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96 毫秒
1.
不同教育模式培养的学生具体有何不同,一直吸引着不同学科的研究兴趣,对图书馆信息学(LIS)而言,相关研究着眼的是不同教育培养的学生具有何种不同的信息主体特征。本研究借鉴信息行为和信息素养领域的成果,采用综合性的测度工具——个人信息世界指数来测度学生作为信息主体的整体表现和具体特征;以中国城市中学生和英国中学生为两组对应样本,采用问卷调查方法,考察了两国教育培养的中学生在信息领域的差异。研究发现,两国中学生群体内部都存在巨大的信息贫富分化;我国中学生在基础信息源和空间维度的得分略高,但在 可及信息源和可获取信息源的数量及质量、课堂之外对知识类信息资源的需求和利用、开展知觉性和目的性信息实践的动力和智识等方面存在劣势。这为推进我国中小学图书馆的建设提供了有力证据,也从LIS视角说明素质教育需要信息资源和信息机构的深度参与。表7。参考文献48。  相似文献   

2.
[目的/意义]信息素养、批判思维、创造力是创新人才培养的核心技能,将批判思维方法融入信息素养教育体系中,是提高大学生创新创造能力、突破信息素养教育瓶颈的重要策略。[方法/过程]文章通过文献调研、网站调研等方法,从信息素养教育中批判思维培养要求和过程的角度,归纳总结11所国外高校图书馆信息素养教育中批判思维的培养模式,借鉴国外高校图书馆信息素养教育中培养批判思维的实践经验,并结合我国的创新人才战略与高校图书馆信息素养教育的现状,提出我国高校图书馆信息素养教育中批判思维培养的优化路径。[结果/结论]研究发现,国外高校图书馆在信息素养教育中培养批判思维的实践较为成熟,确立了信息素养教育中的批判思维培养是逻辑技能和态度倾向的融合体的基本认识,形成了以探索和研究为中心和以合作完成任务为中心的培养模式,确定了评估与改进相结合的教育方式,对我国高校图书馆信息素养教育中批判思维培养具有以下启示:建立面向批判思维培养的长效评估机制、借鉴国外成熟培养模式与培养经验、提升教育者的批判思维认知和技能。  相似文献   

3.
借鉴个人信息世界概念,对22位大一学生进行半结构化访谈,探究学生在进入大学前个人信息世界的差异,将其个人信息世界的表现分为5类,即全面发展型、内容贫乏型、动力不足型、边界受限型和整体贫困型。大一学生个人信息世界存在较大差异,这种差异挑战了以往按统一标准实施信息素养教育的进路,呼唤差异化的信息素养教育,基于此提出了信息素养教育改进建议。  相似文献   

4.
信息素养:标准、模式及其实现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信息素养能力标准作为评价个人信息素养能力、指导信息素养教育实践的指南,为在信息社会探讨信息素质提供了一个框架,具有高层次的参考价值和宏观的指导意义.信息素养模式是一种提高个人信息素养的培养模式,是个人在信息活动中所应该遵循的程序,模式的不同环节或层级与信息素养标准相对应,代表了个人信息素养能力的高低.与标准相比,信息素养模式更具有普遍性和操作性.信息素养的实现则是在信息素养标准和模式的指导基础上,在具体的操作层次上进行实践,提供提高个人信息素养、检验信息素养模式可行性的方案.三者的贯彻实施体现了宏观到微观、一般到具体的过程.本文从信息素养实现的角度,介绍、分析、比较信息素养的标准、模式以及最佳实践,以期对亚太地区信息素养标准的建立以及实践的发展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5.
随着经济和信息社会的不断发展,丰富的信息资源以及信息获取机会成为青少年信息生活的主要特征。然而,信息资源和设备的普及并不等同于青少年可以很好地参与信息生活。青少年是信息社会重要的参与群体,其信息生活的状况需要被全面地观察和研究。本文采用课堂观察和深度访谈的方法,调研中学生的日常学习和生活,从“个人信息世界”理论视角观察青少年作为信息活动主体参与信息生活的综合状况。研究发现,大多数被访青少年将日常学习和生活中的大部分时间用于开展知觉性信息实践,缺乏开展目的性信息实践的机会;信息实践表现出类型单一、时空受限和智识程度较低的特征;个人信息世界中的基础信息源和信息资产都十分有限。依据“个人信息世界”理论,这些青少年的信息实践构建出的是狭小的信息世界。本文研究发现有助于图书馆学及教育学提高对于青少年信息生活状况的认识和理解,进一步证明深入解析教育实践对青少年信息世界的影响机制是有必要且有价值的研究命题。表9。参考文献23。  相似文献   

