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近来 ,报刊常登出类似消息 :某学生在回家路上被敲诈 ,某学生在放学路上被打 ,甚至有的学生在自习时 ,被人强行叫出来“教训”一通……一时间 ,学校门口成了学生家长最关注的地方 ,有条件的家长找人专门护送 ,学校里的学生们也是纷纷寻找“保护伞”。笔者对此现象产生的原因作了分析。过分注重物质享受。校园暴力团体成员不外乎两类人 :已踏入社会的不良青少年和在校学生。他们活动的范围已超出了校园 ,用于玩游戏、吃喝等支出远超过了普通青少年的日常花费。对金钱的崇拜和过分学习物欲满足的青少年 ,放弃了对功课的学习 ,沉溺于吃喝玩乐。…  相似文献   

2.
自从互联网进入千家万户。以其为核心的信息不仅对人类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日常生活等各个方面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而且通过各种直接或间接的形式对青少年的身心发展产生了诸多影响。譬如继“网迷”、“网虫”之后便是“网络依赖”。这种“网络依赖”现象并非个案,而且也并非仅限于问题或学业不良的学生,而是一个包括优良中差各个级别学生的较庞大的群体,“依赖”现象对青少年的学业和身心发展产生了很大的作用。而且还对其家庭、学校甚至整个社会影响极大:有的家庭因此使原本就已紧张的亲子关系雪上加霜,正常的家庭功能难以维持。有的青少年为此走了犯罪的道路。  相似文献   

3.
青少年期也称青春期,这在国外心理学中常被看作是一个“危机时期”.就是说儿童发展到这个时期,常会出现许多特有问题,很难教育,搞不好就会走上歧途,例如犯罪、酗酒、吸毒等.这在我国心理学中以前是不予承认的,认为“危机”只不过是资本主义的社会矛盾的反映,它和“通货膨胀”一样,只是资本主义国家所特有的一种社会现象.其实,不管我们是否称它“危机时期”,青少年教育上所特有的问题还是存在的.从目前我国的实际情况看,也不能说问题不严重.当然,从全国来说,青少年中的绝大多数还是好的,但有问题的也不少.拿犯罪来说,在农村犯罪的60—70%,城市的70—80%都是青少年,而在这些犯罪青少年中近半数又都是在校学生.这些人在学校和社会虽是极少数,只占青少年的千分之几,但破坏的能量很大,影响也很坏.除犯罪之外,在青少年中胸无大志、自私自利、低级趣味和道德败坏等现象也为数不少.总之,目前在我国对青少年的教育,是个不容忽的视问题.这个问题不解决,不仅在当前直接影响到社会的安定团结,影响到我国的四化建设,而且从长远来看还关系到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关系到民族的兴亡.因为,青少年是国家的希望和未来,教育得好,到本世纪末,现在这些青少年就将成为夺取  相似文献   

4.
户东启  杨帆 《教育探索》2008,(12):128-129
挫折教育作为以提高青少年挫折承受力为根本目的的教育,一直以来深受重视,但由于其实施的过程中出现了众多误区,如认为挫折教育就是“吃苦教育”、“失败教育”、“痛苦教育”和“速成教育”等,致使挫折教育的实施效果受到了很大影响。为使青少年健康成长,提高青少年的挫折承受力,走出挫折教育的误区已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越人同志 :你好!读到你和未已斋先生关于“减负”的通信 ,觉得讲得都很有道理 ,同样引起了我对这个问题的一些思考 ,因此 ,也想参加到讨论之中来 ,谈点浅薄的看法。这次“减负”其声势之大、力度之大前所未有 ,其原因是过重的课业负担已经给青少年学生带来了难以承受的巨大心理压力 ,出现了一些人们极不愿意看到的令人震惊的现象。如果对这些现象再不予以高度关注并采取切实措施加以纠正 ,青少年素质全面提高将会成为一句空话。这真是关乎民族兴衰、国家命运的大事啊!关于“减负” ,教育部开了电视会议 ,发了紧急通知 ,各地教育行政部门也…  相似文献   

