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冯雪峰的新诗创作分为两个时期:"湖畔时期"和"上饶集中营时期",相隔近二十年,由于诗人人生经历、创作心态的变迁,诗作也呈现出迥异的审美特征。但是雪峰前、后两个时期的新诗创作也有着某些一以贯之、血脉相通的特性:以"自由"为中心的思想主题,以"清新"为中心的艺术特质,以及以"主观"为中心的情感表达,这构成了冯雪峰诗歌总的特质。  相似文献   

2.
自上个世纪30年代以来,我国文学理论界对典型问题的探讨与论争一直没有间断。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家冯雪峰以"典型的个性,是典型的个性"为核心和精髓,从文学典型创作中"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对立统一、主观表现和客观再现的有机统一以及感性与理性的合二为一三个层面阐释了他的现实主义文学典型观,引起了当时文学理论界的广泛注意。冯雪峰的现实主义典型理论至今仍然有着深刻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3.
五四时期的新诗伦理以白话语言的运用为前提,集中体现在对白话新诗观念的接受和对新诗形式的认同两个方面。五四时期“文白之争”实质上是文学创作的伦理之争,预示了中国文学创作的伦理转型。胡适对新诗理论的探讨和创作实践,形成了以白话为基础的诗歌新伦理,为五四文学的伦理转型创造了条件。胡适的新诗顺应了中国诗歌发展的需要,影响了五四新诗的创作潮流,新诗逐渐建立起自己的伦理,逐步获得了文学界的伦理承认。  相似文献   

4.
冯雪峰的寓言创作不仅生动刻画了特殊时代下的社会生活,还充分展现了自己作为义乌人的勇为、韧性、直率、包容之特质.本文试图从创作的发生缘由、立意坚守、语言表达、形式多样等方面对冯雪峰寓言进行整体把握,进而梳理其与义乌之紧密关系,探究冯雪峰寓言创作中的义乌基因.  相似文献   

5.
新诗已有百年历史,长期存在内容大于形式、情感大于技法等重"写什么"轻"怎么写"等问题,严重影响了新诗的健康发展。2009年8月,新诗研究界首次以"技法"为主题举办了大型研讨会,提出了多种新诗技法建设的策略及方法。大多数诗论家认为新诗应该进入重视技法的建设时代,技法建设应该是新诗建设的重要内容,目前应该全面进入"和谐诗歌"和"艺术诗歌"的建设时期,处理好个体与群体、自由与法则等矛盾。也有学者反对极端的技法建设,认为既要重视"怎么写"也要关注"写什么"。诗体是诗的技法的重要内容,是诗论家们关注的"焦点",一些学者主张新诗应该是自由诗,一些学者认为新诗应该建设准定型诗体,但是争论的双方都不极端强调新诗诗体的自由化和格律化。  相似文献   

6.
<正> 胡适的新诗创作,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时期:第一个时期是一九一六年,从收入《尝试集》第一编里的十五首诗来看,其基本特点是旧诗的格式框套着白话的语言,且充满着民歌的味道,是典型的“白话诗”。第二个时期是从《尝试集》第二编到一九二二年(仅以《回向》一诗为界),胡适的新诗创作摆脱了传统诗歌形式引力的束缚,走向了自由体诗的道路;其基本特点是句式参差不齐,每首诗的诗节、诗行无一定规则,而且每一诗行里的字数的多少也不加限制,甚至可以在同一诗行里安排两个平行的诗句(如《一颗星儿》、《威权》等)。一九二三年以后,是胡适新诗创作的第三  相似文献   

7.
朗费罗作为美国第一个职业诗人,他的诗歌为我国新诗诗人所接受并译介,这是我国当时社会变革的内在动因,同时他本人的诗歌特质和主张也契合我国当时诗歌革命的特点和宗旨。因为他的诗歌平实、淳朴、甜美,题材广泛,形式多样,又有人生哲理,这些为我国新诗诗人广为接受并对他们的新诗创作产生了不可抹杀的影响,主要有新诗意识的启蒙、新诗创作技巧的借鉴和新诗题材、形式的模仿。  相似文献   

8.
对中国古典诗歌美学特质的探究,是闻一多先生唐诗研究的目的所在。闻一多认为,中国古典诗歌的美学特质主要表现在抒情和韵律两个方面,他以此为出发点,勾画出了唐诗发展的大体轮廓,并对孟浩然、贾岛等诗人的创作风格进行了独到的分析。闻一多的唐诗研究,其最终指向是为中国新诗的发展提供营养,他认为抒情和韵律正是使新诗保有中国特色的基本途径。  相似文献   

9.
文章着眼于新诗自身发展的内在规定性,并结合社会历史发展对文学发生的影响,通过对新诗流派嬗变的轨迹的综合把握,考察了诗人群体的兴衰、诗歌体式的更迭、创作方法的演变等新诗特质,确立了新诗发展过程中几个重要的分水岭,从而把新诗(1917—1949)的历史划分为四个发展时期,并分别就每一个时期的主体诗潮特征予以简要的论述。  相似文献   