6.
本文阐述了信息教育模式的研究现状,提出了开展信息教育的必要性及作用,重点就信息教育模式作了探讨,指出应建立以学生为轴心的组合教学模式.  相似文献   

7.
本文从网络自主探究教学活动特点出发,提出了WebQuest网络探究模式应用在信息教育教学系统中的基本设计原则,以期在专业信息检索、研究和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以网络为载体、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合作教学方式的优势.  相似文献   

8.
本文阐述了信息教育模式的研究现状,提出了开展信息教育的必要性及作用,重点就信息教育模式作了探讨,指出应建立以学生为轴心的组合教学模式.  相似文献   

9.
石晋阳  陈刚 《现代传播》2016,(4):153-156
在新媒介时代,主体不仅从媒介中获得信息认知,还在媒介中建立关系网络,通过全身心的投入,在新媒介营造的世界中为"完整的人"争取合法身份。传统的媒介素养研究较少关注参与主体的情感体验及主体间情感交往活动,从而难以解决新媒介时代所凸显的情感危机。本文从"主体赋权"和"群体狂欢"两方面揭示了新媒体时代的情感危机,发现媒介素养教育研究已然多方面逐步实现情感转向,主要体现在:媒介本质从信息传递向关系传播嬗变,媒介素养的核心概念从信息批判向情感交往升华,媒介素养培养范式从工具范式向体验范式转向。  相似文献   

10.
信息素养、批判性思维、创造力是21世纪大学生必需掌握的核心技能,研究并揭示三者的内在影响机制,对于促进高等教育信息素养教育观念的转变,制订信息素养标准,进而优化信息素养教育模式,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采用问卷调查方法获取我国大学生信息素养、批判性思维能力和创造力状况的基本数据。通过回归分析和中介效应分析发现:信息素养、批判性思维对创造力影响显著,批判性思维在信息素养对创造力的影响中存在显著中介效应。通过路径分析发现:信息评估能力和信息利用能力通过批判性思维的中介作用更能促进创造力,信息素养通过分析能力和系统化能力更能够激发创造力,信息搜索能力通过系统化能力能够最大程度激发创造力;信息搜索能力、信息评估能力、信息利用能力是信息素养的核心能力,分析能力、系统化能力是批判性思维的核心能力。研究结果表明:在信息素养教育中融合批判性思维的培养能较大程度地提高大学生的创造力。根据调研结果及相关理论研究,本文提出融合批判性思维的信息素养教育与专业课程教育的整合模式,即ILi CTi C模式,并提出实现该模式的系统方案,以期为推进我国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洪跃 《图书情报工作》2019,63(20):88-95
[目的/意义]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借鉴翻转课堂先进理念,以提高个人信息素养能力的初学者为主要教育研究对象,调研分析其个性特征、信息行为和教育方式偏好。[方法/过程]通过调研分析,总结教育方式与学生需求之间的矛盾成因,提出面向新生的"微视频+代入式体验"信息素养教育创新模式,着重分析模式特点、构建策略和实施方案,并提出可行性组织策略。[结果/结论]"微视频+代入式体验"信息素养教育新模式,综合运用微视频所特有的视觉冲击力,克服教师语言抽象化的不足,同时通过代入式情境体验,完成知识吸收内化、高层次思维认知,有效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综合能力。  相似文献   

12.
考察当前图书情报实践领域对MLIS专业人才的要求,结合美国MLIS教育和国内MBA教育成功的经验,强调应注重培养学生具备信息职业操守、现代管理理念、信息营销意识、信息服务意识及信息技术手段,倡导EMMS+IT人才培养模式。同时,专业硕士学位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理论素养,使他们成为既具本土化实践能力又具国际视野的新型图书情报人才。  相似文献   

13.
王敏  于渊  尹少华 《大观周刊》2012,(31):198-198
教育在培育民族创新精神和培养创造性人才方面.肩负着特殊使命。每一个智者,每一个学校,都要爰护和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帮助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保护学生的探索精神、创新思维。我们以往的教育,忽视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长期以来,一直以教师、书本、课堂为中心,注重知识传授.轻视能力的培养和学生个性的发展.学生不是真正的学习主体,实际上是教师教学的产物,老师教什么,学生就学什么,学生完全成了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学校也被看成是单纯传授知识的场所。  相似文献   

