对身份的模糊认识等自我认同的危机。面对如此困境,要有效建构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首先应消除教师自我认同危机,增强教师自我效能感。本文主要从建立以"发展学生学习"为核心的共同愿景、尊重差异、建立协商文化、建立观摩课四方面对专业学习共同体的重构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20.
学校文化是形成于学校内部的一种群体文化和组织文化,是学校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学校文化来源于学校群体,是学校成员智慧、经验、精神作风的积淀和提炼;学校文化又融于学校群体,是学校成员学习、研究、教书、育人的规范和动力。充满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