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错别字趣话     
<正>此枇杷不是彼琵琶明代有个爱吃枇杷的知县,有人奉承他,买了一筐上等的枇杷作礼品送去。并且遣人先把帖子呈上,帖子上面写道:"敬奉琵琶一筐,望祈笑纳。"知县看罢,深感纳闷:为什么要送我一筐琵琶?琵琶为什么要用筐来装?待实物一到,才恍然大悟。原来是一筐鲜嫩的枇杷。知县笑了笑,提笔在那张写着"琵琶"的帖子上写了首诗:枇杷不是此琵琶,只恨当年识字差。若使琵琶能结果,满城箫管尽开花。错把鹿耳当鹿茸  相似文献   

2.
《阅读与鉴赏》2005,(9):34-35
明代有个爱吃枇杷的知县,有人奉承他,买了一筐上等的枇杷作礼品送去。并且遣人先把帖子呈上,帖子上面写道:“敬奉琵琶一筐,望祈笑纳。”知县看罢,深感纳闷:为什么要送我一筐琵琶?琵琶为什么要用筐来装?待实物一到,才恍然大悟。原来是一筐鲜嫩的枇杷。知县笑了笑,提笔在那张写着“琵琶”的帖子上写了首诗:枇杷不是此琵琶,只恨当年识字差。若使琵琶能结果,满城箫管尽开花。  相似文献   

3.
错别字趣话     
此枇杷不是彼琵琶明代有个爱吃枇杷的知县,有人奉承他,买了一筐上等的枇杷作礼品送去。并且遣人先把帖子呈上,帖子上面写道:“敬奉琵琶一筐,望祈笑纳。”知县看罢,深感纳闷:为什么要送我一筐琵琶?琵琶为什么要用筐来装?待实物一到,才恍然大悟。原来是一筐鲜嫩的枇杷。知县笑了笑,提笔在那张写着“枇琵杷琶不”的是帖此子琵上琶写,了首诗:只恨当年识字差。若使琵琶能结果,满城箫管尽开花。错把鹿耳当鹿茸诗写不眉急买交一到头匆补给张鹿,匆品有寻他纸耳来补个思:,条到补浪依良给一身荡我久你家子公老道带大,子爷:对“去药,的差本不,铺脾你人…  相似文献   

4.
错别字趣话     
错字别字,害人不浅,人们深恶痛绝。古人作诗讥讽白字先生者,不乏其例。枇杷不是此琵琶明代有个爱吃枇杷的知县,有人奉承他,买了一筐上等的枇杷作礼品送去,并且遣人先把帖子呈上,帖子上面写道“:敬奉琵琶一筐,望祈笑纳。”知县看了很纳闷:为什么要送我一筐琵琶,琵琶为什么要用筐  相似文献   

5.
雷江 《今日中学生》2004,(32):19-20
传说明朝有个知县很喜欢吃枇杷,有人特意买了一筐枇杷去巴结他,事先写了一张礼帖送去:“敬奉琵琶一筐,请笑纳。”知县看了十分奇怪:“本官素来不懂乐器,他为何偏要送我琵琶,而且还送一筐?莫非讥讽本官不知音乐不成?”正要发作,枇杷送到。知县恍然大悟,笑道:“‘琵琶’不是此‘枇杷’,只恨当年识字差。”这位知县大人文学修养不到家,本想吟首诗却没下文了。幸好在座的客人为他解了围,续了两句:“若是琵琶能结果,满城箫管尽开花!”知县指出了“琵琶”与“枇杷”这一组同音词的区别,客人则进一步嘲笑道:如果琵琶能结果子,那么全城的乐器就要开…  相似文献   

6.
幽默快餐     
称呼一个姓周的称姓陈的为“东翁”。姓陈的不知其意,一天大悟,见到姓周的,称他为“吉先生”。姓周的说:“我不姓吉,姓周。”姓陈的说:“我姓陈,不姓东,你割了我的耳朵,我不能剥你的皮吗?”琵琶一筐有个乡绅为了巴结新任知县,送去一筐枇杷,并附赠帖一张。上面写道:“敬奉琵琶一筐,祈望笑纳。”知县看了帖子不禁笑道:“枇杷不是琵琶,只恨当年识字差。”座上有位客人又随口续上两句:“若使琵琶能结果,满城箫管尽开花。”众人听了,哈哈大笑,弄得那个乡绅十分尴尬。考场旧闻抗日战争时期,有一学生考川大,做几何题时无能为力,便在卷上写打油诗一…  相似文献   

7.
相传明朝时,有一个县官很爱吃枇杷。有人为了巴结他,就特地送出一筐新鲜的枇杷并附了一张纸条:“敬送琵琶一筐,请大人笑纳。”(笑纳是客套话,意思就是请别人接受礼物)岂料县官看了条子勃然大怒,写了四句话:“枇杷不是此琵琶,只恨当年识字差。若是琵琶能结果,满城箫管尽开花。”(箫管是竹制的乐器)显而易见,那个拍马屁的人误将水果“枇杷”写成了乐器“琵琶”。  相似文献   

8.
冯梦龙《古今谭概》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有个人给朋友送了一筐枇杷,并附言“献上琵琶,敬请笑纳”。朋友一见,觉得可笑,自言自语道:“这琵琶弹奏不出音乐,吃起来倒有滋味。”于是,挥毫写了一首打油诗:“枇杷不是此琵琶,只恨当年识字差。若是琵琶能结果,满城箫管尽开花。”琵琶之类的弦乐器如果能结出  相似文献   