14.
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世界各国陆续在各级教育中开设信息素养课程。这些课程有别于以往的文化基础课和专业课,构成了信息社会特有的教育实践。本研究的目的是借鉴现代西方实践理论的目的情感结构概念和中国传统教育理念中的致知、致用、致远概念,考察信息素养课程在赋能学生方面的机制特点,为论证这一实践在整个教育实践中的独特地位提供洞见,同时为创新信息素养教育提供启迪。以我国北方某地六所高校为案例,聚焦相对正规的学分制信息素养课程,以学校为单位,采用课堂参与观察和师生半结构化访谈的方式,考察该类课程的赋能机制。研究发现,在被调研的课程中,存在一个由课程关涉对象及相关素养组成的结构。该结构体现着被调研课程对诸如“信息素养究竟是关于什么的素养”“由哪些具体素养组成”等问题的认知,决定着课程能够给予学生的知识与能力边界,本文称之为“信息素养施教结构”。本研究还显示,根据对象之间的内在联系,该结构可以延展为包含更多对象的“信息素养基础结构”。这一结构关联着一组系统化的知识与能力,可以支撑信息素养教育从工具与智识两个方面以及致知、致用、致远三个层次对学生赋能。以基础结构为参照,信息素养施教结构越完整,它带给学生的赋能就越全面。除了信息素养基础结构和信息素养施教结构两大概念,本研究还提出了信息素养对象、对象关联素养等概念。这些概念共同揭示了信息素养教育的赋能机制,解释了它作为独特教育实践的合法性,同时显明:在原有文献检索课基础上形成的信息素养课程若能将智识赋能和致远赋能纳入其教育目标,将信息、数据、意义纳入其施教结构,有可能获得更广阔的创新空间。图3。表1。参考文献30。  相似文献   

15.
美国高校图书馆非常重视信息素养教育的实践探索和实证研究,取得了丰富的成果和良好的成效.文章介绍了美国高校信息素养教育的一些新成就,从顶层框架设计、培养批判性思维、与专业课程融合、设计探究型学习任务、引入翻转课堂模式、搭建学习社区、制定评价量规等方面,分析了其可供我国高校信息素养教育参考借鉴的经验和成果.  相似文献   

16.
陈莹 《图书馆界》2013,(3):12-14,23
信息素质与良好的信息意识、合理的信息分析、适当的检索技巧密不可分,是三者相互融合的结果。主体性思想主张主客二分,主体掌控客体,在以该思想构建的信息素质教育模式中,主体的绝对地位使得客体自身的理解被忽略。主体间性思想强调交互主体性,表现为平等、交往、共同背景等特征,以之为核心构建的信息素质教育模式,能够兼顾信息意识、分析能力、检索技巧的全面发展,在中外学生信息素质培养过程中,都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7.
林芳 《图书情报工作》2013,57(21):65-70
从课程目标与教学内容两方面对当前国内高校的信息素质教育课程进行分析,指出当前信息素质教育课程存在三方面不足:大学生信息素质教育忽视对信息管理与交流能力的培养;信息素质教育对本地资源依赖度过高;欠缺信息环境意识与对个人信息空间构建能力的培养。提出信息素质教育课程可以围绕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进行改革:转变以信息源为主导的教学模式,以人为中心,进行生本教育;以个人信息空间构建能力和个人信息管理能力的培育为基本点。  相似文献   

18.
许多世界著名高校在考核教师绩效时,都以他培养学生的情况为标准,考核学校的水平也是如此,这就是"学生本位"的教育模式。本文以新闻写作教学为例,探讨"学生本位"教育模式的有效运用。  相似文献   

19.
社会网络环境下个人信息组织的驱动力及模式特征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文章分别从用户信息生产行为、消费行为和信息的传播及现代系统论等不同角度论述了社会网络环境下个人信息组织的主要驱动力,探讨了社会网络环境下用户个人信息组织的对象及组织模式,最后归纳了社会网络环境下个人信息组织的主要特征.  相似文献   

20.
刘巧俊 《大观周刊》2012,(3):177-178
主体性教育是根据社会和现代教育发展的需要,以启发和引导受教育者内在教育为主要需求目标,是培养学生成为独立自主、自觉能动、积极创造地参与实践活动的社会主体。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学生是特定的认识主体和信息交换的主体。在教育活动中,学生的主体性发挥对教育活动的成效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