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在我们的生活中,人们总是习惯于用“是好人还是坏人”来评价一个人,小小说《好人坏人》中的“儿子”便是这样。一个人在面对具体生活情境时的应付方式,就成为我们评价他是好人还是坏人的事实依据。就一件事来说,有益于他人和社会的,就是一件好事;就一个人来说,能够时时做有益于他人和社会的事,就是一个好人。这看起来似乎只是个人所共知的常识,但一遇到具体情况,它就会变得很复杂。所谓的好人未必做的每一件事都是好事,而所谓的坏人未必就没做过一件好事。于是,好与坏之间看似泾渭分明的界限就变得模糊暧昧起来。小说中“爸爸”的朋友,时而…  相似文献   

2.
"我不知道长大后做什么,反正不想当好人,好人都没有好报。坏人至少开心。"这是一个少年的自白,面对这样的自白,我们不禁要问——  相似文献   

3.
    
6月10日 晴 “好人真是有好报啊!” “对啊!对啊!做了一辈子好事总算:熬到头了,听说,那老头被他儿子接到美国去了呢!去美国?那就是去享清福啊!  相似文献   

4.
我不希望人们一听到好人,就马上想起那些悲情英雄;而是想让大家从我身上看到,好人会有好报,你去做公益、做好人,照样可以过得很幸福。  相似文献   

5.
毛主席曾经说过:一个人做一件好事并不难,难的是做一辈子好事。影片《江北好人》中的男主角出租车司机张维扬,就是这么一个一直都在  相似文献   

6.
师德建设应当成为广大教师的"为己之学"。"德福一致"是伦理学的一大公理。虽然生活中不乏好人没有好报的事例,但大概率是"好人有好报"——除非规范本身有问题。若认真定义幸福与道德,德福一致的概率应是100%。这昭示了一个真理:修养道德是个体获得幸福人生最重要的主观条件。教师要有幸福的职业生命,就必须有自己的"教育梦"和事业心,就必须具有实现教育梦的业务能力和道德修养。  相似文献   

7.
一《寒夜》是巴金一九四六年底完成的一部中篇。小说描写的是一九四四年冬至一九四五年冬,生活在国统区重庆的一个小知识分子的家庭悲剧。一九六一年,作者在《谈<寒夜>》一文中说:“从前一般的忠厚老实人都有这样一个信仰:‘好人好报’。可是在旧社会里好人偏偏得不到好报,‘坏人得志’倒是常见的现象。”作品的目的就是要通过这个家庭悲剧,为那些生活在国统区的小人物“伸冤”。让人们看见蒋介石国民党  相似文献   

8.
高靖生 《师道》2008,(12):19-19
我们有无数的言词和语句来赞美善良的品性,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希望遇到那些与人为善的人们。因为,善良就像冬日里的阳光,能够温暖看尽人世冷暖的心灵;善良也像夏日里的清凉,能够慰藉受尽世态炎凉的心志。然而,就像我们这样一种倡导与人为善的文化,同样有着现实的不谐之音,比如说“好人没好报”就是一个极为有力的音符,在善良的主调下弹出了刺耳的反调。  相似文献   

9.
修理名言     
要做个好人,并力求让谁也不知道你是个好人。 ——列夫·托尔斯泰 我这样做了。但大家把别人做的坏事放在我头上,把我做的好事放在别人头上。  相似文献   

10.
“德福一致”是每一个善良人的美好愿望。但当今社会出现了诸多的德福不一致的现象,“好人没好报,坏人活千年”。这不禁引发了人们的思考。这里既有认识上的误区,也有社会环境的不完善使然。为了确保“德福一致”,既需要提高人的道德素质,也要营造“道德人”生存的社会环境,只有这样才能确保“德福一致”。  相似文献   

11.
"德福一致"是每一个善良人的美好愿望.但当今社会出现了诸多的德福不一致的现象, "好人没好报,坏人活千年".这不禁引发了人们的思考.这里既有认识上的误区,也有社会环境的不完善使然.为了确保"德福一致", 既需要提高人的道德素质,也要营造"道德人"生存的社会环境,只有这样才能确保"德福一致".  相似文献   

