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俄罗斯独立后,国内政治力量十分活跃,各派政治势力纷纷建立政党。各派政治势力此消彼涨,相互间的争斗导致国内政治一片混乱。普京上台后,开始对国内政党进行整合,出台了《政党法》并对不同政党采取不同策略,使得国内各派政治力量发生了很大变化。左翼政党经多次分裂,最终势衰;中翼政权党在普京的支持下迅速崛起,成为杜马最大党团;右翼势力也随着普京对寡头的打击而再度衰败。总之,普京对各派力量态度的变化给国内政制带来很大的变化。  相似文献   

2.
普京上台后,开始对国内政党进行整合,使得国内各派政治力量发生了很大变化。左翼政党几经分裂,最终势衰;中翼政权党迅速崛起,成为杜马最大党团;右翼势力也随着普京对寡头的打击而再度衰败。总之,普京对各派力量态度的变化给国内政党政制带来很大的变化。  相似文献   

3.
一九二六年开始的北伐战争,是在国际无产阶级和中国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对于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及其政党的政治影响和政治合作下进行的,中国共产党积极推动和组织了这次战争.这是有目共睹的.但是,从组织北伐战争的当年起,就有人说中共反对这次战争;时至今日,也还有人坚持此说.早在一九二六年五月,蒋介石就说中共“根本推翻”了他提出的北伐问题.他逃踞台湾以后,还说“破坏本党的北伐计划……是莫斯科俄共的整个的策略”,“是中共叛乱的开始”,台湾“国防部史政局”编纂的《北伐简史》,也跟着蒋介石的调子,硬说中共“阻挠”北伐,“俄顾问鲍罗庭游说北伐不利”.前几年,有一部传播颇广的书,也说“俄顾问和中国共产党此时都不赞成北伐”,“对北伐的态度非常冷淡”.  相似文献   

4.
五四新文化运动为中共的创立奠定了思想基础,也为国民党奠定了思想革新和党务革新的基础,而且二者在建国、建党原则,民族自决论、政党式合作、军队建设等方面均是“以俄为师”。“以俄为师”直接影响了国共两党的政治生命,进而影响了20世纪中国的政治文化。  相似文献   

5.
古德诺的政治与行政“公地”思想对我国的政治体制改革有重要的借鉴作用。政党体制对于选举的影响比宪法大,法律因其重要而滞后,人性的共性导致了政治相似;政治与行政交叉,“公地”分配要协调和统一,通过政党的进退实现政治对行政的控制;行政功能划分为执行、司法、准司法、统计和科学功能,政治对于行政的控制局限于执行机构,其他专业部门要保持其独立性。  相似文献   

6.
中国共产党作为工人阶级政党,其性质及创建新中国的历史决定了“规”“法”互动的创新形态是引“规”入“法”。引“规”入“法”新形态,符合工人阶级政治发展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与实践逻辑。中国共产党革命实践中形成的制度体系,主要体现为价值方面引导国法建设,而价值方面的引导主要通过指导思想和路线方针政策。在具体内容、方法等方面也体现引“规”入“法”。早期党规与国法的关系伴随党自身建设和国家建设进程不断深化,渐渐形成互嵌共生的关系。作为组织之规与国家之法在各自发展后,法规之间的区隔必然要求它们在政治共同体中互相衔接。  相似文献   

7.
本文重点考察了1887—1893年法、俄两国由疏远逐步走向合作并最终结成同盟的全过程。文章认为法德,俄德关系的恶化是促成法、俄接近的基本原因。其间法国的“布朗热运动”及俄国的“德国帮”对法俄关系的发展起了一定阻碍作用;1890年德国拒签《德俄再保险条约》最终促成了法俄同盟的确立。  相似文献   

8.
“三个代表”思想是从总体上反映了具有时代特色的新政治观,即:政党建设在政治发展和社会发展中具有了前所未有的重要地位,是决定社会主义政治和命运的历史重心。在实践“三个代表”过程中,发挥党员自身的先锋模范作用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9.
所谓政治营销,就是政党、领袖、组织、团体等为了把自己的政治理念、政策主张等让民众所接受而进行的宣传、教化、灌输。成功的“政治营销”离不开对社会舆论的引领和掌控。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新媒体时代,新闻扮演着社会舆论的“领导者”角色,党和政府的“新闻执政”能力便成为衡量其“政治营销”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尺。新闻发言人制度是“新闻执政”的现实要求,它体现了政府政治营销观念的进步,有益于尊重公民知情权,有助于用权威声音掌控舆论,有利于促进政府决策的民主化。而提高对媒体的领导力则是“新闻执政”的核心,只有实现组织管理能力、宣传创新能力和议程设置能力的不断提高,才能在“新闻执政”的过程中达到“政治营销”的设定目标。  相似文献   

10.
美国“民主”选举的实质──评德莱塞的《请君入瓮》董淑铭德莱塞的小说《请君入瓮》是1918年出版的小说集《自由及其它》中的一篇。小说通过一个政党党魁陷害另一政党的一名新闻记者的故事,深刻有力地揭露了美国“民主”政治的种种丑恶内幕。此作品发表已近八十年了...  相似文献   

11.
政党政治和政党外交是当今国际政治领域中的普遍现象,政党政治的普及为政党外交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和广阔的国际活动空间。政党外交是政党政治在国际政治领域中的重要表现形式。它是一个国家总体外交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家总体外交中日益发挥着重要作用。中国共产党历来高度重视政党外交。中国共产党政党外交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取得了卓有成效的显著成就。  相似文献   