9.
枇杷和琵琶     
<正>从前,有个纨绔子弟,自幼好吃懒做,不好好念书。长大以后,他常因写错别字闹笑话。有一天,他妻子说想吃枇杷。于是,他从桌上随手拿出一张纸,挥笔在上面写了几个字,便招呼仆人去买枇杷。他妻子接过纸来一看,扑哧一声笑了。原来,上面写的是"买琵琶五斤"——五个字错了两个,"枇杷"被误写成了"琵琶"。他妻子看过后,在后面题了一首打油诗:  相似文献   

10.
明代画家沈石田有一天收到好友派人送来的一封信和一个盒子。信上说:“送上琵琶,请笑纳。”打开盒子一看,却原来是满盒鲜美的枇杷。在回信中,沈石田幽默地说:“承惠琵琶,开奁视之,听之无声,食之有味。”他的朋友看信后,写一打油诗以自嘲:  相似文献   

11.
明代文人沈石田有次收到友人的一盒礼品和一封信,信上说:“送上琵琶,请笑纳。”待打开盒子一看,愿来是枇杷。沈石田失笑之余,写了一首打油诗给这位友人,交来人带回。诗曰:  相似文献   

12.
明代沈石田收到友人的礼物及信,信中云:“送上琵琶请笑纳。”打开一看是枇杷。沈随即复信“作谢”:“承惠琵琶,开奁视之,听之无声,食之有味。”那友人阅后面红耳热,随即作诗自嘲云:“枇杷不是此琵琶,怨恨当年识字差。若是琵琶能结果,满城箫管尽开花。”  相似文献   

13.
错漏成趣     
书画家为人题字,不免有错漏,乃以字补之,谓之“补字”,经过妙补趣填,或巧言雄辩,或幽默评批,反而产生妙趣横生,意味无穷的效果。传说清代有位书法家给慈禧太后题扇,写的是唐人王之涣的《凉州词》,可由于心情紧张,竟漏写了一个“间”字。慈禧太后看了大怒,说该书法家欺她没学问,定要将其斩首。书法家急中生智,急忙解释道:“此处并非遗漏,而是填写的一阕小曲。”并当即诵道:“黄河远上,白云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慈禧听了以后,无言以对,只好赐酒压惊。明朝文人沈石田曾收到朋友送来的一盒礼物和一封信。信中说:“送此琵琶,请笑纳。沈石田打开礼盒一看,见朋友送的是水果枇杷而并非乐器,就善意地回信批评朋友的粗心:“承惠琵琶,开奁视之,听之无声,食之无味。”朋友收到回信,十分惭愧,于是就作诗自责:“枇杷不是那琵琶,怨恨当年识字差。若是琵琶能结果,满城箫管尽开花。”民初名画家郭祯擅画花鸟。一次,他绘桃花和黄鹤图各一幅赠友人,请书法家赵平题诗配画。在桃花画幅上,赵误将“人面桃花相映红”中的“桃”字写为“梅”字;在黄鹤画幅上,又误将“黄鹤楼中吹玉笛”中的“黄”字写为“白”字。写成,赵老灵犀妙想,在“人面梅花相映红...  相似文献   

14.
,了,了,甲,试微软公司的面试问题 令1.有一个长方形蛋糕,切掉了长方形的一块(大小和位置随意),你怎样才能直直地一刀下去,将剩下的蛋糕切成大小相等的两块? 今2.有三筐水果,一筐装的全是苹果,第二筐装的全是橘子,第三筐是橘子与苹果混在一起.筐上的标签都是骗人的,(比如,如果标签写的是橘子,那么可以肯定筐里不会只有橘子,可能还有苹果)你的任务是拿出其中一筐,从里面只拿一只水果,然后正确写出三筐水果的标签. 今3.为什么下水道的并盖是圆的? 令4.有5瓶药,每个药丸重10克,只有一瓶受到污染的药丸重量发生了变化,每个药丸重9克.给你一个天平…  相似文献   

15.
一分钟     
正1月14日晴短短的一分钟可以干什么事情呢?有的同学说:"可以跑二百米。"有的同学说:"可以写10个字。"还有的同学说:"可以看好几页书。"可是白老师在黑板上为什么写上"一分钟"呢?老师到底要用这一分钟来干什么呢?真让人费解。"一分钟"活动开始了,原来是让我们把教室里看到的事物在一分钟内写下来,看谁写得多。我觉得一分钟写不了几个字,所以刚开始非常紧张。两眼看  相似文献   

16.
<正>一、让亲情不再干瘪高三模拟考试作文题目从"对视"到"告诉你",从"免费"到"习惯之后",每一次我们都会说同一个问题:写作素材匮乏。为什么我们的学生只能和母亲对视?为什么总是母亲告诉你?为什么很多学生写有一个"免费的母亲"?为什么很多学生写习惯了母爱?为什么他们总是写不出又跳不出亲情这个圈子?写不出是因为只是将亲情当作僵硬固化的浮雕,而不是一片包容万物的汪洋。打开记忆的闸门,我们可  相似文献   

17.
敬爱的童爷爷:您好!我前几天在《少先队小干部》网站发了帖子,网页上却没有显示,为什么?小网友:春之歌  相似文献   

18.
反弹琵琶本是演奏琵琶的一种反常方式。这里借用为诗词创作时对同一素材的逆向思维。譬如有人写了:"久旱逢甘霖,他乡遇故知。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写  相似文献   

19.
主题:对"美满"爱情的追求。思路:写了什么故事?如何写这个故事的?为什么写这个故事?什么情况下写这个故事的?第一课时:聊故事里面的故事  相似文献   

20.
开心八爪鱼     
进入角色课堂上,老师让学生们写一篇作文,题目是《假如我是经理》。学生们赶紧动笔写起来。只有一个男生东张西望,一副无所事事的样子。老师走过去问道:"你在干吗?为什么不写作文!"学生答:"等秘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