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对传播学批判学派及其学术思想进行解读,旨在借鉴不同流派的长处,从教育传播技术、教育传播研究方法以及教育传播效果等方面揭示了批判学派学术思想对教育传播的启示与指导意义,以促进教育传播学的研究与实践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作为第一个以"文艺传播"问题为主要研究对象的文艺理论家,把文学艺术问题作为一种传播现象加以研究和把握,是洛文塔尔文艺理论的基本特征和方法论基础.正是由于在文艺研究中采取了批判传播理论这一全新的传播学视角和方法,才使他超越了批判学派和经验学派双峰对峙的理论困局和传统的以作家作品为中心的研究范式.作为"法兰克福学派在美国传播研究界最著名的代表",洛文塔尔"从批判理论的立场出发对批判传播研究提出了一种真正的跨学科研究方法",使批判理论、传播理论与文学社会学融会贯通,从而建立了一种至今还在文化研究领域发挥着重大影响的学术传统.  相似文献   

3.
本文从媒介传播理念、传播特性、传播目的和传播宗旨四个方面对法兰克福学派的媒介批判理论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并以此为立足点,从教育者与受教育者、教育内容等视角出发,提出了教育传播研究中应转化意识形态、回归真实本源、培育全面的人、转变教育价值观,旨在促进教育传播研究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4.
传播学批判学派是二十世纪六十年代西方传播学界出现的与经验学派相对立的学科流派,该流派从政治经济学、文化研究、文化帝国主义等多种角度对传播活动、传播媒介进行批判研究。本文即运用批判学派的一些观点对电视这种当代主要的大众传播媒介加以评价,给我们以思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5.
英国传播学派是文化人类学中传播学派的一个重要分支.以史密斯为首的英国传播学派在反对古典进化论的同时,把传播学派的理论推向了极致,宣扬一元的文化起源说和"埃及中心说".这一学派在当时社会历史条件下有其形成的阶级土壤,同时德奥传播学派也为其形成英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6.
起源于本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传播学研究,以70年代为界线,可以划分为两个阶段。70年代以前,是传播学传统学派独占螯头的时期;70年代以后,批判学派异军突起.由与传统学派分庭抗礼而逐渐在八九十年代占据了传播学研究的主导地位。传播学传统学派与批判学派在理论基础、传播观念,方法论,研究特色、  相似文献   

7.
本文从传播学的角度,借鉴批判学派的媒介研究方法,对韩剧文本进行类型化分析,探究韩剧在中国传播的深层原因,为我国电视剧生产者提供可借鉴的媒体类型生产模式。韩剧主题生活化、风格本土化.叙事模式化,以偶象为卖点等类型化元素是其走红中国的深层原因。  相似文献   

8.
党宁 《宜春学院学报》2023,(5):109-111+125
以美国学者拉斯韦尔、施拉姆等人为代表的传统经验学派主张运用经验性的方法研究传播现象。不同于经验研究的派别立场,以欧洲学者为主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欧洲批判学派有两个重要分支:传播政治经济学和文化研究,二者都深受马克思主义的影响,但研究视角和领域却截然不同,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二者呈现出了相互交织、对抗分裂和对话沟通的关系变化,二者在批判对抗的关系中逐渐走向了融合。  相似文献   

9.
本文认为,法国“马克思主义批评学派”是继阿尔都塞学派之后崛起的激进的左翼马克思主义派别。该学派提倡运用批评的或批判的方法研究马克思理论和社会现实问题,认为马克思主义已经成为一种“文化现象”、“集体现象”、“总体现象”,马克思主义应当是“批判的、开放的和发展的”。该学派在传播马克思主义、培养马克思主义研究人才方面作了一些工作,但却存在着某种否定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错误偏向  相似文献   

10.
文化研究学派主要以英国文化研究学派为主要代表,是传播学的批判理论之一。通过梳理其发展历史及主要代表思想,并在此基础上从教育传播四要素出发,探讨了文化研究学派对于我国教育传播研究的启示,如对于教育者权威身份的质疑、对于教育信息适应性的思考、对于教育媒体编码效果的评价、对于学习者解码能力的促进以及对于教育者与学习者之间的认知差异问题等等。  相似文献   

