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闲读偶记     
这本《蒲桥集》(作家出版社出版),是汪曾祺先生亲自签名寄我的,时在1991年4月。这是他的第一本散文集。汪曾祺小说好,散文亦好,甚至更好,虽然他说:“我写散文,是搂草打兔子,捎带脚。”他的散文和我国古代散文、五四散文,一脉相承,而思想、情致却是现代的、作家个人的。此集诸篇,内容很杂,写景物,记人事,谈文化,述掌故,叙说花鸟虫  相似文献   

2.
我得到一本装帧精美的《庞伟华散文》——沁着墨香,我一气读完。 直觉告诉我,这几十篇散文,虽说还没有达到珠圆玉润的精美,虽说还没有登上当代散文创作的颠峰,但正如林非先生所首肯的,“已经打下了很好的基础”,正如林非先生所预测的,“一定能够写出更好的作品来”。因为,他一直在“不倦的追求和探索”;因为,他“充满浓烈和深沉的情感”;更因为,他有一颗献身散文的真诚的心! 这决非虚言。在《感悟芦  相似文献   

3.
喜爱《散文》的读者哪个不晓得贾宝泉其名?因了他主编的刊物《散文》格高、境阔、文洁、意新,佳作迭出,是“文学远途上艰难跋涉的倦客,得以小憩小酌的十里长亭”和“心灵寄存处”,更因了他为该刊写的“编后记”生发了他对散文的感悟,心有灵犀,理有慧光,清言娓娓,文情并茂,独到而深刻的见解令人耳目一新。读者被他的文字震撼了,感动了。由此,他的名字,他的文字与他主编的刊物一起矗立在读者心中。《散文》的“编后记”的确不同凡响,别具一格。他一改以综述、分析本期内容为主的通常写法,将来稿存在的普遍问题归纳分类,依次就某个问题从不同  相似文献   

4.
《散文》是我极爱读的刊物,不仅因为那充满了诗情画意的美文能给人一份好心情,更因为那主编贾宝泉撰写的“编后记”独出机杼.构思巧妙理趣互映,让人多了份思索与关心。他结合来稿中存在的问题,每期一个话题.每个话题都是一篇精美的散文。他将严肃刻板的散文理论与写作技巧拆大化小.变静为动,一番情与理的融汇,理与趣的铸炼,那轻灵、律动,张弛有度,错落有致的一篇篇“散说散文的散文”便从笔下流出来。读罢这一期,还会让人牵挂下期,他到底还有多少话要说,会不会重复?读过这部“编后记”的结集《散文拈花录》书稿,我恍然省悟,有关散文的话题他是永远也说不完的。  相似文献   

5.
刘练文上中学时就常有散文、诗歌在家乡小报、校园文学上“点缀装饰”,深受老师的器重和同学的钦佩。1994年12月,刘练文带着未圆的大学梦,来到了大别山深处某部当了一名装甲兵。火热的军营生活立刻拨动了他的写作之弦,激发了他的写作灵感。一本《新闻写作入门》、几本《新闻与成才》杂志便是他的最好老师。凭着灵性和较好的写作功底,他投出的第一篇新闻稿件《“闷葫芦”变成了“金喇叭”》很快被《前卫报》刊用了。首战告捷,他棒着散发油墨香味的报纸,又雄心勃勃地参加了解放军报社第七届新闻函授学习。不久,他被挑选到团报道组当专…  相似文献   

6.
闲读偶记     
孙犁:《曲终集》新时期以来,孙犁自1980年出版《晚华集》起,陆续出版了10本散文集(不包括那些选集)。不久前出版的第10本,叫《曲终集》(百花文艺出版社出版)。书名取自唐人钱起“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诗句,想来令人凄怆,似有“广陵散于今绝矣”的况味。果然,这书问世以后,已不多见作者再发表文章。这本书的内容编排,和他过去的散文集一样,由小说、散文、杂文、读书笔记、题跋、书简几部分组成。其中小说,作者也题作“芸斋小说”,其实是纪实散文,因牵扯到一些人和事,怕惹麻烦,才称为小  相似文献   