12.
1.“曾经有一个故事说,一个人做了很多好事,因为没有得到别人的喝彩,迫使他走了犯罪的道路。所以我们要经常为别人喝彩,无论是做了好事还是坏事,我们都要为他喝彩。”  相似文献   

13.
劳保华在《“官德”修养刍议》(载《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年第4期)一文中指出:领导干部要真正做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坚决维护人民群众的利益,首先就要正确处理好做官和做人的关系。这两者的关系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1、先做人,后做官。做官必须做人,但具备什么条件的人才能做官呢?从品德修养来说,好官首先必须是好人。也就是说要做一个好官、清官,做一个有益于人民群众的官,首先对自己要有一个起码的要求,有一个基本的道德准则,那就是应该是一个有道德的人,高尚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总之,是一个…  相似文献   

14.
有个问题,几年来,我们一直感到比较头痛。一张四开小报,刊登的大都是校内教学科研消息,校领导的讲话,间有师生中的好人好事。如果是规模较大的院校,系多、所多、人多、面广,倒还值得浏览几眼;但对于一个三四千人的中型院校乃至千八百人的小学校来说,则不然:针尖大的事,不消一个小时全校都知道了,报纸印得再快,也不如嘴  相似文献   

15.
我只是一个平凡的人,做的只是一些平凡的事。什么是共产党员?首先必须是好人,是好人中的尖子,我仅仅是做了一个好人应该做的事,如果用党章要求自己,应该比现在做得更好。——林强的内心独白  相似文献   

16.
小的时候,我们常常喜欢用好人或者坏人来定义一个人。看电影的时候,总是先要分清谁是好人,谁是坏人,然后对好人的不幸遭遇表示同情,而用憎恨去对待那些坏人,觉得他们简直死有余辜!我也是这样长大的。但在日渐长大的过程中,我慢慢知道,其实,我们身边的人是不可能被简单地分成好和坏两类的。因为一个人本身是很复杂的,而且又在不断变化。随着我们的观察力和阅历不断丰富,我们对人的认识才开始走向客观。这是我写这篇文章的一个初衷。祝老师可以说是一个典型。他的原型曾经就生活在我的身边!我那时上初中,开始按自己的标准来划分…  相似文献   

17.
《今日中学生》2012,(16):33-35
田星开场白:因为有梦想,所以会追星。追星让人拥有人生力量。可是,有俗话叫"跟着好人学好人,跟着端公跳假神"。我们选择什么样的榜样追逐,很大程度决定着我们追求什么样的人生。因此,不做盲目的追星人,是我们每一个人都必须作出的正确选择。  相似文献   

18.
电视剧《渴望》曾风靡一时。时至今日再回头审视,或可发现许多新意蕴。在文化大革命中,人们一切美好的向往都只能存在于“渴望”之中,现实的一切则都搞得阴差阳错。“好人一生平安”只是善良人们心底悲怆的呼喊.好人不得好报成了当时社会的通常现象,善良如刘慧芳者也活得那样苦不堪言,最终被撞成残疾,将悲剧推向了极致。《渴望》的最感人之处也许是讴歌了人性中善良的一面,这对经历了十多年“恶”大行其道的人们来说,无异于久旱的甘霖。在“文革”结束后,人们渴望“善”的回归,电视剧《渴望》正是这种呼唤的最强音。今天我们有理由渴望:不再人为地制造悲剧,使人们都能像“人”那样过上正常的、有尊严的生活。  相似文献   

19.
做一个内心完善的善良的人,是成为君子的前提。但仅有这个是不够的,孔夫子心目中的君子,不仅是一个好人,还要是伟大和高尚的人,他要胸怀天下,奋发有为。  相似文献   

20.
如果生活中有人只做好事,不做坏事,人们不难判定他是好人。反过来也是一样,只做坏事之人,小至流氓无赖,大至汉奸国贼之流,人们也不难判定他是坏人。难就难在如果一个人既做过好事又做过坏事的时候,对他又该如何论定呢?这实在是一个难题,而纪晓岚在《阅微草堂笔记》之《如是我闻》(二)第三则中就提出过这样的难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