11.
20世纪70年代,美国著名的传播学者詹姆斯·W·凯瑞在吸收芝加哥学派、英国文化研究学派、英尼斯、麦克卢汉以及美国人类学者克利福德·格尔兹思想的基础上提出了传播仪式观,不仅对目前面临困境的主流传播学研究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更重要的是,仪式观从文化的角度来研究传播为我们提供了一种独特的研究方法。  相似文献   

12.
长期以来,人们普遍将法国学派视为“影响研究”学派,将“传播研究”与“影响研究”等同起来。现在看来,“法国学派”的方法是“传播研究”而不是“影响研究”,我们有必要将“传播研究”从“影响研究”中剥离出来,将这两种不同形态的比较学研究加以明确的界定和区分。这有助于我们深入认识“传播研究”的独特的方法论特征、它的意义和价值,使“传播研究”与“影响研究”互有分工而又相互补充,使我们对比较学的研究范围和方法的划分更为科学化,在研究实践上也更具可操作性。  相似文献   

13.
尼尔·波兹曼是媒介环境学派中坚定的批判主义者,其批判三部曲分别考察了过度娱乐、童年变迁和技术影响三大命题,提出了“媒介即隐喻”、“童年的消逝”以及“技术垄断”等独具特色的批判理论。站在技术研究视角下纵观波兹曼的批判历程,贯穿其中的是他对媒介技术负面影响的持久关注,他始终将研究的重点放在了新技术形式带来的消极偏向上,“形式决定内容”是其理论的基点。  相似文献   

14.
<正>人类学对于文化传播的研究有其成熟的一套研究方法。由其发端之始,便有以泰勒(E.B.Tylor)等一批学者开始对文化传播机制进行讨论,之后更是出现了一个关于文化传播的人类学理论流派。[1]费孝通接受了文化传播学派和文化功能学派的双重影响,为其后来的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学说打下了理论基础。1982年,费先生又对"历史形成的民族地区"中的"走廊地区"作了特别论述:"上述几个复杂地区:一条西北走廊,一条藏彝走廊,一条南岭走廊。"1确定了南岭走廊作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中南北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之一的地位。这样一来,对于在此走廊内生息的客家族群建构与文化传播的研究就显得举足轻重了。同时,  相似文献   

15.
在科学哲学上,本世纪60年代形成的以库恩为代表的历史主义学派曾引起了科学哲学界的轰动,人们的注意力一下子从逻辑经验主义和批判理性主义转向历史主义,似乎历史主义才是能够解释科学的本质及其科学发展规律的科学哲学。在对历史主义学派的评价及研究中以往都是把该学派看作是由逻辑经验主义学派经过批判理性主义学派这一“中介”的否定、批判  相似文献   

16.
文章通过对逻辑经验主义学派、批判理性主义学派、历史主义学派、科学实在论学派等四个学派思想的概述,论述了西方科学哲学基本框架及其发展历程.  相似文献   

17.
本文通过对以女性主义为代表的批判学派的反思,从消费文化的视角和女性作为消费社会的主角地位出发,结合广告文本的创作、传播流程,认为媒体广告并非有意贬低女性,而恰恰是对女性的迎合讨好.  相似文献   

18.
在西方的文化批判理论中,法兰克福学派的大众文化批判理论更具代表性。它反对文化的世俗化和商品化,强调文化的精神内涵。在当代中国,文化艺术也出现了商品化倾向,从而产生了种种负面影响。例如,民族文化的变味,文化传播的误导、批量生产的文化等等。面对如此之多的问题,我们广大师生应该认真思考,并找出解决的办法。  相似文献   

19.
信息化浪潮席卷全球带来了电视国际传播活动的空前活跃,而我国电视国际传播受众研究在方法上尚处于不成熟阶段。本文力图通过对文化人类学和传播学文化研究学派的研究中已经较为成熟的民族志方法的梳理,找寻其与电视国际传播受众研究实现对接的现实路径。  相似文献   

20.
晚明是理学传播较活跃的时期,书院是理学传播的重要场域之一。晚明书院学人秉承修正儒脉的立说宗旨,思考理学传播中淑世精神的传递,通过讲会、结社等方式在书院或书院之外弘扬己说,构建传播网络,形成了以东林书院为代表的多个波及全国、影响社会深层结构的学派群体,对晚明清初学统构建和学术传承起到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