10.
对中国古典诗歌美学特质的探究,是闻一多先生唐诗研究的目的所在.闻一多认为,中国古典诗歌的美学特质主要表现在抒情和韵律两个方面,他以此为出发点,勾画出了唐诗发展的大体轮廓,并对孟浩然、贾岛等诗人的创作风格进行了独到的分析.闻一多的唐诗研究,其最终指向是为中国新诗的发展提供营养,他认为抒情和韵律正是使新诗保有中国特色的基本途径.  相似文献   

11.
学术界经常讨论外国诗歌对中国新诗文体以及创作的影响,却往往忽略了处于二者之间的译诗的中介作用。本文从两个层面论述了译诗是外国诗歌影响中国新诗的中介:译诗是外国诗歌影响中国新诗文体的中介;译诗是外国诗歌影响中国新诗创作的中介。在此基础上探讨了中国新诗及创作的发展对译诗的促进作用,由此也突出了诗歌翻译与创作的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12.
汪曾祺小说创作分为三个时期:四十年代、六十年代初和八十年代以后。人们注意的多是他最后一个阶段的创作成就,而对前两个阶段知之甚少。全面分析汪曾祺三个时段的小说创作,在"中断"的表象下,寻找其中的"变"与"不变",可以发现其创作的一贯的特点:描写自己熟悉的人和生活,在平凡的生活中发现美,用自己喜欢的形式去表现这种美,坚持自己的创作个性,"我行我素"。  相似文献   

13.
"新诗二次革命"诗学主张是新世纪之初由吕进等诗评家提出的,旨在纠正早期白话诗理论构想中的某些偏激观念,以促进新诗更为健康的发展。分析吕进等诗评家提出"新诗二次革命"论的学术渊源、思维逻辑及其理论内涵,既有利于我们深入理解这一诗学观念的意义与价值,还有利于我们深刻反思近百年新诗创作的历史功过。  相似文献   

14.
以"悲歌慷慨"为典型特色的"燕赵文化精神"古河北地区地域文化传统,是由长期的历史文化积淀所形成的,位于"燕南赵北"之地的保定地区,是"燕赵文化精神"产生和发展的中心区域。保定唐代诗人群体以"慷慨豪迈"为核心的创作特质,从慷慨赴国、好气任侠、坚忍不屈等三方面具体呈现出来。  相似文献   

15.
夏雨诗忆     
一我的大学时代是从1980年开始的,从2010年倒退过去,正好三十年。在三十年后,回想当年我的大学生活,那该是一首朦胧诗,倒不是北岛、舒婷、徐敬亚、王小妮他们,在同时期创作的又"沉重"又"苦难"的崛起的新诗。从意境上说,倒有些接近于琼瑶小说:月朦胧、鸟朦胧,抒情而甜美。  相似文献   

16.
郭沫若是我国新诗的奠基者,其新诗流变分为五四时期、20年代后期、抗战至全国解放以后三个阶段。他的新诗艺术水平每况愈下的原因有三:一是惠特曼雄浑粗犷的豪放诗风的深刻影响;二是严重混淆文艺与政治的关系;三是自我独立意志的失落。以上三方面就形成了郭沫若新诗创作虎头蛇尾的尴尬结局。  相似文献   

17.
各种版本的20世纪中国文学史中没有艾山的名字,而各种海外华文文学史著作依然找不到艾山的名字。文学史边记忆边遗忘,有时连不该遗忘的也被遗忘了,艾山便是其中的一位。艾山原名林振述,另一笔名林蒲,1912年获哥伦比亚大学博士学位,历任美国各大学文学和哲学教授。首译《老子道德经暨王弼注》被许多大学用作教材和参考书。艾山在现代汉诗创作上成就卓著,菲华文学史家施颖川称之为“新诗绝顶与现代诗先河”。施先生把现代汉诗史分为前后两个部分,1919至1949年为新诗时期,1950年之后为现代诗时期。艾山在新诗时期的创作结集为《暗草集》,这些作…  相似文献   

18.
新月诗派及其主张与创作特色何啸波新月诗派,是现代中国新诗的一个重要流派,对新诗的艺术进步作出过重要贡献,在文学史上具有不可抹杀的地位。此诗派形成于一九二五年,可分为前后两个时期,从闻一多率青年诗人谈诗论诗,形成以闻一多、徐志摩为核心的新月诗派。到《晨...  相似文献   

19.
徐訏是我国新文学史上创作成就非常突出的作家之一,他的创作在前后两个时期呈现出不同的审美风格,本文以徐前期创作为参照,重点研究他在后期创作中作为香港的"他者"身份所呈现出来的悲凉生命体验。  相似文献   

20.
唐昕 《文教资料》2010,(24):21-22
本文通过对老舍小说及其中人物的分析,从老舍的小说幽默形态:消解"伪饰"的健康微笑;老舍小说幽默的依据:以"人文"为核心的个体价值审美理想这两个方面,提炼并深化老舍小说的幽默特质,进一步深刻理解老舍"笑"背后的深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