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古诗、对联、元曲中有不少“半”字用得十分巧妙。这些“半”字往往非实指数量,而是借其没有确定范围的特点,营造含蓄优美的艺术氛围。一、写人——蒙娇美白居易《琵琶行》中是这样写琵琶女出场的:“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琵琶女有“天涯沦落之恨”,不便明说,也不愿见人。一个“半”字,写其含羞带怯,诗人用这一肖像描写表现她的难言之痛,“半”字之妙,意在言外。再如,白居易《长恨歌》中描写杨贵妃的诗句:“云鬓半偏新睡觉,衣冠不整下堂来。”杨玉环刚睡醒,听说汉家天子派使者到来,来不及梳妆打扮,迫切希望见到使者,得到玄宗音…  相似文献   

2.
<正>白居易在《琵琶行》里有两句很能表现人物心情的诗句:"沉吟放拨插弦中,整顿衣裳起敛容。"其实,在这之前,对琵琶女的出场,诗人已经花了很多笔墨了。"忽闻水上琵琶声",写琵琶女在这"枫叶荻花秋瑟瑟"的夜里,一个人独自抚琴抒发内心的愁闷,这琴声中也许也还带着点寻觅知音的意思。但是,当真有人"寻声暗问弹者谁"的时候,琵琶女就踌躇了。踌躇的表现是什么呢?"琵琶声停欲语迟"。内心渴望出来与人交流,又深感此时出来与人相见颇不方便。即使别人"移船相近邀  相似文献   

3.
错别字趣话     
<正>此枇杷不是彼琵琶明代有个爱吃枇杷的知县,有人奉承他,买了一筐上等的枇杷作礼品送去。并且遣人先把帖子呈上,帖子上面写道:"敬奉琵琶一筐,望祈笑纳。"知县看罢,深感纳闷:为什么要送我一筐琵琶?琵琶为什么要用筐来装?待实物一到,才恍然大悟。原来是一筐鲜嫩的枇杷。知县笑了笑,提笔在那张写着"琵琶"的帖子上写了首诗:  相似文献   

4.
枇杷和琵琶     
<正>从前,有个纨绔子弟,自幼好吃懒做,不好好念书。长大以后,他常因写错别字闹笑话。有一天,他妻子说想吃枇杷。于是,他从桌上随手拿出一张纸,挥笔在上面写了几个字,便招呼仆人去买枇杷。他妻子接过纸来一看,扑哧一声笑了。原来,上面写的是"买琵琶五斤"——五个字错了两个,"枇杷"被误写成了"琵琶"。他妻子看过后,在后面题了一首打油诗:  相似文献   

5.
晏几道的代表作《临江仙·梦后楼台高锁》一词在苏教版《唐诗宋词选读》中有收录。在备教过程中,笔者发现配套的教学参考书选录的鉴赏文字有两处值得商榷:一是视"落花人独立"为实写,将其中的"人"解读为男性,即词人;二是视"琵琶弦上说相思"亦作实写,将整句解读为实写词人初见小蘋时的情景。本文通过分析认为以上两句更应作虚写来断,即"落花人独立"中的"人"不应是实写词人自己,而是虚写对方,即小蘋;而"琵琶弦上说相思"也不应是实写初见小蘋时的情景,而是词人的虚写想象之笔。  相似文献   

6.
技法点拨 反弹琵琶,来自敦煌壁画中的一种舞姿造型.敦煌壁画中有一幅仕女图叫"反弹琵琶".壁画中的仕女,在弹奏琵琶时一改常态,不是"犹抱琵琶半掩面"地正面去弹,而是将琵琶放在身后,反手去弹.这幅壁画告诉我们:弹琵琶不能只是"拘于古法"地一味"正单",也可另辟蹊径,"反弹"同样能奏出妙音,并且在技巧、姿势等方面比"正弹"的难度更大,从而给人更深刻的印象.写作构思中也可以采用"反弹琵琶"的方法.  相似文献   

