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水锁效应是油田注水开发中普遍存在的问题,通常表现在钻井、完井、修井作业中油层被"憋死",或被管外窜漏进入油层的水或产出的地层水"憋死",有时也出现产液良好的油井在洗压作业后产量大幅度降低甚至不产液的情况。低渗透特低渗透储层由于供流体自由流动的孔喉较小,表皮压降往往很大,所以更容易发生水锁。因此,研究水锁效应的影响因素,寻找抑制和解除水锁损害的方法,对改善低渗透油藏的水驱开发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水锁效应是油田注水开发中普遍存在的问题,通常表现在钻井、完井、修井作业中油层被“憋死”,或被管外窜漏进入油层的水或产出的地层水“憋死”,有时也出现产液良好的油井在洗压作业后产量大幅度降低甚至不产液的情况。低渗透特低渗透储层由于供流体自由流动的孔喉较小,表皮压降往往很大,所以更容易发生水锁。因此,研究水锁效应的影响因素,寻找抑制和解除水锁损害的方法,对改善低渗透油藏的水驱开发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注水开发是目前最主要的开发方法,但是长期对地层注水会引起水对油层的伤害,尤其是低渗透的油田水锁效应引起的产量下降是比较突出的问题。水锁效应通常表现在钻井、完井、修井作业中油层被“憋死”,或被管外窜漏进入油层的水或产出的地层水“憋死”,有时也出现产液良好的油井在洗压作业后产量大幅度降低甚至不产液的情况。因此,研究解除水锁伤害的方法,对改善低渗透油藏的水驱开发效果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注水开发是目前最主要的开发方法,但是长期对地层注水会引起水对油层的伤害,尤其是低渗透的油田水锁效应引起的产量下降是比较突出的问题。水锁效应通常表现在钻井、完井、修井作业中油层被“憋死”,或被管外窜漏进入油层的水或产出的地层水“憋死”,有时也出现产液良好的油井在洗压作业后产量大幅度降低甚至不产液的情况。因此,研究解除水锁伤害的方法,对改善低渗透油藏的水驱开发效果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水锁损害机理及解堵剂概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注水开发是目前最主要的开发方法,但是长期对地层注水会引起水对油层的伤害,尤其是低渗透的油田水锁效应引起的产量下降是比较突出的问题。水锁效应通常表现在钻井、完井、修井作业中油层被“憋死”,或被管外窜漏进入油层的水或产出的地层水“憋死”,有时也出现产液良好的油井在洗压作业后产量大幅度降低甚至不产液的情况。因此,研究解除水锁伤害的方法,对改善低渗透油藏的水驱开发效果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水锁效应是油田开发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在钻井、完井、修井、增产措施及热洗清蜡等作业过程中都不同程度地存在水锁效应,导致油井减产甚至停产。由于低渗透油田孔隙喉道尺寸很小,毛细管阻力大,水锁效应更为突出,如河口采油厂采油四矿大王北油田因油井水锁导致减产的问题就较突出。  相似文献   

7.
许彦坤 《内江科技》2007,28(3):106-106,110
本文探讨中、低渗透断块油田在生产过程中对油层的污染因素,介绍了对应的油层保护措施,从而有效地解决清蜡洗井的污染、层间干扰污染和压井作业污染对油层的伤害问题,对于经济、高效地开发中、低渗透油田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正>滨425区块是石油开发中心有限公司的一个低渗透区块,在油井热洗后容易发生油层伤害等问题,通过对油井热洗热洗成功率低的原因分析,研究与应用"低伤害"洗井方式,使洗井成功率提升19.5%。滨425区块位于济阳坳陷东营凹陷利津洼陷的西斜坡,西邻平方王油田,北邻滨11、滨409井区,是石油开发中心有限公司规模最大、最为整装的一个低渗透区块,多层开采油层不均质现象严重,平均渗透率16毫达西,平均矿化度15.3万毫克/升,单井平均日产液量2.0吨,是典型的"三低"区块。油井热洗清  相似文献   

9.
孙怀芳 《中国科技纵横》2010,(7):127-127,141
喇嘛句油田北北块上返区随着注入时间的推进,油井见效井数增多,但是部分井的产液能力却有不同程度的下降,本文从油层发育状况、剩余油分布进行分析,对低渗透部位采取压裂措施,改善低渗透部位的渗流条件,达到提高油井见效程度的目的。同时及时分析压裂效果,总结经验,为提高其它上返区块的开发效果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相似文献   

10.
在注水开发过程中多油层非均质的油田,由于油层渗透率在纵向上和平面上的非均质性,注入水就沿着高渗透层或高渗透条带窜流,而中低渗透层和中低渗透区吸水很少。这样各类油层的生产能力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因此,细分层系,对不同性质的油层实行分层注水和分层采油,使高、中、低渗透油层同时发挥作用,解决储量动用的不均衡,提高油田开发水平是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11.
周章权  李克敏 《内江科技》2010,31(10):125-126
史深100高压低渗区块自1994年投入开发以来,连续八年年均产油12万吨、采油速度1.5%、年含水上升率控制在1.27%以下,被列为胜利油田低渗透油藏开发重点示范区。该区块在高速高效开发过程中形成了钻井完井到投产作业、采油、注水、修井及增产增注措施的油层保护体系,保证了区块的高速高效开发。  相似文献   