6.
<正>据中国儿童中心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联合发布的《儿童蓝皮书:中国儿童发展报告(2021)》显示,我国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呈现逐年增多态势。今年全国两会,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也牵动着众多代表委员的心。全国政协委员张忠凯认为:“青少年心理健康已成为关系国家和民族未来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青少年心理健康已经成为家庭、学校、社会协同育人中不可忽视的重要方面。本刊邀请了专家学者共同探讨“后疫情时代加强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家校社如何协同”这一话题。  相似文献   

7.
青少年自杀已不是一个遥不可及的问题,它也不是报纸上的某篇报道。用西方一位著名儿童心里学家的论断来说:“每个儿童心里都潜伏着自杀的欲望。”作为父母,我们有责任了解他们的心灵深处。但这需要了解儿童心理的知识,更需要真正的  相似文献   

8.
不少老师都埋怨:“初二的孩子真不好管。”日前,青少年心理问题专家许燕会诊许多案例后,提出了“初二现象”的概念。北京某中学初二某班吴老师描述上课的情景时说:“一个学生的小动作就会引起全班长时间的大笑和混闹,嘲笑老师、随意起哄,老师批评根本没用。”不少老师说,老师的权力在课堂上失控,现在的孩子怎么了?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心理测量与评价研究所所长许燕解释“初二现象”说,初二是“事故多发的危险阶  相似文献   

9.
一、青少年心理问题:“四太”、“四无”学生时代,是一个人的生理和心理都会发生急剧变化的时代。如果在这一阶段遇到心理问题,没有解决好,就可能影响今后个人的一系列发展,本应无忧的年纪,也会从此蒙上阴影。我从1996年起从事青少年心理工作,已接待了5万人次的咨询者,来访者有各种各样的问题,我把这些问题归纳为“四太”、“四无”:即太动、太幼稚、太自私、太娇蛮,一切无所谓、学习无兴趣、生活无榜样、人生无目标。  相似文献   

10.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法制宣传教育遇到了许多前所未有的新情况和新问题,特别是青少年法制教育已成为全社会十分关注的一个热点问题。青少年是祖国的希望、民族的未来,重视和加强青少年法制教育,预防和减少青少年犯罪,既是落实邓小平同志关于“法制教育要从娃娃抓起”和培养“四有”新人重要指示的要求,也是确保社会长治久安和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民生工程”。加强青少年法制教育,预防青少年犯罪,是一件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长远战略意义的大事,是关系到培养什么样接班人的重大问题。一、当前青少年法制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相似文献   

11.
近几年来,针对“问题学生”而开设的“择差教育”训练中心和“问题学校”日益增多,它们以准军事化的管理、独特的教育方式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从某种角度也反映了当今社会对青少年“磨难”教育的需求。应当承认,磨难教育的积极意义是很大的,它曾是多少身处逆境者的精神支柱和奋斗的动力,也成就了许多伟人和伟大的事业。但这种高强度、超负荷、军事化的“磨难教育”形式是否符合青少年的成长规律?是否有益于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呢?  相似文献   

12.
近几年来 ,青少年违法犯罪的案件不断发生 ,年龄也在不断降低 ,这已成为我国乃至全世界共同面对的一个严峻的社会问题。有人将青少年犯罪与环境污染、吸毒贩毒并称为当今社会的“三大公害”。它不仅给社会造成很大的危害 ,而且直接影响到新一代的健康成长。一、犯罪现象触目惊心据报道 ,2 0 0 0年 5月 ,湖北省姊归县公安局依法将一名初三学生龚某刑事拘留 ,因为他在 4月间先后四次蒙面持刀对母校的 1 0余名低年级学生实施暴力抢劫 ,这位“校园幽灵”使两名无安全感的学生被迫辍学。2 0 0 0年 7月 ,山西省一名中学生 ,因玩游戏机向母亲要钱未…  相似文献   

13.
在两三年前,有媒体炒作:据研究,中国青少年的平均身高低于日本青少年12厘米,而产生这个差距的原因,就是日本推行了国家供给每位青少年每天一杯牛奶的制度。一石激起千层浪,立即有人呼吁:“学习日本”“积极补充牛奶”。也有人对中国人的身体素质表示忧虑。社会上议论纷纷,造成很大的影响。但我认为,这种说法是错误的,也是不科学的。  相似文献   

