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74 毫秒
1.
作为生活方式的宗教--以瑶族宗教研究问题为中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于瑶族宗教的审视不能纠缠于“瑶族道教”之争,而只能将道教作为我们认识乃至研究瑶族宗教的一个话语表达的参照系统;作为一种生活方式,瑶族宗教有着与瑶人的生活世界密切相关的独特之处。  相似文献   

2.
近些年来,一些瑶族文化研究者把瑶族的宗教信仰界定为道教.《广东民族学院学报》1990年第3期有一篇《瑶族度戒与道教斋戒》的文章说:“在较长时间以来,国内外研究者较为普遍的看法,是瑶族宗教受到道教的深刻影响.有的论者还认为,现时的瑶族宗教已经深度的道教化.1989年11月,在云南个旧市召开的全国瑶族研究座谈会上,有的学者认为瑶族度戒的仪式完全按照  相似文献   

3.
瑶族宗教重要而隆重的仪式——度戒,与道教的斋戒,表现了某些共同的现象,瑶族度戒是否受道教斋戒的影响,它们之间有无内在的联系,这是值得探讨的问题。因为在较长时间以来,国内外研究者较为普遍的看法,是瑶族宗教受到道教的深刻影响。有的论著还认为,现时的瑶族宗教已经深度的道教化。1989年11月,在云南个旧市召开的全国瑶族研究座谈会上,有的学者认为瑶族度戒的仪式完全按照道教受授门徒的皈依方式,也完全遵循道教的基本戒律。因而,将瑶族宗教与道教相类似的宗教仪式进行对比分析,对更深入地研究瑶族宗教与道教的关系,特别是它们的内在联系,应该说是有裨益的。  相似文献   

4.
滇越瑶族崇信"万物有灵",并道教经义和佛教教规为核心,又结合本民族原始宗教及伦理道德,发展成具有个性名称和用途十分繁杂的瑶族宗教经籍。度戒是瑶族男子的成年礼,既是瑶族男子度戒入教仪式,又是其宗教以沿袭的传承形式,是瑶族社会生活中的传统伦理道德观念的重要内容。滇越瑶族宗教活动,受道教和佛教的影响,除崇奉的神祗大体相同外,使用的法器与道教无甚差别,对滇越瑶族宗教的教义和活动调查研究,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发扬光大滇越瑶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和民族精神。  相似文献   

5.
本文主要依据汉代史料,对道教产生的诸问题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进行了再探讨.文章认为至少至汉后期,已有了普遍的“黄老道”信仰;“天师道”与“太平道”不仅信仰相同,都是信奉黄老道,以黄帝、老子为崇拜对象,而且组织形式也相同,一为二十四治,一为三十六方;《老子想尔注》、《太平经》这两部经典不仅是反映道教教理、教义、教规的经典,而且在一定程度上还与当时一些教派的行为实践相结合.以上这三个方面是道教在东汉后期形成的标志.道教产生之后,才正式形成真正的神学宗教,真正的土生土长的中国宗教,这是历史的进步,有一定的“统一”作用,对社会也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6.
瑶族是我们伟大的祖国民族大家庭中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民族,也是一个世界性的民族,分布在中国、越南、老挝、缅甸、泰国、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以及法国等地。长期以来,瑶族和全国各族人民一起共同创造了祖国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瑶族的宗教信仰是瑶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宗教信仰以原始宗教和道教为主。新田瑶族分布在门楼下、骥村、金陵和龙泉镇等乡镇。其宗教信仰仍以原始宗教和道教为主。笔者就新田瑶族宗教信仰情况作些简介。(一)瑶族的原始宗教* 在新田的瑶族宗教信仰中,还保留着相当多的与本民族传统文化联系较密切的…  相似文献   

7.
清作为中国传统思想的一个重要概念,其内涵在历史发展的不同阶段而获得不断的扩充,由简单的对天、水等物质的形容词,发展成为具有哲学宗教内涵的重要概念。六朝作为中国道教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其特征是这个时期大量道经被造作;道教吸收中国传统的道家哲学,引进儒、佛两家思想,充实自身理论。而道教对自身理论的提炼和总结,则反映在新出道经中。"清"的概念不断在新出道经中出现,并作为一个重要的核心观念,成为六朝士族道教标榜自身宗教特质、区别汉代以来的民间道教的重要特征。"清"的观念还直接影响到以后道教教义和道教宗教实践,在教义中主要的体现就是戒律,而在宗教实践上就是道教徒在斋醮与修炼的实践过程中追求"清"的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8.
受瑶传道教的影响,云南瑶族姓氏中只有亚姓起着祖先祭祀的作用,而姓名中最重要的戒名的有无,直接关系到人死后能否在来世取得家先的资格和在仙界获得一定的地位。瑶传道教是瑶族支系蓝靛瑶、过山瑶和茶山瑶的宗教信仰,是道教信仰传人瑶族社会后与其固有的原始宗教因素融合而形成的。云南瑶族主要由蓝靛瑶和过山瑶组成,瑶传道教信仰深入到了其社会文化体系的各个方面,姓名中的瑶传道教因素即为其例。  相似文献   

9.
道教是中国的本土宗教,它与中国文学有着很深的渊源。冯梦龙编撰的“三言”已被公认为中国白话短篇小说的经典作品,通过对“三言”中的神仙道化小说的阐释,能折射出浓厚的道教文化意蕴。文章主要阐述了三言道教题材故事形态。  相似文献   