12.
中国政党制度理论研究述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政党制度是政党政治的主要表现形式和实现形式。中国政党制度就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中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近年来关于中国政党制度的理论研究取得了一定成果,但通过对研究现状的综合分析,发现在中国政党制度理论建设中还有不少课题有待学术界进一步研究和思考。  相似文献   

13.
政党制度是一个国家政治制度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如今世界各国的政党制度形态各异,千差万别。一个国家的政党制度是由其政治经济、历史文化传统、民族特性等具体的国情所决定的,国情的差别决定了政党制度的多样性。政党制度在当今这个政党政治的时代下显得越来越重要了,因此,只有合理、优越的政党制度才能使一个国家的政治发展立于不败之地,从而才可能有大国强国的出现。  相似文献   

14.
政党制度是指一个国家中政党的存在及其政治作用和政治活动的方式、方法和程序,包括各个政党之间的关系、政党同国家政权之间的关系、政党与各种社会团体的关系以及政党的法律地位和对政治生活的影响等。我国的政党制度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但也存在急需完善的地方,本文试图从不同的角度,试论我国政党制度的完善和发展。  相似文献   

15.
政党的民主功能及其中西差异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政党是现代民主政治的核心、政治权力的中心、代议制民主的关键,是现代民主政治的操作者和主导者;政党制度文明与政治文明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联。在我国,政党与政党制度建设是当代中国民主政治发展的有效切入点。但是,由于政党-国家-社会关系不同,中西政党制度与政党功能也有所不同。同西方国家的执政党相比,中国共产党承担的责任重大得多,同政府、社会的联系密切得多,不但肩负着政治领导职能,还肩负着执政职能,对国家发展、人民幸福、民族复兴、执政成败负总责。我们要正视中西政党与政党制度的特点与功能差异,坚持正确的民主政治观与制度衡量标准,避免在政党与政党制度问题上的"简单化"或"趋同论"。  相似文献   

16.
知识分子一开始就介入了中国政党政治的发育过程。资产阶级知识分子自国外引入"政党"概念,并在接受、传播和改造这一概念的过程中,一面消解了国人对"党"的心理障碍,一面身体力行直接参与了政党的实践。但他们对"政党"与"革命党"的刻意区分,也造成了国人对政党知识的某种误读。而这种误读直到五四时期才被逐步纠正过来。从中国共产党的酝酿和创建看,早期马克思主义者就很少受到上述限制。与老一代的知识分子不同,这批新一代的知识精英更具不依附于政治权力的独立性特征。"五四"以后,他们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一面着手在知识青年中建党,以完成"党化",一面又大力推进国共合作,以实施"化党",并最终在"党化"与"化党"的事实推演中,逐步找到了一条改造政党、变革中国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7.
在全球化的前提下,政党现代化是一种必然的发展趋势。如何充分认识新形势、新任务,探索有益的执政规律和提高执政能力是我党事业成败的关键创建学习型政党是适应时代发展的趋势,提高政党的执政能力的重要因素。必须用“学习”的理念来打造中国共产党的新形象,加强执政能力建设.促进政党现代化的进程。  相似文献   

18.
伴随社会全面转型,作为政治体系软件的政治文化也发生悄然变革。面对政治文化的嬗变,中国共产党在马克思主义先进政治文化指导下,整合多元政治文化,实现政治文化创新。这不仅增强执政党的政治合法性,为政党执政创造良好的软环境,而且,为我国的政治体制改革提供心理准备和精神动力,执政党在这种情况下只有加快自身建设与改革,才能推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不断向前发展。  相似文献   

19.
政党是当今世界各国政治舞台的主角,是现代政治的一个基本构成要素和重要活动主体,任何一种现代政治制度的运作都必须以政党为依托。探索政党执政规律是政治学研究重要课题,研究当代政党政治运行机制是其中一个重要方面。从制度、体制、机制概念入手,简析政治运行机制将核心概念政党政治运行机制引出。依据近年来学者们对政党政治运行机制研究的视角、内容做线性梳理和扼要评析,以期把握研究发展趋势并供参考与借鉴。  相似文献   

20.
试论新加坡人民行动党执政地位的确立与巩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人民行动党执政地位确立并巩固的过程可分四个阶段:1955年大选使人民行动党在新加坡政治舞台上首次亮相,李光耀等三位人民行动党党员当选为立法议员后,成为议会中一个强有力的反对党。李光耀担任反对党领袖,人民行动党从此正式开始了争取掌握政权的斗争。1955年至1959年,是人民行动党努力实现由在野到执政地位跃迁的时期,这一时期正是人民行动党和新加坡发展极为重要的时期。1959年至1968年,人民行动党利用其执政地位和英国殖民统治的余威,对共产党和社会主义阵线进行打压,逐渐取得了对社阵的胜利,人民行动党执政地位在风雨飘摇中经受住了考验。1968年,人民行动党第一次赢得国会全部的议席,从而开创了“一党独大”的局面,标志着“一党独大”政党体制的最终形成。此后,新加坡“一党独大”政党体制进入平稳运行期。人民行动党利用其执政地位,通过政治、经济、社会控制等各种途径对这种政党体制进行巩固和强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