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随着竞技钓鱼活动的普及和提高,浮约已成为约手们普遍采用的钓法。悬坠底约法的规律是“调的目数越多越灵敏,约的目数越少越灵敏”。浮钓时钓组的灵敏与迟钝的规律是什么呢?调的目数越多越灵敏是在钓的目数相同的条件下进行比较的,研究对象是悬坠底钓法。而且是同一钓...  相似文献   

2.
“调的目数越多越灵敏,调的目数越少越迟钝”这一命题作为台钓的调漂原理已被广大钓友接受,很少有人怀疑它的正确性。以此原理为前提推出的“调灵钓灵”、“调灵钓钝”、“调钝钓灵”、“调钝钓钝”四种组合方式(简称四组合)被一些人抬到“只有台钓高手才能掌握”的高度,给人以高深莫测之感。 《中国钓鱼》总第105期发表了王佩珩先生的《台钓调漂新说》,揭开了人们重新审视这一原理的序幕。《新说》直言不讳地指  相似文献   

3.
《钓鱼》2007,(11)
一、调、钓目数不同,钓组的灵敏度就不同吗?悬坠钓法调漂理论里的有一条重要内容:“调的目数越多越灵敏,钓的目数越多越迟钝。”在水库钓鱼的实践中,这  相似文献   

4.
衣善新 《钓鱼》2007,(6S):24-25
一、调、钓目数不同,钓组的灵敏度就不同吗? 悬坠钓法调漂理论里的有一条重要内容:“调的目数越多越灵敏,钓的目数越多越迟钝。”在水库钓鱼的实践中,这种说法有没有道理?如何理解?  相似文献   

5.
衣善新 《垂钓》2005,5(8):6-8
悬坠钓法对钓组的灵敏度有这样的结论:调的目数越多越灵敏,钓的目数越多越迟钝,钓组可以实现“调灵钓钝、调钝钓灵、调灵钓灵、调钝钓钝”……这些基本理论让许多钓友困惑不解,钓鱼专家的解释更是高深莫测。我与一些钓友一样,也一直为这个理论所困惑。  相似文献   

6.
台湾钓法(悬锤底钓法)浮漂调整的正确与否是垂钓成败的关键。造成浮漂灵敏与迟钝的主要原因是由钓饵对水底的压力大小决定的。 众所周知,垂钓中钓的目数越少越灵敏。请看图1。F漂4是调四日时坠的重力(以下同)。F漂4=G坠4①  相似文献   

7.
蔡健 《中国钓鱼》2004,(11):46-47
两年前程宁先生在《中国钓鱼》上连载《讨论竞技钓鲫法》一文(以下简称《讨论》),文中提出了与流行调钓理论相左的看法,即因为浮漂杆大多为下粗上细,且浮漂受水面张力的影响随示标杆的直径增大而增大。所以,浮漂调的目数越多,受水面张力越大从而越迟钝,浮漂调的目数越少受水面张力越小、越灵敏。  相似文献   

8.
空军训练营     
《垂钓》2022,(1)
提问:调标时,调目多是钝还是灵?回答:调钓调钓,调和钓是不分家的。单从调的角度讲,调得高,钓得也高,或钓得更高,则趋于迟钝;如果调得高,钓得越低,则越趋于灵敏。同理,调低钓高,趋于迟钝,调低钓更低,则接近灵敏。为什么只是接近灵敏呢?因为调得低,钓的时候无法实现钓负目数,调目和钓目差距不大,对灵敏度的影响也不大,所以仅仅是接近而已。综上所述,钓组是否灵敏,单看调目的多少是判断不出来的。  相似文献   

9.
公式一:正常调目=钓目+2粒饵的目数公式二:最灵敏钓目=调目-2粒饵的目数公式三:不灵不钝钓目=调目+底钩目数-上饵目数公式四:最迟钝钓目=调目+2只钩的目数  相似文献   

10.
调标心得     
怎样钓,就怎样调钓鱼高手告诫说“:调无定法”。从正面理解,这句话的意思是调标方法很多,不可拘泥于一种调法,故步自封,使认识止步不前。从另一面理解,这也是一种无奈,是认识还不成熟的表现,把握不住调标的命脉。前者是正确的。后者表明,在调标问题上还有许多值得研究的问题,感性认识的调标法有待于升华为理性认识。调标的说法很多。诸如:调灵敏、钓灵敏或钓迟钝,调迟钝、钓迟钝或灵敏;调高目、钓低目或高目,调低目、钓低目或高目;数字罗列的调6目、钓2目或3目等。这些脱离具体条件的泛泛而论,人人一种云里雾里的感觉,难识调标真面目。解决…  相似文献   

11.
刘定龙 《钓鱼》2010,(12):14-15
公式一:正常调目=钓目+2粒饵的目数 公式二:最灵敏钓目=调目-2粒饵的目数 公式三:不灵不钝钓目=调目+底钩目数-上饵目数 公式四:最迟钝钓目=调目+2只钩的目数 运用上述公式,我们可以根据垂钓的需要,对浮标的调钓进行钓前设置。  相似文献   

12.
台钓的调漂理论由“调”和“钓”两部分组成,概括为“调灵敏,调迟钝;钓灵敏,钓迟钝”。其中,“调”是“钓”的基础,是关键所在。“灵敏”与“迟钝”是描述灵敏度的简单术语,“灵敏”是灵敏度高的意思,“迟钝”则是灵敏度低。毫无疑义,调漂的核心是灵敏度问题。注意到“调”的实施对象是钓组,而“钓”是挂饵的钓组,二者的物质基础不同,但都打上了“灵敏”与“迟钝”的印记。由此产生的问题是,不同的物质基础能有相同的“灵敏”与“迟钝”吗?还有,“灵敏”的上限是什么/迟钝”的下眼是什么?都应该界定。否则,“灵敏”与“迟…  相似文献   

