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王国维美学是中国近代美学和现代美学的交汇点,是中国传统文论思想的继承和总结,也是中国新文艺的先声。在吸收和借鉴西方哲学思想和方法论的基础上,融合了中国传统文论的精华,形成了“天才说”和“游戏说”、“苦痛说”和“古雅说”以及“境界说”等重要的文论思想。它们分别从文学创作的起源、审美尺度、审美特征等方面对中国传统文论的现代化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相似文献   

2.
王国维《人间词话》作为中国古代文论的一大高峰,其中提到的境界说对中西文论的思想都有很大的继承与发展。境界说之实质就是在求文学之真的审美特性,其精神核心就是真情。其中这一审美思想与中国古代的道家文化所追求的“自然”,以及古代文论中“文以载道”的思想,还有西方叔本华、尼采的哲学思想都有着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物感”说作为中国古代文论的一个重要命题,探讨并分析了艺术的发生论,体现了中国古代美学追求心物交融统一的特点,并对中国古代美学思想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直接影响了后代的文论和诗论,影响了中国意境论的形成。  相似文献   

4.
郝经是元初著名学者。他提出的“内游”说是其文论的核心与基石。“内游”说的提出有其深厚的理论渊源与广阔的时代背景,是郝经对文学进行深入思考的结果。“内游”说要求作家涵泳经史,发而为有用之文,具有丰富的内涵。郝经的“理法”论、“实用”说等文论主张通过“内游”说紧密联系在一起.使郝经的文论在客观上具备了一定的理论系统性。都经以“内游”说为核心的文论在元代具有代表性。奠定了郝经在元代文论史上的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5.
曹丕的《典论.论文》是中国文学批评史上著名的专论,在这篇专论里他提出了“文以气为主”、“诗赋欲丽”、“文体偏备”等一系列重要命题。曹丕文论的形成与当时的名理学思想有着极为密切的的联系,不了解这一点,我们对曹丕文论的体系构架、思想气韵就很难有一个明彻的认识。  相似文献   

6.
20世纪90年代隆重推出的“古代文论现代转换”命题,今天已经走向冷寂。“转换”说的推出与“文论失语症”和“重建中国文论话语”的现实语境密不可分。学理上,“转换”说主张将古代文论话语“转换”为现当代文论话语;实践上,主张将之运用到当代文学创作和理论批评中来。这种双重指向正是“转换”说问世的现实前提和立论基础。因此,不能将古代文论的现代阐释或者当代价值与意义等同为现代转换;然而,绝大部分“转换”论者都直接把古代文论的现代阐释或当代价值视为“现代转换”。这无疑扩大了“转换”边界,泛化了“转换”内涵,也忽视了此说诞生时的历史背景和倡导者的初衷及目的。其实,当代文学理论的建构,不可能从古代文论的转换中得来,只能在当代文学批评和实践中逐渐形成。  相似文献   

7.
“文气”说是中国古代文论中的一个重要范畴,也是中国古代文论异于西方文论及现代文论的重要理论之一。曹丕首开先河,引“气”而入文论,建立文学主体论。以“气”贯通的中国古典文艺美学体系,经过许多代人的努力不断加以完善。  相似文献   

8.
试比较钟嵘“滋味说”与司空图“韵味说”之异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古典文论中,对诗歌“味”的探讨和研究由来已久。南朝钟嵘提出了“滋味说”,这一说法触及到诗歌创作中如何超越形式层面而追寻更深层的意蕴问题,但其论述仍不够全面。而真正完成这一使命的是唐代的司空图,他在其诗论中提出了“韵味说”。对此二人关于诗歌“味”的探讨和比较,有利于我们更深入地理解和把握“味”这个古典文论中的诗歌审美范畴。  相似文献   

9.
古典文论的现代转换 ,是世纪之交中国文论界的热门话题。黄维木梁的“纵横说” ,意在尝试沟通不同时空地域的诗学文论 ,构筑兼具世界性、现代性和本土化品格的批评话语。本文据此讨论黄氏“纵横说”之内涵及得失  相似文献   

10.
褚春元 《巢湖学院学报》2006,8(1):114-118,125
在西方文论史上,摹仿说占据着统治地位达两千年之久。是黑格尔继康德之后,从其“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的哲学、美学思想出发,认识到传统摹仿说的弊端,进而反对摹仿说,提出新观点。他的这一思想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却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发掘和探讨黑格尔关于艺术摹仿说的思想也就很有必要和意义了。  相似文献   

