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 毫秒
1.
李小亚 《海外英语》2014,(13):126-127,148
文学作品中通常包含许多文化负载词,研究文化负载词的翻译方法对发展翻译事业,弘扬我国优秀文化意义重大。基于直译(音译)、直译(音译)加注释、直译(音译)加意译、意译、省译五种翻译方法,该文对《浮生六记》林语堂英译本中的文化负载词分五类进行描述性分析,指出林语堂针对每种文化负载词所采用的不同翻译方法。  相似文献   

2.
蔡丽莉 《海外英语》2013,(5X):136-139
该文通过分析2012年英文报刊时事语境来研究新词的翻译,归纳出六种翻译方法,即,零翻译、音译加注、直译加注、意译、旧词添新义以及新造词或词组,并分析了新词的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3.
文化特色词的处理方式有直译、音译、意译、替代、仿造和详释等。成语的翻译策略包括对等、替化、意译、直译、直译加注、意译加注以及详释等。  相似文献   

4.
田华 《考试周刊》2011,(81):84-85
根据纽马克文本功能分类理论,中餐菜单属于信息型和呼唤型文本,应采用交际翻译,为此可运用直译法、直译加注释、意译法、音译或音译加注法、归化法,从而促进国际饮食文化的交流。  相似文献   

5.
巴斯奈特的文化翻译理论认为翻译不是单纯的文字处理,而是文化内部以及文化之间的交流,翻译的对等就是原文与译文之间的文化功能的对等.以文化翻译理论为指导,笔者主张采用音译加注释、直译加注释、意译加注释、省略等翻译方法,翻译福建民俗文化,以期创出最佳译文,满足文化交流需要.  相似文献   

6.
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外宣翻译是传播广西文化的重要方式之一。文章以桂林彩调《五子图》为例,进行翻译案例分析,探讨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外宣翻译方法,包括直译、意译、直译加注、音译加注等方法,以期提高外宣翻译的质量。  相似文献   

7.
习语是人类语言的结晶,具有形象、得练、寓意深刻,机智幽默等特点和强烈的文化特征和民族特色,所以习语的翻译是翻译中的一个难点,本文从习语的起源说起,论术了习语的五种翻译方法,即直译、意译、对等翻译、直译加注和音译加注法。  相似文献   

8.
作为文化交流的重要窗口,博物馆外宣翻译在传扬中国历史文化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为进一步推进宋韵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本文在翻译目的论的视角下,以福建博物院的黄昇墓出土服饰为例,采用直译、意译、直译加注释、音译加注释的翻译方法,研究服饰文物名称翻译问题,优化博物馆外宣翻译,促进南宋文化的对外交流与传承。  相似文献   

9.
本文首先介绍了宋词词牌名的特点,然后简略描述了其翻译现状,最后通过一些实例探讨了宋词词牌名的常见翻译方法,包括音译法、省略法、直译法、意译法、加注法等。文章指出,"直译法+加注法"或"意译法+加注法"是实现宋词词牌名翻译"音美、形美、意美"的重要译法。  相似文献   

10.
服饰文化是我国优秀传统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我国深刻的文化底蕴和文化历史。博物馆展览作为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其藏品中服饰文化负载词的准确英译有助于推动中国文化走向世界,展示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巴斯奈特提出的文化翻译观对博物馆藏品中服饰文化负载词的英译有着重要的指导借鉴意义。本文在文化翻译视域下,运用直译加注、音译加注、归化、异化和文化负载词化普通词等翻译策略,对博物馆藏品中服饰文化负载词进行分析,以期促进我国服饰文化对外传播。  相似文献   

11.
翻译过程中,文化因素的处理至关重要。英汉隐喻性词语富含各自民族的文化信息,成为翻译研究的重点和难点。对于英汉文化重合现象,译者可以采用直译的方法;对于英汉文化部分重合的现象,可以采取套译的方法;而对于英汉文化的空缺现象,译者可以酌情采用直译、意译或直译加注等翻译方法。译者应该掌握必要的文化知识,具备跨文化交际意识,认真处理好翻译中的文化问题,让译语读者感知并接受原语文化,以实现翻译跨文化交流之目的。  相似文献   

