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安忆在复出后的第一部小说<叔叔的故事>中实现了她叙事策略的转型.叙述者以"叙述代言人"的身份讲述了叔叔自设与他设的神话被一一击碎的过程,在讲述"叔叔"故事的过程中也涉及到叙述者本身的故事,同时透漏了叙述者这代人的精神状态,使小说具有思想和叙事上的双重涵义.作者通过"非‘元小说'性"的双层的叙事文本演绎了叔叔的"信仰"和"我"的"游戏"背后共同的精神虚无.  相似文献   

2.
"叙述者"是叙事学中的核心概念之一。叙述者既不同于真实作者和隐含作者,也不同于故事中的人物。国外叙事学家热奈特区分了第一人称叙述中的叙述者与人物,并定义了小说叙事的叙述层;巴尔对小说叙事的叙述者、聚焦者、行为者进行了文本分析;国内学者基本上沿用了国外叙事学家们的理论和认识。实际上,叙述层的发现对于叙述者与人物的区分非常有用——同一个叙述层里,故事中的人物与叙述者不能混同。  相似文献   

3.
英国的小说家康拉德的代表作《黑暗之心》一反传统小说叙事结构,创立了故事中套故事的新叙事手法,作者通过这一叙事手法,在小说里精心设计了两个身兼多职的叙述者——马洛和匿名的"我",极大地增强了小说的艺术表现力和感染力。论文从叙事学角度分析两位叙述者在文本中扮演的角色,以说明两位叙述者都对作者揭示以库尔茨为代表的西方殖民者的两面性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英国作家达芙妮·杜穆里埃的哥特小说《蝴蝶梦》以第一人称"我"的叙述口吻向人们描述了一段发生在曼德利庄园扑朔迷离的故事。小说的无名叙述者"我",年轻天真,善良柔弱,成长为一位具备独立女性意识的成熟女性是有诸多原因的,其中离不开吕蓓卡的影响。本文将从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的角度,特别是他的人格理论来分析叙述者"我"的成长。  相似文献   

5.
史铁生的成名作<我的遥远的清平湾>是一篇第一人称内聚焦叙事的小说,其中的叙述者"我"以回忆方式构建起一个叙述框架,并完成对自己插队故事及破老汉故事的讲述,进而实现了作者与清平湾的一次精神对话.  相似文献   

6.
在鲁迅小说集《呐喊》、《彷徨》中 ,“我”的大量出现是其形式的重要表征 ,换句话说 ,“我”作为叙述者成为鲁迅小说中一种非常重要而常见的叙事视角。“我”不仅具有形式的功能 ,即往往作为第一人称叙述者叙述故事 ;而且“我”把小说作者鲁迅的价值观念、情感世界以读者更能够接受的形式带到小说的叙述中去。因此叙述者“我”的创造性的运用 ,为我们展现了一个带有鲁迅鲜明的主体特征的高度理性化的精神世界  相似文献   

7.
刘炜 《文教资料》2008,(6):29-31
海明威把自己的"冰山"原理定性为省略,文体学家们把海明威的风格特点归纳为语言表达的俭省,似乎海明威"冰山"原理的实质就是语言使用上的俭省.这实际上是个不等式.海明威所指的省略主要是小说结构和内容上的.在<太阳照样升起>这部小说中,杰克·巴恩斯既是回顾性叙述者又是故事的中心人物之一,故事叙述者"我"所知的信息大于故事经历者杰克知道的信息,海明威通过省掉某些核心故事事件、通过屏蔽人物内心世界中涉及情感的部分达到使故事"深厚"的目的,这是其"冰山"原理的部分实质.  相似文献   

8.
美国作家菲茨杰拉德的小说《了不起的盖茨比》被认为是美国20世纪文学杰作之一。作者巧妙地选择小说的第二主人公尼克作为小说故事的主要叙述者,使整部小说取得了极好的艺术效果。本文认为小说中还有另一个隐藏的叙述者乔丹·贝克,她的叙述不仅起着补充小说故事情节的作用,而且还传达着作者的潜藏话语。  相似文献   

9.
在鲁迅小说集《呐喊》、《彷徨》中,“我”的大量出现是其形式的重要表征,换句话说,“我”作为叙述者成为鲁迅小说中一种非常重要而常见的叙事视角。“我”不仅具有形式的功能,即往往作为第一人称叙述者叙述故事;而且“我”把小说作者鲁迅的价值观念、情感世界以读者更能够接受的形式带到小说的叙述中去。因此叙述者“我”的创造性的运用,为我们展现了一个带有鲁迅鲜明的主体特征的高度理性化的精神世界。  相似文献   

10.
小说是叙事的艺术。叙述方式是小说艺术世界的现实组织者。完整的叙事分析,包括作者、叙述者、人物读者、及其相互关系的内容。限于篇幅,本文仅就几个基本范畴略加阐述。作者和叙述者长期以来,人们习惯于把小说或故事直接看成是由作者来叙述的,或者是,把叙述者简单地等同于小说中的某一个人物形象。这不能不说是一种误解。  相似文献   

