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所辑曾国藩10副题联,其名胜联除了形神兼摄以神为主外,更以文法入联,又注入诗情和胜慨,很富特色;其题居室联侧重于点示事物玄秘,又能发挥“即事明理”的传统,形象而感人;其店铺联更能别开生面,运用暗示手法,通过有画意的境界来传达特定而奇异的意趣。曾国藩在题联上的这些开创,很值得我们进一步探讨和总结。  相似文献   

2.
曾国藩官宦思想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作者认为曾国藩一反传统的“学而优则仕”.提出了读书不一定要做官。然倘若做官,则应忠言直谏、以民为本;倘若做官则不要发财,以遗后人;倘若做官,则要珍惜官声,不要仗势欺人,不要养小“衙内”,最后,做官不要贪得无厌,要善于保存晚节。作者认为曾国藩虽为封建官吏,但其官宦思想仍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在世界科学技术史上,中国曾一度占据了辉煌的一页。众所周知的四大发明,成为震惊世界的科技奇葩。到宋代,中国科学技术发展到巅峰,天文、数学、医学在世界上占领先地位,宋代的“贾宪三角”、“四元术”、“天元术”代表了当时数学上的最高水平。但是,由于中国传统文化是重伦理(天人、公私、群己、人我关系的谐和)而轻物理(科学技术)的东方儒家文化,十分轻视自然科学和技术,尤其是宋明理学,空谈“性与天道”,或支离琐碎,或简易禅定,视农业为“细民之业”,视自然科学的基础学科数学为“九九践技”;明末王学更是遁入空门,不…  相似文献   

4.
曾国藩早做京官期间,就目睹了“士大夫司于优容苟安,榆修袂而养加步,昌为一种不白不黑、不痛不痒之风”,觉察到清政府的腐败和社会风气的败坏,且“痛恨次骨”。①他提出的救世之道是选拔人才,整顿空治。在《应诏陈言疏》中说:“今日所当讲求者,惟在用人一端耳”②。他还在《应诏陈吉流》中提出了关于“转移人才之道”、“培养人才之方”、“考察人才之法”;又在《书札》、问记》、《杂著》、《治兵语录》等篇章中,总结出了“访求人才之道”、“任用人才之方”、“待遇人才之法”等一整套的人才理论和作育人才的方法。曾国藩这种以…  相似文献   

5.
曾国藩作为湘军的创始者和统帅,在长期的军事实践活动中,形成了自己独具特色的治军思想。曾国藩治军思想的内容:以“礼、诚”为本;“勤、恕、廉、明”为要义;军事训练与政治思想教育同时并举。其治军思想的精华部分至今仍有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6.
“曾国藩热”透视薛麒麟曾国藩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个很有“嚼头”的人物。他在世时,战功赫赫、叱咤风云;去世之初,恩宠荣禄有加,名声不跌。被褒为一代名臣、忠臣:“战功最多”,又能“慎终如初”。20世纪.40年代,曾掀起了一股“曾国藩热”,各类著述40多种,其...  相似文献   

7.
曾国藩是清末湘军首领。他权管四省,位列三公,拜相封侯,他的儿子算得上权贵子弟了。然而,他的儿子曾纪泽和曾纪鸿并没有因此变成“衙内”和“大少爷”。曾纪泽诗文书画俱佳,又通过勤奋学习掌握了英文,后来成为清代著名的外交家;虽然曾纪鸿不幸早死,但他在古算学的研究方面也取得了相当的成就。曾国藩不仅儿子个个威才,孙辈还出了曾广均这样的诗人。  相似文献   

8.
曾国藩倡行船山学,对近代中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从此之后,船山学便走出湘学地域,成为近代中国的一种“显学”。曾国藩力倡船山学,是出于“保卫中国传统文化”和树立湘军思想旗帜这样双重目的。  相似文献   

9.
青年毛泽东推崇曾国藩.虽有时是出于政治斗争的需要:发扬曾左先民的尚认称雄精神,以振奋湖南人心,推翻军阀黑暗统治。但他主要的还是从广义的修养方法着眼。效法其修身、活学与为文。他之所以“独服曾文正”,又主要是从近代政治思想史的角度,看中了曾国藩善抓“大本大原”,而这一点又恰恰是五四前后,中国一批有识之士所极其关注的改造社会的要旨:必须重视改造哲学、改造伦理学.进而“开启民智”,变换全国之思想.从而“雷电一震、阴晴皆开”达“沛乎不可御矣!”之目的。  相似文献   