13.
管察 《钓鱼》2009,(11):14-15
受天气、温度、风向、水流和环境的影响,一日之内鱼口会出现几种变化,另外受钓饵刺激,抛钩和扬竿干扰,鱼口也是变的,据此“台钓”总结了4句调标法则,即“调灵敏,钓迟钝”;“调迟钝,钓灵敏”;“调灵敏,钓灵敏”和“调迟钝,钓迟钝”遗憾的是这4句口诀太拗口,有点像绕口令,没有两到三年的摸索是理解不了的在浮标从材质、造型、结构已具化到钓什么鱼用什么标的时候,  相似文献   

14.
解读调漂     
干任何事都要讲目标,讲条件。目标是行动的方向,条件是行动的依据。调漂的目标和条件是什么,这是首先要回答的问题。现在看来,以灵敏与迟钝为目标,使问题复杂化;以漂尾中点为目标(如7目漂尾调3.5目或4目),又使问题简单化。那么,调漂的目标何在?“调”是为了“钓”,调漂的目标全在钓。钓分钓浮和钓底,  相似文献   

15.
衣善新钓友的《也谈台漂灵敏与迟钝》(见《中国钓鱼》1996年第一期)一文,对拙作《台漂灵敏与迟钝的受力分析》(见《中国钓鱼》1995年第十一期)中的论点提出质疑,细读过后不能苟同。 一、调钓几目,调钓灵或钝只能由钓者根据实际情况决定,不可墨守陈规,照搬硬套。  相似文献   

16.
认真、反复地读了《中国钓鱼》1996年第二期《走出台钓理论分析的误区》(以下简称“误区”)一文后,觉得作者的观点值得商榷。 一、台钓的基本钓法究竟是几饵落底?从《中国钓鱼》众多介绍台钓的文章中看到的都是一饵落底,一饵悬浮。况且,拙作《台漂灵敏与迟钝的受力分析》(见《中国钓鱼》1995年第十一期)是“以调四目钓二目,一饵落底、一饵悬浮,浮漂变化相同目数为标准进行比较和分析”。并没有排除两饵落底也属于台钓范畴。跟“误区”作者的看法相反,笔者全面  相似文献   

17.
任志新 《中国钓鱼》2004,(10):22-22
悬坠底钓时,钓着钓着,浮漂自动高出一目二目,这就是自动长目。初学者也许觉得不可思议,因为他们所学到的、听到的钓鱼知识都是说浮漂不可避免都要“吃水”,连钓线也会少量吃水,所以浮漂目数越钓越少才对,怎么会自动长目呢?  相似文献   

18.
张铨 《钓鱼》2003,(20)
读《灵敏及迟钝区域的划分》(见《钓鱼》2003年9期)后,对“双迟钝”及“双灵敏”有一些疑惑,提出来与该文作者商讨。文中说“没有正确的调漂方法及不知道鱼饵在池底的状态去凭空讨论什么叫‘迟钝’,什么叫‘灵敏’都是徒劳无益的。”说得非常中肯。认识人所共知的“钓灵”与“钓钝”正是需要知道鱼饵在池底的状态(简称饵态吧);认识“上迟钝”“下迟钝”“双迟钝”“双灵敏”也应该抓住饵态的特征。文中说“我们知道‘上迟钝’的形成是鱼钩、鱼饵的重量大部分或全部由鱼漂的浮力向上牵引形成的,而“下迟钝的形成是鱼钩、鱼饵的重量由于鱼漂调…  相似文献   

19.
衣善新钓友多次发表文章反驳 压力(应改为作用力)论,认为脑线弯曲才是造成钓组灵敏与迟钝的根本原因。谁是谁非只有实践最有发言权。 先以台湾钓法中的调四目钓二目为例:当加一饵落一目,加二饵落二目时可以做到钓二目。当加一饵落二目,加二饵落四目时也可以做到钓二目。两种用饵方法钓组的两根脑线都垂直于水底,哪一种灵敏,哪一种迟钝呢?我想是前一种。 再以脑线弯曲为例:在脑线弯曲状态相同的条件下,一个钓组上是两个质量小的钓饵,另一个钓组上是两个质量大的钓饵,哪个钓组灵敏,哪个钓组迟钝呢?我想也是前一种。 上述两例在…  相似文献   

20.
马建华  曲强奎 《钓鱼》2004,(5):46-46
竞技钓法的推广和普及,使钓技理论的研究上了一个新的台阶。但是在鱼漂的调整问题上却始终存在着两种相互对立的观点,一种认为调目越高钓目越低越灵敏,换句话说就是调目和钓目的差值越大越灵敏,另一种说法认为调目越低钓目越低越灵敏。本人认为上述两种观点都有一定的道理,但也都有局限性。科学的钓组灵钝观是在具体鱼情水情的前提下,分析饵重、鱼漂的剩余浮力、水表面的张力三者哪一种是影响鱼吃饵的主要因素,通过对鱼漂的调整减小这一主要因素对钓组灵敏度的影响,从而形成合理的调钓方法。本人的钓技水平同大师们相比相差十万八千里,之所以敢于将自己的观点谈出来,是想通过钓友们的批评来验证我的观点,如果我的观点对钓友们有点帮助,那更是意外之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