7.
辛韵 《大观周刊》2012,(45):59-59
当代的散文创作百花齐放,于坚是新散文的代表作家之一,他的散文内涵丰富,在描写日常生活的琐事中流露出了作者自己对于人生的思考,他的《人间随笔》正是用心灵书写的“日常生活的史诗”。本文立足于于坚的《人间随笔》这一部散文集,从三个方面入手,力图从深层次剖析《人间随笔》的思想内涵。  相似文献   

8.
《今文渊源》是一本有趣的、可轻松阅读的“散文史论”.作者潜心十年,对中国白话散文自五四至今的发展作了一次梳理,以“闲话”笔调娓娓道来. “上编”从“谈话风”入手,围绕胡适、鲁迅、周作人三大重镇的不同特色,逻辑清晰地阐明了白话散文绵延有序的思潮源流.  相似文献   

9.
“生活是大书”是著名作家柯灵先生生前留给我的珍贵题词。 多少年来,我一直爱读柯老的作品,尤其是他的散文。他的散文、讲究辞章,极富文采,真正称得上是美文。报刊杂志上每有他的散文发表,我一定要搜求到手,仔细阅读,反复把玩,深感诵读他的散文是品尝一席盛宴,一种艺术上的高度享受,真正可说是获益匪浅。 1981年初,我由中学调入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从事现代文学研究工作。开始两、三年,我参加了现代文学研究室的集体项目——上海“孤岛”文学研究的工作,接受了编选《上海“孤岛”文学作品选》中散文、报告文学的任务。上海“孤岛”时期,柯灵从事报纸  相似文献   

10.
同志,你是《燕山夜话》的热心读者吗?告诉你一个消息:人民日报出版社最近又编辑出版了一本《邓拓散文》。这本散文集,收了邓拓同志的38篇散文,绝大多数都是他在1958年以后写的作品。这些散文说古道今,旁征博引,知识丰富,议论风  相似文献   

11.
关于新闻与散文的关系,新闻界有两种不同的意见。一种意见认为:“以近代报业为依附的新闻文体,最早是随着西洋传教士漂洋过海而来的,与中国的古典散文无亲无故”(《评“新闻散文同族”论》,这种意见,我们可以简称为“新闻散文无亲无故”论。另一种意见与此相反。有不同的表述,但可依上述第一种意见姑称为“新闻散文同族”论。现序列于下: 一、“散文并不等于新闻,但新闻都属于散文,真实的散文”(李学来《正确理解“新闻散文化”》。这种意见本于穆青同志的看法。1963年,穆青以寄晨的笔名在新华社《新闻业务》上发表《在工作中感到的几个问题》,其中说到:“我觉得,从广义上说,新闻即是散文的一种。”二、“新闻文体总的说来是一种叙事文  相似文献   

12.
跨入新世纪以来,《日晷之影》已经是赵丽宏继《艺术人生——新千年日记》、《唯美之舞》之后的第三本散文集了,这长长短短一百来篇文章以他自己的话来说:“这本书中的文字,大多是第一次编选入集,所以可以问心无愧地告诉读者:这是我的一本新书。”拜读或者说翻读了《日晷之影》的我,心内涌起的依然是二十多年之前初读赵丽宏散文作品时感觉的“美的享受”。 《日晷之影》由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封面设计上注着拼音,并以“测日影以定时刻的仪器”——晷作上下底图,给人以别开生面、引人入胜的感觉。当我读着作者写于1999年仲夏至…  相似文献   

13.
我酷爱贾平凹散文。《月迹》是贾平凹的第一部散文集,连自序才35篇,几乎皆为精美佳作。精当巧妙,哲理连珠,朴实率直,语言纯正,是它总的特点。《爱的踪迹》是他第二部散文集,凡42篇。本集则有很大的变化,从向往哲理变为追求韵味,纯正的语言也开放潇洒,朴实的文风也愈加自然。《心迹》是他第三部散文集,共四辑。“百花”版的《商州三录》,有人称之为贾平凹第四  相似文献   

14.
我爱读散文,也常想写散文,因为散文是文化品味很高的文体。记人的散文,与小说不同,大概主要在于没有虚构的余地。《河南日报》举办的碧云天纪实散文征文,既特别标明“纪实”,是要写真人真事无疑了。我是先见了“泥猴张”的作品之后两三年才看到这位艺术家的。最初看他的泥猴,眼前为之一亮,别看是只泥猴,煞是机灵有  相似文献   