7.
《琵琶行》是自居易流传千古的名篇佳作,也是描写音乐的一朵奇葩《琵琶行》为了写琵琶女高超的演奏技艺.先借秋风中瑟瑟作响的枫叶、荻花、冷冷的江水和江上的一轮孤月等景物,为琵琶女的出场和演奏烘托出一种冷落、凄凉、哀伤的氛围,接着写琵琶女的出场:“干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寥寥数语,一个腼腆羞涩、满怀心事的琵琶女的形象就立于读者面前了。  相似文献   

8.
错别字趣话     
<正>此枇杷不是彼琵琶明代有个爱吃枇杷的知县,有人奉承他,买了一筐上等的枇杷作礼品送去。并且遣人先把帖子呈上,帖子上面写道:"敬奉琵琶一筐,望祈笑纳。"知县看罢,深感纳闷:为什么要送我一筐琵琶?琵琶为什么要用筐来装?待实物一到,才恍然大悟。原来是一筐鲜嫩的枇杷。知县笑了笑,提笔在那张写着"琵琶"的帖子上写了首诗:枇杷不是此琵琶,只恨当年识字差。若使琵琶能结果,满城箫管尽开花。错把鹿耳当鹿茸  相似文献   

9.
反弹琵琶,来自敦煌壁画中的一种舞姿造型。敦煌壁画上有一幅仕女图叫"反弹琵琶"。壁画中的仕女,在弹奏琵琶时一改常态,不是"犹抱琵琶半掩面"地正面去弹,而是将琵琶放在身后,反手去弹。这幅壁画告诉我们:弹琵琶不能只是"拘于古法"地一味"正弹",也可另辟蹊径,"反弹"同样能奏出妙音,并且在技巧、姿势等方面比"正弹"的难度更大,从而给人更深刻印象。写作构思中也可以  相似文献   

10.
"名属教坊"的释义,是判断白居易《琵琶行》中琵琶女真实身份绕不开的坎。中晚唐时期,教坊乐伎的情况复杂,教坊规模变动导致的人员聚散,演出的商业化,以及从青楼、家庭、军营与地方州县等地选拔乐人或兼职乐人等因素,都直接影响着教坊的管理。因此,"名属教坊"并不能作为判断琵琶女身份的唯一标准。结合"籍属教坊"、虾蟆陵、市井乐伎等背景,从《〈琵琶行〉并序》全文内容着眼综合分析,琵琶女青楼乐伎的身份有充足的理由,其挂名教坊应更接近于事实。  相似文献   

11.
技法点拨反弹琵琶,来自敦煌壁画中的一种舞姿造型。敦煌壁画中有一幅仕女图叫"反弹琵琶"。壁画中的仕女,在弹奏琵琶时一改常态,不是"犹抱琵琶半掩面"地正面去弹,而是将琵琶放在身后,反手去弹。这幅壁画告诉我们:弹琵琶不能只是"拘于古法"地一味"正弹",也可另辟蹊径,"反弹"同样能奏出妙音,并且在技巧、  相似文献   

12.
《琵琶行》是白居易流传千古的名篇佳作,也是描写音乐的一朵奇葩。《琵琶行》为了写琵琶女高超的演奏技艺,先借秋风中瑟瑟作响的枫叶、荻花、冷冷的江水和江上的一轮孤月等景物,为琵琶女的出场和演奏烘托出一种冷落、凄凉、哀伤的氛围。接着写琵琶女的出场:“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寥寥数语,一个腼腆羞涩、满怀心事的琵琶女的形象就立于读者面前了。她演奏技艺娴熟,心中充满忧伤:“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她多变的弹奏指法与她弹奏的琵琶曲一样令人…  相似文献   

13.
在教《观书有感》一诗中"半亩方塘一鉴开"的"鉴"这个生字时,我的三种不同的教法,收到了三种不同的效果。第一次教"鉴",我先是工工整整地把它写在黑板上,然后对学生强调:不要将"鉴"字写成"签"。改完作业,发现全班42人有15人将此字写错,其中多数把"鉴"字写成"签"。过后,我反  相似文献   

