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曹操的兴起和发展过程中,世族地主给予了他大力支持。为曹操起家发迹制造舆论。东汉后期,在官僚士大夫中出现了一种品评人物的风气,称为“清议”。善于清议的人,被视为天下名士。他们对人物的褒贬,在很大程度上左右乡闾舆论,因而影响到士大夫的仕途进退。曹操出身卑贱,其父曹嵩是汉末大宦官曹腾养子。而且少年时代的曹操飞鹰走狗,游荡无度,不治行业。故以其出身和品行来说,很难博得清议的赞扬,以致不为世人所知,仕进困难。后来曹操知名于世,始于世族桥玄等人的品题赞誉。《三国志·武帝纪》注引《魏书》说:“太尉桥玄,世名…  相似文献   

2.
问题解答     
问:曹操是怎样败走华容道的?答: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赤壁大战,曹操在江北岸乌林的水陆军营被周瑜用火攻烧毁,他是沿什么路线撤退江陵?《三国志·魏志·武帝纪》、《吴志·孙权传》、《周瑜传》、《蜀志·先主传》、《诸葛亮传》均无明确记载。只有裴松之注引《山阳公载记》说“公船舰为备所烧,引军从华容道归,遇泥泞,道不通。天又大风,悉使裸兵负草填之,骑乃得过”。这条材料告诉人们,曹操撤退江陵时,曾途经华容道。后来司马光著《资治通鉴》也采用了《山阳公载记》这段文字,从此人们多认为曹操乌林被烧后即取陆路西趋华容,往江陵退却。如王仲荦先生的《魏晋南北朝史》即  相似文献   

3.
伯禹愎鲧,夫何以变化? 王逸注:“禹,鲧子也。言鲧愚很愎而生禹,禹小见其所为,何以能变化而有圣德也。”愎,王逸解为很愎,洪氏补注引一本作腹,又引《毛诗》郑笺“腹犹怀抱也”为说。很愎,怀抱,均颇费解。今按愎与復古音同,义得相通。《说文》二篇下云:“復,往来也。谓往来復重也”,(依一切经音义卷六引)是復有復重之义。復鲧者,谓復重鲧职,即继承鲧之职事,与下文“续初继业”同义。此二句言伯禹继承鲧之职事,从何改变其治法耶?如此解释,方与上文“永遏在羽山,夫何三年不施”两句,文义一贯。  相似文献   

4.
受《三国演义》影响,人们普遍认为杨修死于“鸡肋”事件。事实是这样吗?《三国志》记载曹操败走汉中,“夏五月,引军还长安”。鸡肋事件出自裴松之注引《九州春秋》,排在“还长安”前,时间最迟应不超过五月。而杨修死于什么时候呢?裴松之注引《典略》日:“至二十四年秋,公以修前后漏泄言教,交关诸侯,乃收杀之。”  相似文献   

5.
高中语文第五册《群英会蒋干中计》的[预习提示]中说:“周瑜巧施反间计,使曹操错斩了蔡、张二将。”有的资料却认为“周瑜是要破坏曹操和蔡、张之间相互信任的关系,而蒋干又并非间谍,所以该是离间计”。(见《语文教学通讯》1992年第9期)为此,笔者觉得有一辩之必要。周瑜到底施的什么“计”?我们先看文章题目:《群英会蒋干中计》。周瑜所设之“计”当是指他在“群英会”上所设的“计”,中“计”的是蒋干。蒋干到底是不是间谍,实际上是两说焦点之所在。因为,只有本身是间谍,中的那计才可谓之“反间计”。《孙子兵法·计篇》有“亲而离之”之说。曹操注曰:“以间离之。”王皙注曰:“敌相亲则以计谋离间之。”也就是说,当对方“君臣”或“交援”等相亲时,我们要破坏他们之间的相亲,就派间谍去离散。从课本中得知,曹操三江口败北之后,有“吾当作何计破之”之想。在这种情形下,蒋干盲目自荐,想利用他“自幼与周郎同窗交契”的  相似文献   

6.
本组教材围绕“成长的故事”这一主题,包括四篇课文和一个语文园地。《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写的是周恩来少年时代的一件事.他耳闻目睹了中国人在外国租界里受洋人欺凌却无处说理的事情,从中深刻体会到伯父说的“中华不振”的含义,从而立志要为振兴中华而读书.表现了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襟和远大志向。  相似文献   