15.
吴辉 《新闻与写作》2002,(11):35-36
穆青同志是我国当代享有盛誉的名记者,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他都有催人奋进的新闻通讯力作问世,这些作品不仅具有高度的思想意义,而且闪现着灿烂的艺术光辉。穆青的成功与其不断开拓创新的品格是分不开的。作为一位名记者,他一面深入群众、深入实际、记录时代的脚步,另一方面,在新闻写作上锐意改革,勇于创新,尝试用散文笔法写新闻就是其中的一笔。他说:“对新闻写作的某些要求我们不必过分拘泥。”“我国有很好的散文传统,我们应该继承这种好传统,充分吸收散文写作中那种自由、活泼、生动、优美、精练的表现手法。”1984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了一本穆青的新闻作品集,取名为《穆青散文选》,由此可见,这些作品不仅是精彩的新闻报道,而且是优秀的散文华章。综观穆青各个历史时期的新闻通讯作品,它们的散文特色主要表现在结构自由;感情丰富;文采飞扬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16.
认识赵庆安,是1996年从《散文·诗世界》杂志上拜读他的诗开始的。“小诗人”原来是北京军区某集团军的一名战士报道员。第一次与赵庆安见面,是在某集团军组织的一次新闻报道人员集训会上。集训会上,集团军罗干事有些偏爱地说:“小赵是个初中毕业生,写些小诗、散文还行,但新闻报道才刚刚起步,希望大家多帮帮他。”那几天,赵庆安总是比别人晚睡两三小时,早上又提前起床。为了不影响别人休息,他买了一盏小台灯放在床头“挑灯夜战”,有时竟不知不觉干到了天亮。后来,他相继参加了《人民日报》新闻函授和《河北日报》业余新闻培训班…  相似文献   

17.
朱达 《军事记者》2014,(8):64-65
梁衡长期工作在新闻领域,历任《光明日报》记者、国家新闻出版署副署长、《人民日报》副总编辑,集记者、作家、学者和官员多重身份于一身;他的“红色散文”系列作品“题材涉及之广,体裁运用之活,主题开掘之深,理论分析之透”,很少有人能与之媲美。有着一般作者没有的高远见的思维优势,文学界如此评价他的散文:“风掣电闪如一声春雷,荡涤阴霾,震撼人心……”  相似文献   

18.
闲读偶记     
周涛:《稀世之鸟》周涛原本以诗名世。他的新边塞诗,独树一帜。近年来,诗很少做,却写了大量散文。他的散文,以真思想、真情感、大格局、大气势,引起文坛震惊,使多少务弄多年散文的大小名家笔下小而轻的情思、情意、情景、情趣相形见绌。读者惊喜地发现:散文竟还有这么个写法! 《稀世之鸟》(解放军文艺出版社出版)是他的第一本散文集,于1991年初自乌鲁木齐寄我。我一口气读完,读得兴味盎然。他的取材、语  相似文献   

19.
《饿乡纪程》和《赤都心史》是瞿秋白同志早期的散文作品,写于一九二○年至一九二三年。这两本著作虽然到现在已有六十年左右了,但读来依然动人心弦,从中可以得到许多教益。伟大的十月革命胜利震撼着世界。在我国首先热情歌颂“这新纪元的创造”的是李大钊同志,他在一九一八年新青年上发表了《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等文章。而最早真实而具体地介绍俄国十月革命后的实况的是瞿秋白同志。一九二○年十月十六日,他作为晨报的特约记者离开北京,去俄国实地考察,“自中国  相似文献   

20.
本来以诗名世,却以散文盛名,这是一种独特的周涛现象。也许是过于孤独,或是其他什么内在原因,让他在用春秋笔法写过《渔父》之后,便从诗转向散文。《渔父》之后,周涛在诗歌写作方面基本上已金盆洗手,同时也确立了他中国优秀散文家的地位。我们知道他的作品《稀世之鸟》、《游牧长城》、《兀立高原》等散文作品,受到读者和评论家的广泛好评。周涛的散文以他的英雄大气,给散文界带来了崭新的气息和震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