14.
现在网游沉迷已成为全社会非常关注的一个焦点问题,为防止“网游沉迷”国家还专门开发了网游防沉迷系统。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们必须对“网游沉迷”这种现象给予关注。网游为什么会对青少年甚至成年人产生那么大的吸引力?我们能不能从网游中借鉴些什么,使得我们的课堂也能对学生产生很强的吸引力?如果我们能够深入剖析青少年网游沉迷的心理成因,并根据青少年的心理特征和网络游戏的特点,总结出一些有益的东西,从而探索出适合青少年心理特征的信息化教学模式,那么这无论对学生、对家长、对学校、对社会都是很有裨益的。  相似文献   

15.
栏目焦点 网吧现象是近年来社会各界人士议论的焦点之一。有人疾呼:网吧对青少年成长有害,弊大于利,应尽快采取防范措施;有人认为:网吧发展符合科技发展的趋势,利大于弊……许多人因此感到疑惑:网吧究竟是时尚潮流,还是“洪水猛兽”?是引领青少年成长的“天使”,还是将他们带入歧途的“恶魔”?网吧现象到底给我们带来了哪些冲击与思考?让我们一起来听一听中学生的见解——一、课题背景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网吧如雨后春笋在中国大地上纷纷涌现。网吧越来越多,生意越来越红火。可它发展的同时也暴露了一系列的问题。2002年北京“蓝极速”…  相似文献   

16.
中国德育:研究独生子女,首先必须科学分析独生子女现象。孤僻、自私、懒惰、自恋、娇气、任性等一度成为独生子女的代名词,一些媒体也用“小皇帝”“小太阳”等词语来指代这一群体。独生子女是“问题儿童”或“问题青少年”吗?  相似文献   

17.
乐羊为魏将而攻中山。其子在中山,中山之君烹其子而遗之羹,乐羊坐于幕下而啜之,尽一杯。文侯谓睹师赞曰:“乐羊以我之故,食其子之肉。”赞对曰:“其子之肉尚食之,其谁不食!”乐羊既罢  相似文献   

18.
中学德育是一门科学,是有规律可循的。心理学研究表明:青少年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是中学德育规律性的生理基础,而阶段性教育则是建筑在这个基础上的必然过程。本文拟就这个问题的某些方面作些初步的探讨。一、把握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有助于正确估计八十年代青少年的思想政治状况毛泽东同志指出:“科学研究的区分,就是根据科学对象所具有的特殊的矛盾性。因此,对于某一现象的领域所特有的某一种矛盾的研究,就构成某一门科学的对象。”(《毛泽东选集》四卷本,第284页)中学德育有其特定的教育对象,这就是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青少年的违法犯罪行为已逐渐成为影响社会稳定的一个突出问题,引起了全社会的极大关注。《人民法院报》公布的近几年来青少年犯罪的一组数据表明:“未成年人(14至18周岁)犯罪占全部刑事作案人员的10%以上,而14至25周岁的人犯罪则占到全部刑事作案人员的50%至70%左右,按我国4亿青少年的总量计算,每年就有100多万青少年犯罪。”不但如此,青少年犯罪还出现了共同犯罪多,严重犯罪多,低龄犯罪多的现象。青少年违法犯罪行为如不能得到及时的矫治和预防,任其发展蔓延,不仅不利于青少年自身的健康成长,而且对整个社会的安定稳定也具有极大的危害性。学校是青少年学生接受系统教育的重要阵地,也是预防和减少青少年违法犯罪的重要阵地。但从目前学校  相似文献   

20.
攀比是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也是一种文化、一种心理、一种行为。青少年处于人生的成长期,他们在“比”中认知、“比”中体验、“比”中反思、“比”中成长。然而,在社会生活中,人们对攀比从学理上的理解仅限于负面。汉语对攀比的词意解释是:“指不顾自己的具体情况和条件,盲目与高标准相比。”[1]从文化、心理和行为的视角,对攀比现象的理解则不限于负面。在青少年成长过程中,攀比可做两方面的理解:一方面是指那些盲目与别人比较,而不顾自己实际、不求长远目标、不合成长要求的现象,可称之为“盲目性攀比”;另一方面也包括那些有明确的进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