7.
据《现代汉语词典》解释,鸡肋:鸡的肋骨,吃着没味,扔了可惜。比喻没有多大价值、多大意思的事情。真正对鸡肋这个词语有所了解是从前看三国杨修故事开始的。这出自《三国志·魏书·武帝纪》:“(建安)二十四年三月,王(曹操)自长安出斜谷,至阳平,(刘)备因险拒守。”裴松之注引《九州春秋》:“时王欲还,出令曰‘鸡肋’,官属不知所谓。主簿杨修便自严装,人惊问修:‘何以知之?’修曰:‘夫鸡肋,弃之如可惜,食之无所得,以比汉中,知王欲还也。’”这个故事的结局是,曹操退兵了,杨修却因为“泄露天机”被杀了。多嘴的杨修死了,但他却使原本名不见经传…  相似文献   

8.
东汉末年,曹操仿《孙子兵法》作《孟德新书》13篇。益州别驾张松带着西川地图来见曹操。谋士杨修为了显示曹操才能,拿出《孟德新书》给张松看。张松博闻强记,看书过目不忘。为了反难杨修,他故意说:“此书是战国无名氏所作,吾蜀三尺小童亦能谙诵,何谓新书?”说完即从头至尾背诵一遍,竟无一字差错。杨修把这件事告诉曹操,曹操感叹地说:“莫非古人与吾暗合欤?”随即烧了《孟德新书》。  相似文献   

9.
高中语文第六册《荆轲刺秦王》文中云:“……以故荆轲逐秦王,而卒惶急无以击轲,而乃以手共搏之。”“共搏”荆轲者谁?王伯祥先生《史记选》1982年版注为“殿上的群臣,大家用空手来殴打荆轲”。所见译品率同,并或注“共”为“共同,一起”,不赘引。愚谓“共搏”荆轲者,唯秦王耳。而“共”,当注为“相当于‘相’,副词,兼起代词作用,这里兼代荆轲”。若共搏荆轲者包括群臣,则上文何以有群臣“尽失其度”一语?若群臣和秦王“一起”同荆轲搏斗,则秦王“还柱而走”怎能持续下去?下文何以尚有“秦王方还柱走”一语?若共搏荆轲者为“大  相似文献   

10.
水精帘     
唐、宋人诗词中常用“水精帘”一词。《唐诗三百首》引萧士赟注云:“水精帘以水精为之”。尝窃疑之,水精何以能为帘? 李白《玉阶怨》云:“却下水精帘,玲珑望秋月”,则“水精帘”可上可下,既可理解为如门窗之上下,亦可理解如竹帘之舒卷。温庭筠《菩萨蛮》云:“水晶帘里颇黎枕,暖香惹梦鸳鸯锦”,则“水精帘”几如帷帐矣。薛昭蕴《谒金门》说得最确切:“睡觉水精帘未卷,簷前双燕语”,则”水精帘”可以舒卷如竹帘矣。  相似文献   

11.
<正> 一、《左隐元年传》:“不如早为之所”(12面)注:“所,处所,地方。早为之所,犹言及早处置。之,仍是代词,代太叔”。 按此注应译为:“不如早点安排他个地方”。目前许多注本(如王力本郭锡良本《古代汉语》)注译同此。但此注可商。郑庄公把京给了共叔段,共叔段已有封邑已有安排,为何还说要“给他安排个地方”?这不是自相矛盾吗?各注本对此矛盾大多采用这样一种办法解决,  相似文献   

12.
《吕氏春秋·察今篇》有这么一句话:“见人方引婴儿而欲投之江中。”其中,“引婴儿”之“引”是怎样一种动作?旧注本原无解释。中华书局出版的王范之《吕氏春秋选注》释此“引”为“牵”,而中学语文课本选入此文时,亦把此“引”字注为“牵引”。  相似文献   

13.
读《曹刿论战》,每至“忠之属也,可以一战”句,总要产生一连串的疑问:在春秋之初,“忠”的含义是什么?“忠”的对象又是什么?“忠上属也”究竟该怎样理解?”这“忠之属也”何以有“取信于民”之功效,又何以有克敌制胜的巨大威力?等等。历来的分析,都是按“战前的政治准备——取信于民”这个模式讲的。初中《语文》第六册和教学参考资料一直遵循此说。谁都知道,毛泽东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里引《曹刿论战》,阐发的是毛泽东的军事思想,而且用得精当贴切。但为什么“忠之属”就是“取信于民”呢?这个弯子是怎样拐过来的,尚须作进一步的探究。  相似文献   