12.
韦努蒂解构主义翻译策略主张在翻译时将传统的强调通顺的"归化"翻译策略转为解构目的语语言特征且带给读者陌生感的"异化"翻译策略。在中国网络新闻英译中,在翻译中国社会新词、中国传统物质文化词汇、反应中国社情的词汇以及文化新词中使用音译、音译加注以及直译等异化翻译策略能够更好地展现中国社会全貌和中国价值观,从而使外国读者了解更真实的中国。  相似文献   

13.
翻译过程中最大的难点之一就是怎样处理翻译中的文化因素。苏珊·巴斯奈特认为翻译不是单纯的文字处理,而是文化内部与文化之间的交流。翻译等值就是原语与译语文化功能的等值,使原语文本的内容在译语文化里发挥同样的功能。以翻译等值理论为指导,采用直译、直译加注、意译、替换等方法翻译动物名称,能消除因动物名称文化差异在文化交流中所引起的误解,从而有效地传递动物名称的文化信息,实现文化的交流和转换。  相似文献   

14.
唐洁 《海外英语》2011,(10):222-223,226
该文从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着眼,探讨文化意象词的异化趋势,将口译过程中的文化意象词分为完全空缺词与部分空缺词两大类,并进一步分析对这两类文化意象词的翻译处理策略如可采用直译、音译、直译和音译加注释等异化手法,从而不仅使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能够随机和灵活处置,并且传递了我国的传统文化,是汉英翻译中的成功之举。  相似文献   

15.
郭洁洁 《考试周刊》2009,(34):44-46
本文就词义空缺下的一个分支——文化空缺探讨了其翻译方法。不同的语言反映不同的文化色彩,语言之间的文化空缺更鲜明、更集中地反映了这一点。本文从翻译的可行性出发,具体分析了直译法、音译法、意译法、加注法这四种翻译方法具体使用的情况。  相似文献   

16.
从古至今,"龙"一直是中华民族神圣的图腾和象征。然而,"龙"的英译对应"dragon"在西方普遍被视为一种邪恶的怪兽。"龙"具有独特的民族文化特色,是一个典型的汉语国俗词语。如何恰当地传达此类汉语国俗词语其特有的文化内涵对译者来说是一大挑战。以"龙"的翻译实践为例,归纳探讨汉语国俗词语的翻译策略,以期促进国际的交流和中国文化的传播。研究发现,翻译国俗词语时,要考虑到多种因素,如原文的类型,译文的对象,翻译的目的,翻译"对等"的要求等,灵活采用直译、意译、直译加意译、音译、替代、还原、直译或意译加注、补述等翻译方法。  相似文献   

17.
新疆的外宣英译策略的选择对构建地区国际形象至关重要。文章认为新疆外宣采用异化策略翻译是国际形势变化、中国国际地位提升,及新疆跨越式发展的要求;具体可采用:音译、音译加注、直译、直译加注的翻译手法。新形势下异化策略的运用将促进新疆少数民族文化的对外传播,改善新疆地区国际宣传局面。  相似文献   

18.
宋华 《海外英语》2013,(7X):128-129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对外交流的加强,对外宣传显得日益重要,而翻译中的文化问题受到翻译界的广泛关注。该文以记者招待会上汉语文化负载词的口译为例,从目的论的角度探讨了汉语文化负载词的翻译方法,论述了包括直译、直译加注、音译加注、套译和意译在内的五种具体翻译方法。  相似文献   

19.
在少数民族典籍翻译过程中,选用合适的英译策略对有效传达具体民族文化具有不可或缺的重要性。本文以土家族民族典籍《梯玛歌》为例,根据翻译过程中两种语言、两种文化之间的差异,探讨土家族民族典籍英译策略,对直译、直译和音译加注、释译、替代这四种英译策略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20.
中餐菜名具有成熟而独特的命名方法和烹饪方法,对中餐菜名进行英译,只有了解中餐菜名的命名方法和烹饪方法,才能忠实反映菜肴的内容及特色。中餐菜名的英译,应根据菜品的独有特点采用直译、音译、意译、直译加注、意译加注、音译加注等多种方法。中餐菜名英译时,需坚持择优选用翻译方法、突出文化内涵、遵循翻译标准等原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