11.
卜松山先生以中国文学文论为中心进行的跨文化研究,对于中西文论的对话与交流,让中国文学走向世界具有重要意义。尤其是他以西方文论和美学的视野,综合运用中西文论研究的方法,如文本解读与范畴阐释相结合以及“知人论世”的方法等,对叶燮的《原诗》进行了深入探讨与独特阐释,成为他跨文化对话观的审美实践的成功典范。笔者以为主要表现在切入论题上的“知人论世”、研究思路上的“考镜正变”到理论视域中的“他者“洞察这三个方面,实践了他以中西文论平等对话为核心的跨文化研究。  相似文献   

12.
王国维认为在《人间词话》提出的“境界”说的概念触及了艺术创作及欣赏的本质,而中国传统文论中的“兴趣”及“神韵”等概念不过是“道其面目”,对此,国内学界对此看法颇多。实际上,“境界”说更多的来源于西学话语体系,和“兴趣”、“神韵”等中国传统文论概念之间存在着不可逾越的文化鸿沟,其间并不存在着一脉相承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苏轼提出的空静境界理论是佛教禅宗思想在其文论思想中投影;他所提倡的"随物赋形"说以及其人生观和审美观,妙悟说都深受禅宗思想影响。总之,苏轼文论思想与佛教禅宗思想是息息相关,密不可分的。  相似文献   

14.
南宋严羽的《沧浪诗话》在中国文论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他针对当时的宋诗现状提出了一系列的诗论,其中包括“兴趣”的批评鉴赏论。“兴趣说”揭示了文学鉴赏由作品到读者的重要过程。  相似文献   

15.
茅盾文论受到自然主义文学理论影响.一方面,他从当时中国新文学创作实际出发.接受了自然主义“真实”概念,但他的“真实” 与自然主义的“真实”有根本的区别.另一方面.对“真实” 的追求.也给茅盾文论带来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16.
“以少总多”说以其深刻的思维赋予中国文论以理论深度,又因诗性智慧的有力驱动,使中国文论凸现了具象思维的光辉。诗性智慧运思方式凭借“象语”作为手段,使“以少总多”说的理论肌质愈益丰满,也使文论模式的构建成为可能,于此催生出发达的诗性式操作智慧,为中国文论的实际批评提供了有力的武器。“比兴”作为一种批评模式属于尚象维度,其特点是由象语语义容量的充盈支撑起丰富的诗意空间,而对其进行本质规定的正是“以少总多”式的运思方式,使其深契于尚象传统和批评实践,再经由历史的流变,终而成为中国诗学的“元话语”。  相似文献   

17.
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鲁迅和王国维代表着古典批评的终结和科学意义上的近代批评的开端。他们都批判继承了中国古典文论的精华,而又以开放的眼光吸收了西方文论的营养,在谋求中国文论的新的出路中,在古代文论向现代文论过渡的历史进程中,他们都发挥了渡桥的作用,把中国文学批评史推进到了一个新的阶段。而鲁迅在新的建树方面超过了王国维。鲁迅站在爱国主义和启蒙主义的立场上,运用进化论的思想武器和比较文学的方法,把西方文化、文学的“新声”引进近代中国的思想界、文学界,给中国文学批评史注进了一股新鲜的活力。他在这方面的业绩集中体现在留学日本期间所写的一系列科学、文学论文——特别是《摩罗诗力说》(载《河南》杂志1908年第二、三号)一文里。  相似文献   

18.
叶维廉解读中国文论的独到之处主要在于他对中国山水诗、画及道家思想的再阐释,然而过度强调此三者的重要性却又导致了他对中国文论的盲视乃至误释。这中间既有社会外因又有心理内因,只有通过转换角度、改变方法、应用否定性原理才能从反面突围,再认识叶维廉的文论思想。  相似文献   

19.
“势”在中国古代文论中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理论范畴。中国哲学中的气论,为“势”奠定了哲学基础,并为其提供了方法论支撑和诗学智慧。“势”的理论特征为自然。“势”体现了“道进乎技”的思想,体现出中国古代文论观念论、技术论、价值论浑然不分,互相渗透的特征,体现出对自然的方法论与审美趣味的追求。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从语言学的角度讨论中国现代文论的类型及“转型”问题。语言既是“器”又是“道”,既是工具,同时又与世界观和思维方式有着深刻的联系,具有思想性,这是两个不同的层面。从思想上,现代汉语构成了中国现代文化和中国现代文论的深层基础,中国现代文论的类型从根本上是由现代汉语决定的,现代汉语不发生根本性的变革,中国现代文论就不可能“转型”。中国现代文论既与现代语境相适应又与中国现当代文学创作相适应,“重建”一种既脱离现代汉语语境又脱离当代文学创作实践的文论话语,既没有必要,也不可能。这不是文化理想的问题,而是文化实际的问题,它有着深刻的语言学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