10.
曾国藩家庭教育思想试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了保持曾氏家族的长盛不衰,曾国藩十分注视家庭教育。他认为要使家道不衰,官职、财富并不是长期起作用的穗定因素,家道要兴旺,必须靠贤子弟。曾国藩家庭教育思想的渊源深厚,一是受中国传统家训化的影响;二是曾氏家族的耕读家风;三是传统的儒家思想,这也是其家庭教育思想的主要渊源。由此,决定了曾国藩家庭教育思想内容的广泛、深刻。  相似文献   

11.
曾国藩终生注重家庭教育。他要曾家子弟在修“心”、修“身”、修“行”上砥砺磨炼,以成“贤人”,达“家道长久”之目的。曾国藩带有浓厚封建宗法意识的家教思想在今天已不完全适用,但其表现出的优良民族文化传统仍具强大之生命力,当为今人所借镜。  相似文献   

12.
湖湘文化具有推崇理学、注重经世致用、主张躬行实践的文化特色,对曾国藩的军事思想影响非常深远。这表现在他在治军上坚持以“礼”治军;在战争策略上贯彻“灵活多变,择善而从”,“以主待客,正奇互用”;在人的因素上,主张“用兵之道,在人而不在器”。  相似文献   

13.
特殊的社会环境、复杂的人生经历造就了曾国藩多重矛盾的道德人格:即崇尚道德,却更注重经济;恪守传统,更主张变革;主张暴力,又追求仁爱。  相似文献   

14.
“曾国藩现象”或“曾国藩热”在曾国藩死后时断时续地出现过,作为一种文化现象,不能不受特定的社会环境和条件的影响;关于“曾国藩现象”出现的原因可以从四个方面来剖析。  相似文献   

15.
曾国藩道德教育观包括3方面内容,道德目标、道德内容和道德方法,道德目标就是教育人成为“君子”。曾国藩德育目标则属于新老儒学的“仁学”伦 ,曾国藩的德育目标还受其经世致用思想的影响,那就是培养出来的人,不仅是“君子”,而且应是“有用的”。曾国藩首德内容包括在政治上爱国、爱民族、在思想上灌输儒学,理学与经世致用思想,在道德品质上崇尚孝、俭、勤等;曾国藩道德教育方法包知修养法,榜样法,说服法等。  相似文献   

16.
中华民族是一个崇尚勤劳的民族,“勤”是一种优良的传统美德。历代思想家对“勤”这一范畴给予了应有的重视:孔子主张“学而不厌,海人不倦”,反对“他食终日,无所用心”的做人态度;孟子将那种四肢懒惰,不管父母生活的人视为不孝之辈;墨子则从力命关系的角度来鼓吹火力,否定天命,认为:对王公大臣而言“强必治,不强必乱;强必宁,不强必危,故不敢怠”;对于农夫而言“强必富,不强必贫;强必饱,不强必饥,故不敢怠倦”,反对那种“吾命固将穷”的宿命论观点。历代家训的一个重要内容便是“勤”训.如:周公在《诚伯食》中有:“…  相似文献   

17.
“八仙过海”节日宴童宏“六一”对小学生来说是个“大”节。照传统习惯,往年的“六一”活动,要么开个纪念会,讲讲儿童节的意义;要么邀请部分家长和教师,与孩子们一块座谈座谈,既增进了家校之间的联系,又加强了家校之间、师生之间的理解。今天,这种传统的活动形式...  相似文献   

18.
曾国藩治军思想的基本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曾国藩治军思想是其封建伦理思想与战争实践结合的产物。曾国藩治军思想的基本特征主要是三个方面:一是领军治事重“朴实”;二是价值取向讲“无为”;三是处理关系贵“心诚”。  相似文献   

19.
同是儒学宗师、理学名臣,但在实践这些传统精神时却大相径庭。陈宏谋得其精髓而善用之,所以能造福于民;曾国藩仅领其皮毛而曲解之,因此危害百姓。  相似文献   

20.
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从宇宙观、天下观和道德观的角度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彼此契合,这是实现“结合”的前提;“结合”需要“返本开新”,“返本开新”就是要在传承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自身理论、文明特征的基础上,通过彼此借鉴和融合,创造出新的契合中国实际并在很大程度上代表人类未来发展方向的现代文明;“结合”筑牢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根基、现实根基、文明根基,只有正确处理好“两个结合”的关系、马克思主义魂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根脉的关系、“结合”与有效吸收借鉴世界其他文明成果的关系,才能更好筑牢道路根基;“结合”打开了创新空间,有力地作用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只有高举马克思主义旗帜,推进思想解放,坚持问题导向,才能不断探索面向未来的理论和制度创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