12.
胡旭军  康健  张涛 《今日科苑》2009,(24):46-46
油田在勘探开发的各个环节均可造成低渗透层油层损害。究其原因,均属油层本身的潜在损害因素,它包括储层的敏感性矿物,储渗空间,岩石表面性质及储层的液体性质等。在外在条件变化时,包括钻开油气层、射孔试油、酸化、压裂等,储层不能适应变化情况,就会导致油层渗透率降低,造成油层损害。对低渗透油层特别强调油层保护并不是因为这类油层比高渗透油层更易受污染,而是因为低渗透油层自然渗透能力差,任何轻微的污染伤害都会导致产能的大幅度降低,因此,低渗透油层的油层保护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3.
我国数量不多的开采和待采油田中,低渗透油层占据较大比例。在油气资源贫瘠的背景下,如何通过有效的开采方式提升低渗透油田开发水平,提高其采收率是油田开发、建设生产者必须直面的重要课题。因此,针对低渗透油层的形成条件及特征、特点,采取有效的采油技术进行开采值得深入探讨。本文对低渗透油层物理化学采油技术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杏南开发已开展的二类油层注聚试验区和工业化区块的动态反映特征分析,指出二类油层在聚驱开发过程中存在着注入能力差、产液能力低、见效含水低值期短、聚驱平面矛盾突出等问题。从实践的角度总结了改善二类油层聚合物驱开发效果的主要途径。二类油层聚合物驱通过严格控制注聚对象,可以减少层间差异;通过采取细分层系、缩小井距、完善注采系统以及优化注聚方案等技术措施,可以取得较好的开发效果。  相似文献   

15.
本文通过室内物模实验和数值模拟研究,论证了蒸汽吞吐采油技术在低渗透油藏的可行性,对油层组合和注汽参数进行了优化设计,研究了注汽过程中的隔热和防止粘土膨胀配套技术。在此基础上,首次在低渗透油田二类区块2口井进行了两个周期的蒸汽吞吐采油现场试验,取得了较好增油效果,单井产液量和产油量增加,改善了油层动用状况,降低了原油粘度,提高了原油流动性。  相似文献   

16.
任海宁 《内江科技》2011,32(7):104-105
随着低渗透储层勘探储量的不断增加,近些年来,低渗透油藏开发技术有了长足的进步。滨南油区低渗透油藏主要为沙三段油层,属于复杂断块油藏。本文依据低渗透油藏的特点,以滨660、滨5块为代表,对低渗透油藏的开发技术进行了较为系统的分析,结合目前的开发现状探讨了压裂工艺研究及低渗透油层损害、保护,并提出滨南油田低渗透开发技术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7.
徐晓燕 《今日科苑》2009,(14):42-42
1引言酸化解堵是提高低渗透油层开发效果的重要措施,国内外对改善酸化工艺的研究做了大量的工作。然而,对孔喉较小、多层系、薄油层、层内非均质严重、纵向物性差异大、长石含量高、有机物与无机物堵塞同时存在的低渗透特殊油层[1],由于  相似文献   

18.
GREEN防水伤害增产剂是采取生物环保科技,针对油田开发中油藏泥质含量高,油层结构疏松,胶结性能差,低渗透水敏、水锁,原油物性变化大,轻微出砂,作业污染造成产能降低问题.利用它可以快速有效的起到解除水伤害等因素造成的油水井污染,改善油藏,提高渗透率,达到增大石油产能或恢复注水效率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深抽井抽油杆偏磨的分析与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油田开采进入注水开发期,油井管杆偏磨现象日益严重,管汗偏磨不仅造成油井减产或停产,增加维护井工作量,而且导致井内管杆磨损,断裂,甚至管杆落井,增加了作业施工的难度。特别是随着油田持续开发,油层能量不断被释放,在一些老井和低渗透性的油层中,油井套管动液面和静液面逐渐下降,地层供液能力变差,不可避免的要采用深抽的方式。主要是指直径38mm,44mm的泵径,下深深度均在1500m-2000m之间,以此来维持油井  相似文献   

20.
李平平 《内江科技》2013,34(5):100-101,132
低渗透油藏开发技术是目前油田开发的重要研究课题。储层物性差、注水开发困难、油层改造难度大,注不进、采不出,是目前低渗透油藏存在的主要问题。本文以现河采油厂为例,重点研究分析目前低渗透油藏的注水开发状况,进行欠注机理研究,寻找适合于低渗透油藏攻欠增注的有效技术手段,并提出了下步对策和潜力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