14.
刘勰是我国文论史上第一位广泛深入地评论作家作品的批评家,他对先秦汉魏晋宋文学作出了许多精当的评论,这些论述发前人所未发,被后人常征引,而今人们仍然乐于称道。我认为,刘勰具有“任自然”的文学观和评论观,从而产生了深刻而美妙的批评实践。一什么是刘勰“任自然”的文学观?扼要地说,就是把作家自由地自我表现看作天经地义的规律。他在《文心雕龙·原道》(下引《文心》之文不再注书名)  相似文献   

15.
鲁迅先生曾经说过,其实,曹操是一个很有本事的人,至少是个英雄。然而,一部罗贯中的《三国演义》却将曹操塑造成一个大奸大恶的人物,以至在世人眼中,曹操也变得十恶不赦了。那么,曹操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呢?他与《三国》中的正面人物刘玄德,到底谁更接近“英雄”这两个字呢?请容我发表一番浅见。首先,在世人眼光中,刘备区别于曹操的第一大特点就是忠诚。刘备是汉朝的帝室之胄,是中山靖王刘胜之后,他对于汉朝,可谓忠心耿耿,而曹操位极人臣,在朝中飞扬跋扈,常怀篡逆之心。其实,早期的曹操对汉室也是忠心耿耿的,否则,他就不会冒生命危险行刺…  相似文献   

16.
“谁谓雀无角,何以穿我屋?”“谁谓鼠无牙,何以穿我墉?”这是《召南·行露》里的两个兴句。对于第一个兴句,毛传云:“不思物变而推其类,雀之穿屋似有屋者。”郑笺说同。对于第二个兴句,毛传亦云:“视墙之穿,可谓鼠有牙。” 这个说法,自明清以来引起了许多人的怀疑。怀疑者可以俞樾为代表。他说:“传、笺之意,皆谓雀实无角,故其说如此。然下章云:‘谁谓鼠无牙,何以穿我墉?’鼠之穿  相似文献   

17.
人教版高中语文课本第一册节选了《资治通鉴》中“赤壁之战”部分,其中,在东吴最后决策关头,刊、权对周瑜说:“卿能办之者减决,邂逅不如意,便还就抓,孤当与孟德决之。”这句话言辞诚恳,语调激昂,既望部下成功,又不推委责任,大有君主之风。但“卿能办之者诚决”一句,颇为费解。课本注‘协”为“对付”,注“诚决”为“确实(可以同他)决一胜负”,是遵从胡三省的;旧注。胡三省注这句话为:“谓能办操,则减为能决胜也。’他将‘劝、”释为“办操”(对付曹操),将“决”释为“决胜”,虽扣住宅面,亦不免曲意疏通。关键是句中…  相似文献   

18.
杜牧的《泊秦淮》中说:“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这里的“商女”,有人望文生义,认为是商人之女。但多数注家都释为:歌女、歌伎或卖唱的女子。这是对的。歌女何以称“商女”呢?原来,唐代歌伎、女伶通称为“秋娘”,也称为  相似文献   

19.
马谡是《三国演义》中刻画的一个可悲可叹而又可怜可爱的人物。我觉得,在《失街亭》这个精彩章节中,他的心理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一、战前的显然自负街亭之战打响前,马谡即尽显其骄狂自负的心态,主要体现在“大言请命”和“山上屯兵”两个场景中。孔明“谁敢引兵去守街亭”话尚未完,马谡急不可耐地说:“某愿往。”如果说,《群英会蒋干中计》中的蒋干迫不及待站出来,请求去江东说周瑜来降曹操,是贪图功名,邀功心切;那么,马谡主动请命,则显然是自命不凡,急于逞能。所以,孔明提醒他街亭重要、守之极难,他自负地说:“某……岂一街亭不能守耶?”…  相似文献   

20.
王夫之(公元1619—1692年)字而农,号姜斋,又号船山,湖南衡阳人,是明清之际一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者和集大成的唯物主义思想家,也是一位有创见的教育家。他的教育理论很丰富,很可贵,散见于他的著作《礼记章句》、《四书训义》、《张子正蒙注》、《读四书大全说》、《尚书引义》等等之中。他把人性论转到教育论的方法问题上来(说性日受日生日成,屡移而异,“未成可成,已成可革”,“习成而性与成之”等)这是教育理论上一大进步。他一生教人“须慎天下之师受”。所谓“师受”包括“教以教人之学”和“学以学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