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朱熹是我国古代最重要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之一,其道德观与其认识论密切相连,其中关于善恶的思想认识体系丰富而深刻.从研究朱熹善恶观的价值出发,探寻朱熹善恶观形成的道德思想渊源,分析朱熹善恶观的德育内涵,结合当代德育特征对朱熹善恶观予以现代审视,力求探寻朱熹善恶观在现代道德伦理建设和德育工作中的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本文认为幸福具有双重内涵,一是精神上的幸福,即人们在创造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条件的实践中,由于目标和期望的实现而得到的精神上的满足;另一个层面的含义是指与人们的物质生活相关的有利境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改革开放为幸福的双重内涵的实现提供了物质基础和制度保障.同时,幸福中国的实现需要道德建设的有力支撑.在中国,遵守社会道德与实现个人幸福在总体上是一致的,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有助于提供公平、有序的道德环境.将为实现人民幸福提供有力的保障.  相似文献   

3.
幸福作为伦理学的基本概念,中西方伦理学家从不同的角度作出了探讨,在各自的哲学观点上对幸福进行了研究,西方伦理学侧重于以幸福为目的,看重幸福的物质层面,主张个人幸福、幸福和道德的统一。中国传统伦理学则把幸福看作是达到道德理想的一个体验,注重精神幸福、整体幸福。  相似文献   

4.
作为伦理问题的幸福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善的追求总是内含着对幸福的向往,当理性从实践的层面关注整个人生时,便不能不涉及幸福的问题。以追求存在的完善与指向,道德与幸福的关系展开为一个不断扬弃对峙而走向统一的过程。康德试图通过赋予人的存在以道德的规定来担保幸福的合理导向,无疑看到了道德与幸福之间可能导致的紧张,但其将幸福加以德性化的思维趋向,却易于引向以道德消解幸福。相形之下,亚时士多德认为幸福即是美,则更多地肯定了幸福与道德之间的一致性,但若过分强调二的一致,在逻辑上亦 容易忽略幸福与道德之间可能出现的冲突;前注意到了离开道德的制约,幸福将变得片面化,后则有见于离开幸福,道德也将导向抽象化。扬弃道与幸福关系的中的这种片面性,意味着走向人自身的全面发展,二在本质上呈现出同一个过程。  相似文献   

5.
魏了翁是朱熹的私淑弟子,其思想受朱熹影响明显,突出表现在理气问题上。他以性理作为理的主要内涵,以鬼神说气,在理气关系上坚持在现实层面上理气不离,逻辑层面上理高于气的观点。  相似文献   

6.
康德认为斯多亚派和伊壁鸠鲁派在道德和幸福关系问题上的争论陷入了二律悖反,于是从"至善"入手,试图将道德与幸福在超验世界统一起来,以此来论证德行为和幸福关系的真理性.康德之"德福一致"观点认为,在实践领域,道德和幸福是统一的,是至善--完满的善.康德所言之至善在人的现实生活中并非渺不可及,对于人类而言是有其现实可能性的.  相似文献   

7.
孔子思想在其年50之际,得一突进.业已明确体悟其所言之"仁"之超越的存在,并积极付诸于道德之实践.在其尚未明确表述的道德体系内,其所认定的道德含义,即对"仁"的理解是积极的,不同于朱熹所作的理、气二分体系中"理"静态的存有.因此可言其学说近于象山、阳明.  相似文献   

8.
朱熹作为伟大的儒者,其主要成就在哲学领域.但其在为官从政时采取的一系列关心民瘼、革除弊政的政策则反映了一定的财政经济思想,这些经济思想与道德伦理关系紧密.而其关于经济活动中的道德伦理等方面的理论在市场经济体制日益成熟的今天也显示出极强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天理为善而人欲为恶,这是朱熹天理观的道德价值论的基本理论表达。道德价值论是任何一种道德理论体系的基石,探讨朱熹天理观的道德价值论,对于深入研究朱熹的天理观有非常重要的帮助。  相似文献   

10.
在对康德伦理思想的研究中,其幸福观是一个被人忽视的主题.康德充分承认人的感性幸福追求的正当性,又在道德标准问题上排斥幸福原则,以保证道德的真纯.在德福关系问题上,康德将德福统一于至善中,认为人只要按道德律行事,就可以希望拥有与之相配的幸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