10.
道教是我国现行五大宗教中唯一的本民族宗教,是中国传统文化直接孕育的产物。与世界宗教相比,道教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文章从出世与入世,生死、神形及因果报应等三个方面,阐述道教与世界宗教的差异性,从而进一步认识道教作为民族宗教的特点。  相似文献   

11.
中国的少数民族的宗教以民间信仰为主,作为瑶族一个支系的布努瑶族,同样如此。他们的民间信仰以密洛陀信仰为主体,同时信仰"万物有灵"的多神崇拜和祖先崇拜。由于受壮族汉族的长期影响,人们在布努瑶的宗教仪式和宗教典籍中发现道教和佛教的影子。随着社会发展的深入,与其他民族沟通融合的加强,布努瑶的各个方面都有了新的发展和变化,这些新发展和变化对其信仰的民间宗教同样产生了影响,使其更能适应现代人精神生活所需,同时有利于该地区的社会安定和谐。  相似文献   

12.
宗教体验是所有宗教信仰中不可或缺的维度。道教的宗教体验有别于其他宗教,它不仅表现为单纯的精神感受,更兼顾到肉身体质的改善和心性境界的提升。我们从宗教体验的角度对服食、行法、内丹修炼这几种道教主要炼养方式考察后发现,“可实证性”乃是道教宗教体验有别于西方宗教最显著的特征,而“对道的体证”则是道教作为中国本土宗教其宗教性的最终所在。宗教体验构建了道教信仰的依据并成为其信仰得以确立的真正核心。  相似文献   

13.
道教作为我国土生土长的宗教,它在汉代已流传于贵州境内,尽管史料匮乏,然从贵州汉墓出土的摇钱树、朱砂、“四灵”图案等文物都可以看到道教文化在汉代贵州的传播。  相似文献   

14.
作为中国本土宗教的道教,其因果报应的“承负”说明显受到了儒家思想的影响.“承负”说中的儒家思想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天人感应、忠孝思想和命运观.在对儒家思想吸纳改造的基础上,“承负”说取得了理论上的发展和突破,完善了道教自身的神学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15.
本文认为云南瑶族中至今仍流传的各种神话受到了道教信仰的渗透和影响,神话中的世界早已处于道教尊神的统治之下,道教中的一些神祗直接或间接地参与了世界万物和人类的创造,盘古神话则已全面道教化。这是远古原始宗教相适应的神话与在后世意识形态领域中居主导地位的道教信仰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互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6.
武当山人信奉道教,道教对武当山地区的婚俗有着巨大的影响。武当山古婚俗分为大接、小接和迎棺磕头三种形式,每种形式都有自己的程序。  相似文献   

17.
论武当道教诚信伦理思想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诚信”本是儒家伦理思想的重要概念与核心范畴,武当道教继承发展了早期道教和儒家的“诚信”伦理思想,不但在道经中大力宣扬诚信受赏、欺诈遭罚的教义,而且在宫观建筑、匾额楹联等武当文化中对之也多有体现,武当清微道派更是把“正心诚意”作为行雷法的根本。武当道教诚信伦理思想,还体现在历代信徒香客将武当山称为“灵山”这一点上。  相似文献   

18.
“王权至上”是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总框架。“王权至上”之历史现象的形成与儒家“天人感应”理论和宗法观念对国人精神生活的教化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在儒家教化的长期渗透影响下,“王权至上”成为人们不假思索而接受的“理所当然”的信条。人们毫不吝啬地把社会性的精神权威“道”与“圣”虔诚地奉献给了“天”的代表——至高无上的君王。人们的宗教情结寄托在世俗君王的身上。世俗的君王成了人们信奉的最大教主。在这样的政治文化背景下,中国的宗教神权始终是依附、屈从于世俗王权的,既不可能与王权分庭抗礼,更不可能凌驾于王权之上。佛教和道教在中国的兴衰轨迹,充分地证明了这一点。  相似文献   

19.
仅仅把道家视为哲学,把道教视为宗教,认为二者之间有鸿沟的观点,都是偏颇的。二者间的共同性远远大于差异性,道、学、术的三重互动关系,是贯穿二者的逻辑红线。二者与儒、佛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三大组成部分。在这指导下研究道教通史、地域道教史、道教思想和道教哲学,会有一些新的发现。道教的专题研究有音乐、养生、水文化、内丹等侧面,文献方面,民间道教文献,尤其是写本文献,研究价值很大。从道教出发研究儒家、易学、中国古代科技思想和哲学、传统文化与现代化,会有一些新的发现。  相似文献   

20.
清中叶以后,北方秘密宗教与南方天地会在湖南出现了渗合趋势,这种格局对当时的湖南政局、太平军人湘产生过一些重要影响。本文将以个案研究的形式,对天地会、秘密宗教在湖南的渗合、发展状况做一次粗浅的分析,就教于同行方家。(-)北方民间秘密宗教主要是佛教与道教渗合、演变起来的。佛教传入中国后,到宋代开始与中国民间方技、巫术及道教融合。这是佛教“走向民间的重要标志。”Q宋以后,民间佛教又分化为白云宗与白莲宗两个教派。后者则直接导演了一场加速宗教民间化的运动。南宋绍兴三年(1133),江苏吴郡沙门茅子元创白莲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