11.
弗兰克.奥康纳的短篇小说《我的俄狄浦斯情节》从儿童的天真视角细腻地描写了一个恋母情节的故事,其风格幽默诙谐。然而读者不难从中发现战争阴影下小说幽默背后的辛酸。奥康纳采用了不可靠叙述者作为一种修辞手段,拉远了"隐含作者"与叙述者的距离,延伸了读者的阅读快感,其独特的叙述技巧赋予了小说经久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12.
英国畅销书作家毛姆曾认为其作品之所以受到读者的喜欢和欢迎,部分原因在于他偏爱采用传统的故事叙述方法,从不在作品中对读者说教,向读者灌输自己的观点。但根据美国文体学家Booth关于可靠的叙述者的理论,通过研究毛姆主要小说和短篇故事中的叙述者,可以看到,叙述者在毛姆的作品中不仅仅起着叙述故事的作用,更多的是作者思想流露的窗口和代言人。也就是说,作者并没有完全从作品中消失,通过观察作品的特殊叙述者,读者仍然可以在作品中获知作者毛姆的观点和看法。  相似文献   

13.
"自元小说"是"元小说"的种概念,是指一部小说以自身为叙事对象。先锋派作家马原的小说《涂满古怪图案的墙壁》即是自元小说。自元小说的自指性特点,决定其叙事语式以自述式话语(即非引语型话语)为主,以叙事学理论为基础,考察作者、叙述者、故事角色、评论者以及读者间关系的交互性,同时关注叙事文本结构的层级性。  相似文献   

14.
鲁迅小说中,故事的叙述者对事实的讲述和评判往往与隐含作者一致,是一种可靠的叙事。鲁迅通过选择适当的叙述者,控制着读者对小说作者的想象,从而形成了合理的叙事距离。  相似文献   

15.
"你"、"我"、"他"作为人称代词在日常生活口语中,随着说话人和听话人角色的互换,使用的频率基本相同。然而作为叙述人称时,情况却大有不同,从叙述者角度出发的传统理论根据叙述者与故事的空间位置将小说区分为第一、二、三人称叙述。以第一、三人称叙述的文学作品最为丰富,而以第二人称叙述的文学作品却少之又少,本文将以普拉斯的《爹爹》为例,举例说明第二人称叙述特有的叙事效果。  相似文献   

16.
《豆棚闲话》是成书于明末清初的一部拟话本小说集。刊刻之初,因其故事奇特,思想深刻,结构新颖,颇为流行。一些故事中出现了叙述者与接受者的对话与交流,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以往话本小说叙述者单向灌输式的讲述,使作者立场、故事意旨出现了摇摆与模糊,意蕴无穷。这与巴赫金的"复调小说"理论似有相通之处,但学界对此几无涉及,笔者拟就此问题试做论述。  相似文献   

17.
菲利普·罗斯在其新作《复仇女神》中一改以往的后现代叙事风格,转而采用朴实自然的语言,但这种简单的语言背后隐藏的是作者高超的叙事技巧。多重解读小说主题"谁才是复仇女神",我们发现,作者通过第一人称内聚焦的叙事视点,婉转透露出叙述者的不可靠,由此可知,整部小说是叙述者"我"的复仇,"我"就是小说标题中的复仇女神。  相似文献   

18.
由"角色"向"叙述者"的偏移--十七年第一人称叙事小说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第一人称叙事小说是常见的叙事类型.在中国20世纪小说史上,十七年第一人称小说具有一个鲜明的特征角色"我"向叙述者"我"偏移.本文分析了十七年第一人称叙事小说的角色"我"向叙述者"我"偏移的原因、类型及其功能、意义.  相似文献   

19.
陈欣 《文教资料》2010,(10):35-36
本文关注的是关于舍伍德·安德森的成长小说《我是一个傻瓜》的视角问题。通过仔细研究这个小说,以及对相关材料的阅读,作者在该小说中发现三个以第一人称叙事的优势。通过第一人称,这部小说读来更自然、可信和发人深省;恰恰是第一人称的叙事给叙述者创造了一个机会.使其可以非常清楚生动地叙述他的成长过程;通过第一人称叙事.使作者、小说、故事和小说中的各个人物之间的关系得到完美的平衡。总的来说,这三个优势表明:在这本小说中第一人称的叙事角度得到了非常合适的运用。  相似文献   

20.
一、数字的意义和无意义 讨论伯尔的小说《在桥边》的意义,当然可以从选人教材的开头一句人手——"他们替我缝补了腿",根据叙述者"我"的伤残不能有大作为,以说明德国战后小人物的命运以及社会背景;也可以从小说中"我"数数字的职位,联系到伯尔曾经提及的统计部门职员身份,①以探讨小说中叙述者的思想感情与作者工作状况的联系.但是,这样的讨论,也许都比较迂回,还不如直接把构成小说核心内容的一部分,即关于"我"在桥边数过往行人的种种描写,加以充分讨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