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民俗是创造于民间又传承于民间的具有世代相习的传承性事象。本文概述了民国初年绥远地区汉族的民俗事象及其变革。民国初年绥远地区汉族的民俗具有如下特点:其一,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极度贫乏.其二,民俗事象呈现出在传承中的发展及发展的不平衡性。其三,鲜明的移民社会特征.辛亥革命对绥远地区民俗的影响是缓慢的、渐近的,这是辛亥革命局限性的反映,同时,民俗自身的发展规律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  相似文献   

2.
一个民族的存在,必须有它自己的民族文化,而民俗的传承正是民族文化的组成部分。民间图案的特征,正是中国古代民俗思想文化生活的集中表现,今天我们对此进行探究,是为了弘扬这一民族文化使其更好地继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3.
本文对莫里斯·哈布瓦赫的集体记忆和保罗·康纳顿的社会记忆理论进行梳理,认为我国的民俗体育文化传承应该关注当下,依靠我国民俗主体的集体记忆,强调权力在民俗体育文化传承中的作用.重视仪式和身体实践。唯有如此,我国的民俗体育文化才能走出困境,繁荣发展。  相似文献   

4.
晚清以来,中国传统伦理道德在民俗领域的嬗变具有典型意义。在民众的家庭生活、日常消费、娱乐消遣等民俗领域,传统伦理道德的绝对性、超越性、整体价值逐渐减弱,而相对性、现实性、个体价值渐次增加,平等、自由、主体性等新的伦理道德观念日益孕育、生长。嬗变过程具有较强的继承性、极大的不平衡性、复杂的多样性、激烈的冲突性等特点。  相似文献   

5.
陈嘉庚办学思想中,重视倡导体育,兴办体育事业.秉承这一体育教育理念,陈嘉庚先生积极推动社里民俗活动.其体育民俗思想初始于20世纪50年代,体育民俗活动随即在集美社里得到广泛开展并传承,增进了社里居民健身意识,提升社里居民凝聚力,促进社里家庭和睦,养成个人终身体育的良好习惯.  相似文献   

6.
传承中华美德,培养民族精种对凝聚全民族的意志和力量,振奋民族精神.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极其重要的历史意义和和现实意义。传承中华美德,培养民族精神.是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的一项极为重要的任务.在新的历里条件下.继承中华民族几千年形成的传统美德,发扬党领导人民在长期革命斗争与建设实践  相似文献   

7.
农村手工艺的代际传承主要是手工艺在家庭传承方式中两代人之间的传递与继承。当前,农村手工艺传承的主要问题有家庭结构变化导致传承人缺失、经济转型使潜在传承人流失、农村手工艺发展滞后于市场需求变化、农村手工艺社会认可度低。农村手工艺代际传承职业教育发展对策:建立特色专业,培养传承人;规范学校课程,固化有效传承;开展校本培训,提高社会认识;搭建创新平台,推动手艺发展。  相似文献   

8.
民间故事与禁忌民俗的传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传统的民间生活中存在着许多禁忌。这些禁忌在不同的社会条件下,对人们的思想和行为起着较大的约束作用。尽管某些禁忌的性质可能是非科学的,但依然为人们约定俗成,并围绕这些禁忌形成一整套规范或者仪式,这就构成了禁忌民俗。禁忌民俗的传承有多种形式或途径,民间故事就是其中的一种。这不仅是因为民间故事内容的吸引力和口传特征使其成为传承民俗的最好手段,而且也因为它们内容中的神秘或奇幻色彩本身就与禁忌民俗的内容接近。这样,民间故事就往往有意无意地或自然而然地充当了传布禁忌民俗或其它民俗的有力工具,或者它就构成了禁忌民俗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9.
对普通村民而言,族谱不仅是宗族的象征和宗族组织的组成要素,而且是一种记忆的载体。它承载着个人及家庭的记忆,以及对远祖、对宗族和村落的集体记忆。这种集体记忆通过族谱在民俗生活中的使用得以维系传承,并提供村落社会认同的深层基础。族谱对记忆的承载与维系功能受到民俗生活的制约,其功能的发挥离不开民俗生活为之提供的社会环境。  相似文献   

10.
传统优秀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财富,应该得到继承。传统优秀文化的传承应该从幼儿开始,家园在继承传统优秀文化方面都有自己的职责,并且又需要相互合作。在具体的分工合作上,幼儿园应该做到开发传统文化的校本课程;把传统文化教育传承渗透到一日生活中;构建浓郁的传统文化的校园文化氛围。从家园合作的家庭角度分析,幼儿园应引导家长重视传统优秀文化传承;引导家长丰富传统优秀文化资源;父母以身作则继承传统优秀文化;多途径家园合作促进传统优秀文化的继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