14.
错漏成趣     
书画家为人题字,不免有错漏,乃以字补之,谓之“补字”,经过妙补趣填,或巧言雄辩,或幽默评批,反而产生妙趣横生,意味无穷的效果。传说清代有位书法家给慈禧太后题扇,写的是唐人王之涣的《凉州词》,可由于心情紧张,竟漏写了一个“间”字。慈禧太后看了大怒,说该书法家欺她没学问,定要将其斩首。书法家急中生智,急忙解释道:“此处并非遗漏,而是填写的一阕小曲。”并当即诵道:“黄河远上,白云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慈禧听了以后,无言以对,只好赐酒压惊。明朝文人沈石田曾收到朋友送来的一盒礼物和一封信。信中说:“送此琵琶,请笑纳。沈石田打开礼盒一看,见朋友送的是水果枇杷而并非乐器,就善意地回信批评朋友的粗心:“承惠琵琶,开奁视之,听之无声,食之无味。”朋友收到回信,十分惭愧,于是就作诗自责:“枇杷不是那琵琶,怨恨当年识字差。若是琵琶能结果,满城箫管尽开花。”民初名画家郭祯擅画花鸟。一次,他绘桃花和黄鹤图各一幅赠友人,请书法家赵平题诗配画。在桃花画幅上,赵误将“人面桃花相映红”中的“桃”字写为“梅”字;在黄鹤画幅上,又误将“黄鹤楼中吹玉笛”中的“黄”字写为“白”字。写成,赵老灵犀妙想,在“人面梅花相映红...  相似文献   

15.
巧以"半"字入诗,或状景写人,或抒情喻理,含蓄隽永,独领风骚,综观历史,佳作颇多。 "半"字入诗传神,来自白居易《暮江吟》一诗:"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第二句两个"半"字,承首句而来,勾画出夕阳映照水中,红绿辉映而且匀和的色彩美。更有趣的是,古代写"水"的对联多用"半"字,而很少用"一"字,如上海市吴淞公园联:"剪取吴凇半  相似文献   

16.
九江琵琶亭有副对联:“一弹琵琶一弹月,半入江风半入云。”这“弹月”二字,道出了《琵琶行》景物描写的显著特点。全诗88句之中,“弹月”之句竟占其五。诗歌情节设置于秋江夜月这一背景之下,而清冷月光又点染出凄惨悲凉的氛围。观照诗歌的整体构思,月,是一个不可...  相似文献   

17.
佚名 《高中生》2015,(10):2
"人"字写起来很简单。一撇再加一捺就写好了。可你知道甲骨文中的"人"字怎么写吗?你知道有很多汉字的字形构成都和甲骨文中的"人"字有关系吗?让我们一起来看看那些和"人"有关的字吧!甲骨文的"人"字这样写:  相似文献   

18.
白居易<琵琶行>中琵琶女落寞之时"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加之序中交待"自叙少时欢乐事",于是有一种说法:琵琶女心向"少时",并没有认识到"少年"承欢卖笑、醉生梦死是一种被侮辱被玩弄的生活,反而认为是"欢乐事",是幸福,其对昔日生活是抱着留恋、惋惜甚至炫耀的态度.论者认为,"被侮辱与被损害者"沉迷和陶醉于"侮辱与损害",更显示了其"悲剧的深刻性"和主题的批判性.……  相似文献   

19.
白居易<琵琶行>中琵琶女落寞之时"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加之序中交待"自叙少时欢乐事",于是有一种说法:琵琶女心向"少时",并没有认识到"少年"承欢卖笑、醉生梦死是一种被侮辱被玩弄的生活,反而认为是"欢乐事",是幸福,其对昔日生活是抱着留恋、惋惜甚至炫耀的态度.论者认为,"被侮辱与被损害者"沉迷和陶醉于"侮辱与损害",更显示了其"悲剧的深刻性"和主题的批判性.……  相似文献   

20.
本文主要从苏轼"琵琶词"中描摹琵琶乐妓、琵琶乐曲和弹奏琵琶技艺等角度考察苏轼的琵琶情怀。通过"琵琶词"刻画出琵琶女容貌姣美、技艺超群、多情哀怨的形象特征,表现出琵琶音域宽广、旋律动人、曲调丰富的艺术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